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人"假设部分地反映所有制市场交易现象,肯定个人的利益和理性及市场自发作用.但是,这个假设以私有制普遍永恒存在为前提,试图用主观动机说明客观存在,回避利益范畴的客观性质和商品交换关系的内在矛盾,掩盖资本家和雇佣工人的区别和矛盾.资产阶级经济学以这个假设为据,可以解释一些经济现象,如供求与价格的关系,但不可能说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和发展规律.马克思注意到斯密关于"经济人"假设的论述,并曾加以批判.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拒绝"经济人"假设.  相似文献   

2.
"经济人"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关于人的经济行为动机的一个基本假设,是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早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对西方社会及西方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但是,对于"经济人"假设怎么评价则是长期以来经济学、管理学界争论不休的问题,至今众说纷纭.本文论述了"经济人"假设的主要内容,"经济人"假设的历史作用和局限性,以期对"经济人"假设做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新经济下对泰罗"经济人"假设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学术界普遍认为:泰罗的科学管理是以纯粹的"古典经济人"为其人性假设.这种看法其实是对泰罗的误解.泰罗的"经济人"假设体现了物质刺激与精神刺激,外在刺激与内在刺激的结合;制度管理与文化管理,刚性管理与柔性管理的统一;硬环境与软环境,有形环境与无形环境的融合,蕴含了丰富的"社会人"、"自我实现人"的思想,本质上已区别于以往时代的"古典经济人",成为"新经济人".  相似文献   

4.
"经济人"是现代经济学的理论基石之一,其本身经历了一个从提出到发展再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政府人一方面具有"经济人"所具有的特性,另一方面也具有"道德人"所具有的特性,是"经济人"和"道德人"的统一.当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合理定位政府"经济人"的社会角色,切实体现和谐社会的本质要求,适时转变政府"经济人"的行为模式,才能促进整个社会的全面进步和整体繁荣.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潮,拜金主义的盛行有着深刻的经济根源.市场经济中"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不断泛化,导致"逐利"成为比较普遍的大众心理和广泛的社会价值取向,是造成拜金主义盛行的主要原因之一.终结拜金主义必须消除"经济人"人性假设行为模式和价值取向的消极影响.为此,必须不断规范政治权力运行,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有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着力构筑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断巩固从根本上终结拜金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6.
"经济人"假设是西方经济学理论对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产阶级人性的一种抽象,实质是强调追求个人利益是从事经济活动的惟一动力.这一论断虽然与社会主义的理念不相容,但相对于封建社会的专制统治无疑是一个进步,客观上也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从历史发展的某个阶段来看,还不能彻底否定它对市场经济发展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经济人"假设的片面性在于: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货币形式的财富概念,弱化了实体形式的财富概念,助长人们追求和放纵金融投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惯性;虚拟市场价格被投机家肆意操控的现实证明,建立在"经济人"假设基础之上的,适合实体经济运行的价值规律已经不能涵盖虚拟经济的运行过程,"无形之手"的作用需要重新审视;"经济人"假设忽视了经济主体私利性之间的相互制约和相互依赖关系,从而缺乏社会财富配置的公平性的深度分析;市场主体的自治性品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内在需要,不是可有可无的.利己与自治应该是市场主体人格的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私有产权制度不能保障个人追求物质利益导致社会利益的自动实现.  相似文献   

8.
在对传统经济学中"经济人"假说的缺陷所作的批判性分析的基础上,阐释了马克思的"生态经济人"思想的主要内涵及其与生态文明建设、科学发展观的内在契合性,提出了"生态经济人"就是追求经济利益、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兼顾自然的利益和人的利益,以实现生态环境的优化及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经济行为主体的概念。  相似文献   

