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无以”是古文中运用很广泛的一个词,例如:“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孔子《论语·季氏十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相似文献   

2.
汤广文 《学语文》2006,(4):44-44
近日笔者在阅读《名作欣赏》(2003年第8期)时,其中有一篇分析《陈情表》艺术的文章《感天动地赤子情》,作者把《陈情表》中“舅”释为“母亲的兄弟”或“妻子的弟兄”不一样,“舅”能否释为“外公”?  相似文献   

3.
《聊斋志异》为我们塑造了众多女性形象,论者多以这些女性在爱情、性爱方面表现出来的大胆、主动为依据来论证作者进步的爱情观、性别观。考察这些女性由“荡女”到“圣母”的转变过程不但不能得出如上结论反而确证着作者强烈的男权意识。  相似文献   

4.
王通是隋唐儒学变革的先行者,他的《春秋》学思想是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通过钩稽《中说》里王通对《春秋》和其接续《春秋》所作的《元经》的论述,我们可以整理出王通的《春秋》观,也可以管窥到已经亡佚的《元经》的大致轮廓(作意、起止、取舍、笔法、义例等).在对王通的《春秋》学复原后,通过历史比较,我们发现,王通的《春秋》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一则它是唐宋“义法史学”的先驱,二则它是中唐以后《春秋》学研究中“舍传求经”学派的前导.  相似文献   

5.
余华的《兄弟》(上部)记叙的是一个发生在“文革”中的故事,作者在该书“后记”中说,“文革”时期是一个“精神狂热、本能压抑和命运惨烈的时代”。而观其其他作品,如《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也都或多或少涉及“文革”。那么,这是否足以说明《兄弟》这部书是为了揭示“文革”中的假丑恶现象,或者是对人性恶在非理性时代的总爆发及其给人们带来的深重苦难的反思?抑或更直接地说是为写“文革”而写“文革”?不,我认为不是。  相似文献   

6.
如果有人煞有介事地问:知道鲁迅《祝福》中的阿牛吗?相信很多人会一脸茫然:这是谁呀?可看到《笔“闲”意不“闲”的阿牛》(《语文学习》2011年第5期,以下简称“《笔》文”)一文后,确实让人有种醍醐灌顶的感觉。作者张挥老师居然从名不见经传.几乎可忽略不计的“闲笔人物‘阿牛”身上读出了众多的…大义’  相似文献   

7.
张平 《学语文》2005,(6):40-40
最近在浙江省某中学主办的刊物上看到一篇关于《枫桥夜泊》的赏析文章,作者把“月落乌啼”中的“乌”解释成为方言中所俗称的“水老乌”(即鸬鹊).而且还举了杜甫羹州所作的“家家养乌鬼,顿顿食黄鱼”(《戏作徘谐体谴闷二首》之一)为证。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些不妥。  相似文献   

8.
何三三 《大学时代》2006,4(5):26-28
本文试从废名创作风格成熟时期的两部作品《桥》与《莫须有先生传》入手,深入剖析作者的“梦”文学观,从一个侧面探究废名艺术宗旨的深层底蕴及其“晦涩”文风的潜层因子。  相似文献   

9.
本期有几部值得关注的作品。胡学的《命案高悬》(《当代》)是一篇典型的“底层小说”,但作家没有像一些“底层学”写作那样站在“底层”之外或之上呼号,表达空疏的道德义愤,而是深入其中,对“底层”的复杂情态进行了精微的描摹,使人物和事件都具有了生根的逻辑性;严歌苓“非洲小说专辑”(《上海学》第7期)三篇均短小精悍,让人读后有痛感,不但延续了一贯的“严氏风格”,也加入了对一些化,经济殖民问题(尤其是中国人也作为殖民出现)的新思考;李冯的《车厢峡》(《收获》)以目前已颇受冷落的“先锋笔法”重述李自成的故事,颇有当年李自成“困兽犹斗”的架势,当然,艺术上是否成功还有待争论;李师江的《医院》(《花城》)也是一篇有争议的作品,到底是“黑幽”还是“穷侃”?虽然显见火候不足,但还是给人留下印象;姚鄂梅和王松都各自推出了新长篇(姚鄂梅《白话雾落》,《钟山》;王松《蛾的飞翔》,《大家》),在长篇写作上显示出更成熟的实力;此外,石舒清的《长虫》(《人民学》第7期)、龙一的《潜伏》(《人民学》第7期)、冉冉的《河边》(《上海学》第8期、马晓丽的《云端》(《十月》)、格致的《千万别让她说话》(《十月》)都是用心之作,值得一读。从本期起,我们增加对新锐期刊《西湖》的点评,主要因为该杂志力推新人,着力发现“被遮蔽的写作”,对坛追捧“80后”的局面可以形成一定突破和制衡。虽然一些新人写作尚嫌生涩,一些实验之作更显怪异,但对可能产生新芽的园地,我们愿意给予特别的关注。 ——邵燕君[编按]  相似文献   

