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礼"与"仪"原本不分的。"礼"是通过特定形式体现的特殊意义,"仪"是体现特殊意义的特定形式。形式与意义合二而一,形式本身就是意义,意义本身就是形式。"仪"就是"礼","礼"就是"仪"。当"仪"与"义"与"礼"相结合时,"礼仪"与"礼义"二词具有极大的相合之处,而不是今天人们所说的"仪"是形式,"义"是内含。一旦"仪"脱离了"礼",甚至背离了礼之义,即"礼"的基本精神,"仪"就褪变为虚伪的形式。所以在礼的本质方面,我们强调"以仁释礼";在礼的作用方面,我们强调"成人"——"成仁";在礼的特征方面,我们强调礼的无限性。这样,我们就把"礼仪"这一概念与当前学术界、特别是当前礼仪教学与培训方面所讲的"礼仪"完全区别开来。  相似文献   

2.
"双论互动式"是"双主体互动式"教学的表现形式之一,强调主体之间是以"论"的形式表现。"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采用"双论互动式"教学具有充分的理由和依据,"双论互动式"强调双"论"的过程,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者、组织者和主导者,"双论互动式"教学有助于提高教学效果,有助于构建相互理解的新型师生关系,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性。  相似文献   

3.
我国解放后的美术基础教育一直引用苏联的模式,讲究"形准"。八十年代初改革开放了,西方的美术基础教育开始影响我国,以往的模式受到冲击,开始讲究个性和多元的发展,"形准"被削弱了。现在三十年过去了,中国美术基础教育究竟如何发展,"形准"是否还需进行,引起关注。本文作者将对此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4.
"由"字句、"被"字句在语义、句法、语用上都有所不同。在语义上,"由"字句指向施事成分,表达过程义、行为义,"被"字句指向受事成分,表达结果义和动作义。在句法上,"由"字句与"被"字句在动词形式、否定形式、主动被动式等方面都有不同之处。在语用方面,"由"字句更倾向表示未然体、主观态度,而"被"字句更倾向表示已然体、客观事实,同时"被"字句更多地表示消极色彩。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现代汉语词典》和《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中"保育"一词释义中出现的"精心"和"经心"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查阅工具书和检索语料库,我们发现,"精心"与"经心"在词性和词义方面都不相同。"精心"是形容词,它强调是"态度认真细致;"而"经心"是动词,它强调的是"把……放在心上",二者不能混用。  相似文献   

6.
语音形式上,乐陵方言"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咧",一个是"溜",均读作轻声。句类方面,"咧"与"溜"均可用于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除此之外,"咧"也可用于感叹句,而"溜"不能。在句法位置上,"咧"与"溜"最大的区别是,不管表达何种语法意义,"咧"只能置于句尾,"溜"则没有这种限制。在句法功能上,"咧"属实现体,"溜"属完成体。乐陵方言"了"在与语气词的共现中还产生了一些语音变体,如"喽""嘹"等,语音变体不同,其语用价值也稍有差异。  相似文献   

7.
邵江徽 《学语文》2014,(5):35-35
"形散神聚"是散文基本的美学特征,"形"就是作品中使用的材料,"神"就是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主要通过"形"来表现"神",用"神"来掌控"形";"形"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记叙和描写来表达,"神"在作品中主要通过议论和抒情来表达。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作品中直接用来议论和抒情的并不就是"神",但它们一般都体现了作者的情感倾向。  相似文献   

8.
"慎独"是儒家思想史上的一个重要观念。以郑玄、孔颖达、朱熹等为代表的经学传统解"慎独"为"谨慎独处",而今人多据简帛《五行》篇解"慎独"之"慎"为"诚"或珍重之意,"独"则是指作为本体的心,"慎独"即指内心的专一或珍重自己的内心,这样对"慎独"的解释就由强调外在行为的"谨慎独处"论转为强调内心的专注专一。但必须注意先秦时代的思想家对心的理解与今天有着重大的差别,心的情感意义与认知意义在古代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中是一而二、二而一的,"慎独"观念的真精神就在于合外内之道。  相似文献   

9.
"热""风"作为类词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都可以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之后,表示某种社会事件成为一种"热潮"或"风气",在意义和用法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但两者在语义语用上的差别也是明显的,从意义虚化的程度上看,"热"的虚化程度比"风"高;从感情色彩上看,"热"多表褒义,"风"多表贬义;从音节的组合能力上看,"风"的组合能力比"热"强,"风"既可以双音节组合也可以和单音节组合,"热"不能和单音节组合。  相似文献   

10.
邬焜先生"信息本体论"的目的是划分"全新的存在领域",即物质(如月亮)是"直接存在","客观信息"(如水中月)是"间接存在",两者没有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直接存在不等于间接存在,强调这是与传统哲学根本不同的"元哲学"。但是,邬先生"信息进化论"居然违背"信息本体论"的规定,声称"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体现了"亦此亦彼的思想",即物质与"客观信息"两者的演化,"亦此亦彼",间接存在(如水中的月亮)等于直接存在(如天上的月亮)。由于传统哲学里的物质没有可被认知的任何信息(规律和属性),"客观信息"就成了"变相的物质","物质演化"则名存实亡,成为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摆设。所谓"物质和信息的双重演化",只是"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在演化。然而,"客观信息"(如水中的月亮)既不能进化或退化,也不能同化或异化。  相似文献   

