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著的借事说理的文章,旨在以方仲永为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矣”。方仲永所经历的变化,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不禁要问,这是谁之过?  相似文献   

2.
《伤仲永》是宋代王安石所的借事说理的章,旨在以方仲永实例,阐述后天教育在人生成长中的重要性。方仲永幼年天资过人,后来受于人不至,最终泯然众矣,方仲永所经历的落差路,给人们留下了遗憾和沉重的思考,我们掩卷思索后又不禁要问,谁之过?  相似文献   

3.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久传不衰的名文。方仲永五岁时能指物作诗立就,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但十二三岁时所作的诗已“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时已是“泯然众人矣”。多么令人痛心啊,一个“神童”就这样泯灭了。造成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什么呢?说到这,人们一定会众口一词地指责他父亲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也一定会认为方仲永自己没有主见,只知道跟在其父身后“环谒于邑人”。把自己宝贵时光用在吃喝受礼上。在这里我却要为方仲永鸣几声不平,是啊,方仲永和他的父亲固然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我  相似文献   

4.
《伤仲永》一文寓理于事,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人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沧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相似文献   

5.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的一篇文章。它短小活泼,意味隽永,向来备受称道,也一直是中学语文的保留篇目。其主要内容是:方仲永五岁时就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这是很了不起的。然而方仲永十二三岁时,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到二十岁时,则“泯然众人矣”。  相似文献   

6.
片段 师:请同学们依据对课文第一段内容的理解,填空:方仲永是个____的人.要求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作为填空的依据. 生:方仲永是个令人称奇的人:“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生:方仲永是个先知先觉的人:“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生:方仲永是个天赋极高的人:“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师:综合大家的分析,五岁的仲永从来没有上过学,却能够写出文采和道理俱佳的诗,这不能不说是个神童.此时我们再次朗读这部分内容应用什么语调读?  相似文献   

7.
初读北宋王安石的《伤仲永》一文,心中仅有对方仲永的深深惋惜:一个天资聪明的男孩,本可以成为一代文豪,但由于其父的愚昧、虚荣和自己的懦弱,最终变成平庸之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又读到了《伤仲永》,掩卷后,我沉思起来:如果方仲永没有一个如此不明智的父亲,如果方仲永的父亲没一个如此缺少主见的  相似文献   

8.
周建邦 《教育文汇》2005,(11):63-64
话说在江西省金溪县有一户人家,祖祖辈辈都是目不识丁的农民。到了公元20世纪,他家祖坟上忽然冒出青烟,出了个神童方仲永。有好事者连忙拨通了子虚报的有奖新闻热线。哇噻!子虚报主编得此“猛料”,如获至宝,大喜过望。  相似文献   

9.
王安石这个人比较呆,不必说他因为没和太后搞好关系,把十一世纪最伟大的一场改革给葬送了,也不必说他始终没有领会到流芳千古与“鸡鸣狗盗”之间的奥妙,单看他对方仲永同学的认识,便是十二分的迂腐不堪。方仲永何许人也?天才!神童!在许多公鸡愣装凤凰的时代,方仲永同学可是货真价实的会发光的金子。所以迅哥儿的名文《未有天才之前》明显地对社会现实认识不清。全国人民都应该关心的事实是:有了方仲永这样的天才以后怎么办?我是举双手赞成方爸爸的做法:开发利用。出去四处吆喝算什么,那是博览祖国大好河山,增长见识呢。不仅如此,我们应该时…  相似文献   

10.
来稿摘编     
为原生态课堂喝彩江西省樟树市清江中学李弗不听了两堂《伤仲永》的同题课。一堂是本市青年教师的大型观摩课,另一堂是本校老教师的家常课。青年教师的观摩课,教师在大屏幕上打出方仲永的“画像”,配上不长的课文,并播放语音标准的课文朗读。之后给出了三个讨论题:方仲永泯于众人,其父有没有责任?社会有没有责任?王安石父  相似文献   

11.
立意上,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方仲永5岁即能吟诵诗词,确有比众人聪明之处,但后天不努力,也是没有什么作为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缺点很多,起点不高,但后天奋发图强,一心进取.还是可得许多人赞扬的,甚至会名留青史。  相似文献   

12.
《伤仲永》是王安石的一篇杂文性的散文。《伤仲永》通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地依靠天赋,而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与学习。文章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叙方仲永由神童而变为庸人的过程;第二部分就上述而发了一通“受于天”与“受于人”的议论。议论是叙事的升华,叙事乃议论的基础。叙述方仲永事迹时,又分两层来写,一写少年聪颖,一写长大庸碌。全文缘事明理,抑扬见意,富有启发性  相似文献   

13.
神童的不幸     
《教育》2011,(18)
古代有个小孩叫方仲永,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人。他长到5岁时,还从未见过纸墨笔砚是个什么模样。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纸墨笔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4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一致认为他写得不错。  相似文献   

14.
很多家长都读过《伤仲永》这篇文章:小时候的方仲永非常聪明,5岁就能写诗,如果指定事物让他作诗,他能立即完成,他的诗竟然引得全乡秀才称赏。同县人对这件事都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贵宾的礼仪对待他的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认为有利可图,就每天拉着小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再让他学习。结果,方仲永长大后成为了一个非常平庸的人。  相似文献   

15.
王安石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笔力雄健,识解超群,具有巨大的服人力量。《伤仲永》是王安石青年时期写的一篇短文,它通过方仲永由神童沦为“众人”的故事,论析了后天学习的重要性。文章缘事论析,警醒动人,充分显示了它的特色。  相似文献   

16.
教学偶得     
《伤仲永》开篇云:“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相似文献   

17.
《伤仲永》讲述了神童方仲永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变得“泯然众人”的故事,说明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作用。从教材的编排体系来看,把本文放在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为了紧扣单元教学中“成长”的话题,意在展示仲永的成长经历,引发学生对个人成长的思考。“阅读浅易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8.
初学议论文,可以从一事一议练起。练习一事一议,《伤仲永》是一个范例。1从《伤仲永》可以看出,一事一议,走的是一条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一步要掌握事实,第二步要思考,探究事实之中包含的道理。方仲永这个事例,我们读起来觉得很简单,那是因为王安石写得简明扼要。要是想想王安石了解的过程,就可以想见并不简单。王安石了解仲永的过程,长得很哪。从“余闻之也久”,“十二三矣”,“又七年”这几句,可以算出,即使不到15年,也将近15年。用现代的话来说,王安石是做了一番“跟踪调查”的。王安石是个有心人,每次到舅父家…  相似文献   

19.
拒做方仲永千锤百炼铸成功尽管小龙已经有了不小的名气,可陈同山并不认为儿子已经功成名就了。他认为,若不加强对儿子的教育和引导,则有可能使他变成方仲永那样的人。若果真那样,则不光是自己的失败,更是儿子的悲哀。  相似文献   

20.
近日,我在教《伤仲永》一课时,分析到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按照提前预设,我引导学生自然归结到“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以至于“其受于人者不至”。正在这时,有一个学生提出异议。他认为仲永五岁时.自己不能学,可长到十二三岁了,可以自己学习呀。他为什么不学呢?仲永长大后不学习才是他“泯然众人矣”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