9.
作为西方经济学根基的"经济人"假设直接导致"利润最大化"观念的产生,而经济发展中企业导致的严重社会问题证明"经济人"假设存在严重缺陷,因此本文认为,企业应该是以"经济人"为基础的"社会人",这样才能够弥补"经济人"假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0.
深化国企改革要求管理创新。西方管理界的泰勒及梅奥是追求管理创新的先驱,泰勒理论认为人是“经济人”.注重物质利益而忽视人的情感;梅奥理论则提出“社会人”的观点,强调人的情感和社会因素而忽视理性和经济因素,二虽属于资产阶级管理理论,但又不乏先进的管理思想。梅奥理论倡导“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就是推进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重要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11.
"经济人"与"道德人"是亚当·斯密经济理论的重要基础,他一方面认为"经济人"是以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为唯一目的并积极从事经济活动的主体,利己是"经济人"人的本性,是人们从事经济活动的出发点;另一方面"经济人"也必须是有道德的人,如果人类没有基本接受的道德规则,社会将会崩溃。利他是"道德人"的社会属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人是"经济人"与"道德人"的统一体。追求幸福是每个个人和社会的最终目的,追求财富是获得幸福的手段和基础。  相似文献   

12.
《道德情操论》是亚当·斯密集毕生研究而成的一部经典著作,斯密力图阐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利己本性个人--经济人是如何控制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并有规律地活动于一个有确定原则的社会之中的.他认为,经济人的活动制约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经济规律的作用而产生的理性约束之中,正是这只"看不见的手"导致了私利和公益的和谐,它不仅促进了社会经济生活的均衡,而且促进了社会政治生活的平衡. 今天,在我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背景下,斯密对经济人的理性约束的理论分析,对构建我国现代企业的约束机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我们应该从道德约束、法律约束和制度约束等三个方面去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从而有效地建立起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同一与差异,研究了怎样在市场行为中运用"人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经济人”理念的泛化引发了严重的道德危机。“经济人”应回到自己经济行为的“场地”上去,“道德人”则应在道德行为中起指导作用,实现“经济人”与“道德人”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5.
在中西"经济人"观念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中国现实经济状况和经济史依据,剖析在中国经济环境下对当代"经济人"实施改革的成因,以及对西方"经济人"进行的反思,有针对性的提出建立中国当代"新型经济人"的构想。  相似文献   

16.
经济活动中的道德困境被称为"斯密难题"。也许在理论上",斯密难题"是伪命题,但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种经济个体作为"经济人"与"道德人"的背反是存在的。对这一难题的解决,依赖于对人的社会性基础上的人的统一性的认识。从道德的角度看,作为社会人的经济人,完全应该并且可以使自己具备某些道德素质,而在一定程度上克服这种道德困境。事实说明,这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7.
大学教师具有"经济人"、"社会人"、"道德人"、"学术人"四重身份标识,其中"道德人"身份是贯穿其中的灵魂和关键,对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起着统摄和调节作用。现实生活中,大学教师的"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身份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异化现象,造成这种异化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没有从伦理学视角理性地认识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只有突显大学教师的"道德人"身份,才能纠正大学教师作为"经济人"、"社会人"、"学术人"的异化问题,使大学教师的人格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8.
经济人假设对于市场经济为背景的私有制社会为研究对象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来说,是一个较为适当的假设。人性既不是完全利他,也不是完全利己,利己心和利他心都是人性中自然存在的不同侧面,它们总是与特定的社会环境相关联的。经济人假设遇到了"有限理性"、"嵌入理论"和"交易费用"的质疑,面临着行为经济学、实验经济、心理学等认知科学的挑战。尽管如此,我们应以经济人假设作为研究人的行为的"参照系"和"基准点",一方面用它来约束人的行为;另一方面,又要指出一些限制行为的局限条件,这样就可以推断在怎样的情况下,人的行为必然会怎样;而情况若有所改变,行为也就一定随之而变。  相似文献   

19.
"理性经济人"缺陷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理性经济人"是当代主流经济学基本的核心假设.不可置否,"理性经济人"假设本身是有缺陷的.本文从经济学公设的悖论、利己主义的收敛、个人理性和集体理性的冲突及有限理性等方面探讨"理性经济人"的缺陷.  相似文献   

20.
论高等教育活动中的"经济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经济人”理论的观点,由于人们追求利益促进了整个社会的丰裕,同样,高等教育主体追求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也可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本文就是从“经济人”的理论观点出发,提出作为“经济人”身份的高等教育主体:政府、高等学校、学生个人及家庭,在市场规则下参与高等教育活动,其结果促进了高等教育自身的发展,但应该看到,利益驱使下高等教育主体也会滋生市场“寻租”行为,所以在保证高等教育主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对此加以制度性的约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