11.
李彦仁 《成才之路》2010,(18):51-51
东晋顾恺之提出"以形写神"这一原则性画论对后世作画影响颇深。绘画是造型艺术,造型艺术以形为基础,但它却不能停止在形上,还必须更进一步追求它的神,如果只是有形没有神,那也就用不着顾恺之所说的"迁想妙得"了,"迁想妙得"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写形"达到"传神"。对自然界的事物来说,不一定所有的事物统统以形写神就能迁想妙得。例如棱柱、圆柱、  相似文献   

12.
"不会不"和"一定"的情态义与主语人称密切相关。主语是第一人称时,"不会不"和"一定"一般表示道义情态[保证],但"不会不"也可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主语是第二、三人称时,"一定"一般表示认识情态[必然],"不会不"表示认识情态[盖然],但主语是第三人称时,"一定"有时也可表示道义情态[要求]。句法方面,"一定"能跟述补短语搭配,而"不会不"不能,原因在于"不会不"的双重否定结构特点。句子类型方面,"不会不"出现在假设句中,经常表示委婉的请求或者问询,在疑问句中,"不会不"表示委婉的揣度或问询,而"一定"则没有这些语用特点。  相似文献   

13.
"被XX"是近来网络流行结构,从语义特征来看,"被XX"中的"XX"是非自愿的,非可控的,"被"具有"不是自己意愿"的含义,最先进入这种结构的是动词,后来在语法的类推作用下名词、形容词、数词也进入了这种结构;从语义功能上看,"被XX"用来表明"XX"不是自愿的、从语义上来说都是不好的,是说话人不愿意或不想、不希望发生的事情。  相似文献   

14.
水彩画与其他画种不同,它作画的媒介是水。材料的特殊性决定了它画面上呈现出来明快、轻柔和流动的特点,表现手法上又极为概括和单纯,形成有别其他画种的独特魅力。但是水彩画作为绘画艺术的形式之一,还是有着和其他画种相似的艺术规律。"偶然性"在艺术创作中是普遍存在的,水彩画由于材料特殊,"偶然性"出现的机率更大。本文从艺术创作的角度论述了"偶然性"作为事物联系和发展的普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通过对水彩画的"偶然性"进行分析和研究,来解决如何把"偶然性"运用到水彩画创作中去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汉语中,"作文"一语主要指学生的写作练习。近年来,上述意义的"作文"却在一些媒体中出现了"做文"的书写形式。在中小学学生所作的纸质练习中,"做文"的写法也已出现。同样的语义,存在着不同的书写形式,这不符合语言规范的要求;把"作文"写作"做文"及其二者的并存混用,给中小学生造成了困惑。今考,"作文"是传统的规范写法,而"做文"则是新出现的不规范的写法;用于学生写作联系,"作文"理据性充分,而"做文"的理据性则相对不足。对于"作文",媒体及学校教学应该坚持规范写法,抵制不规范的书写形式。  相似文献   

16.
说“很是”     
"很是"修饰形容词性成分和动词性成分时,属于附加结构,表示对后面成分的主观确认和强调,重心在"很"上。"很是"不能修饰单音节形容词。"很是"修饰名词性成分时,表示对后面成分的判断,是偏正结构,重心在"是"上。在现代汉语中,"很是"没有演变成独立句子成分的用法。  相似文献   

17.
从语法功能角度,现代汉语"连"字句的"连"应分析为助词而非介词或连词等。"连"字句的功能主要体现在强调和焦点表达上,经过较长时期的发展,这种句式由最初通过"连"来表强调逐渐演变为借助于副词"也/都/还"等来表达强调,"连"所附着的成分为话题焦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义利之辨"分为先秦、中古、近世三个历史发展阶段,义利关系在不同阶段受具体历史条件影响而呈现出富有时代特色的特点。通过分期的历史考察,一般说来,"义"是强调的重点,但有时"利"也会被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加以阐释。  相似文献   

19.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在我国美学、文艺理论的建构与发展中产生了特殊的影响。一方面,为了克服某些理论倾向中较为僵化、机械的毛病,"西马"强调了"主体性"维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有意义、有必要的。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不得不说,也许是矫枉过正的原因,对以人为中心的"主体性"、"人道主义"等的强调,都走向了极端,把"主体性"的张扬变成了"主体性膨胀";而人道主义则变成了"抽象的人性论"。不顾或忽略"自由"以及实践"主体"的各种形式的决定论,抛弃彻底唯物主义的客观物质世界一元本体观,无视人的主体的历史性,"主体性"张扬就遇到了危机,走向了另外一种极端——从否定任何主体性的"庸俗马克思主义"、"机械唯物主义"、教条主义的极端,走向了主观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纯粹的唯我论、非理性主义,甚至走向一种宿命论的极端。  相似文献   

20.
"书画同源"是中国传统艺术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中国文字与绘画在起源上有相通之处;二是指书法与绘画在表现形式方面,尤其是在笔墨运用上具有共同的规律性。中国画特别是其中的写意画是充分运用书法艺术的笔墨要求来塑造形象和表达意境的,"书写性"的用笔是写意画的基本绘画语言,离开了书法的用笔,就很难言中国画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