10.
高中语文第六册自居易的名篇《琵琶行》,其中一句“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里的“弟”“阿姨”,教材未加注释。《读写月报》1999年第8期刊发的《“阿姨”谓谁》(以下简称《阿》),对“弟”“阿姨”二词进行了大胆补释。作者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笔者甚为敬佩,但对《阿》文将“弟”“阿姨”分别释为“弟弟”“母亲”的观  相似文献   

11.
【案例呈现】 这是一节公开课(苏教版二年级上册《梅兰芳学艺》)。观课结束后,评课者叫好声一片,评价一致为“行云流水”,很“顺畅”,很“丰满”。但笔者却发现了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李白《峨眉山月歌》全诗以“峨眉山月”为主线引出了作者浓浓的依恋之情。这种依恋之情有对家乡的思念;有对亲友的想念;当然,经我们仔细地品析也不难看出作者对月亮(尤其是故乡之月)的爱恋,也让我们领略了作者独特的恋月情结。  相似文献   

13.
前几天一位“80后”送我一本书,书名叫《永远的红色经典》,是她就读研究生期间在老师指导下编著的。此书对《红岩》《红日》《红旗谱》《创业史》《铁道游击队》《山乡巨变》《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等“红色经典”代表作的创作过程及其影响、流变作了翔窦记录,据说颇为畅销。  相似文献   

14.
在学习完苏教版教材第五单元关于“爱”的主题后,我链接教学了五年级下册《语文主题学习丛书》(以下简称《丛书》)下册(7)“静听花开”之“真爱无言”单元,这一组文章包括:《麻雀》《可爱的小鸟》《小狮子爱尔莎》《冬眠》《鹿心血》。  相似文献   

15.
【案例】《走进诗歌的殿堂》教学片断(师多媒体分别打出诗《江雪》、《送元二使安西》、《长征》,学生依次朗读。)师:朗读五言诗和七言诗是有区别的:“五言以穆诵,七言以浩歌”(板书)。  相似文献   

16.
儒家“比德”观是一种以物观德的道德认知形式,“比德”观对中国古代的文学艺术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曹雪芹在塑造《红楼梦》中人物时将“比德”观渗透进去,使整个作品产生了独特的美学韵味。从“比德”的角度来理解红楼梦的人物乃是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中国修辞学》(天津南开英华书局1926年),其书以“移觉”指称“通感叶旨出:将甲种感官的作用,移道乙感官上,使文词别生一种美丽。如《史记》:“此与以耳食无异。”《唐书》:“道路目语。”《史记》:“十九人相与目笑。”  相似文献   

18.
来稿须知     
本刊于1999年入编《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并进入“中国期刊网”及“中国基础知识设施工程(CNKI)”,执行《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检索与评价数据规范》,请作者依此规范对来稿进行相应处理。  相似文献   

19.
唐诗《凉州词》首句异文久辩难决,是由于诗篇抒情人及其视点问题,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黄河远上”句,清人吴乔按作品中人物(抒情人)的有限视点质疑“何得为景”,而不少评论者则按诗篇作者的全知视点为之辩护。其实,《凉州词》的抒情主人公是作品中前来边塞访问的旅客(作者化身),作者是以旅客的有限视点写景抒情的。因此,首句所描写的应是“黄沙远上”,而非争辩中的“黄河远上”或“黄沙直上”。而“黄河远上”论者影响较大的“征人”说和“倒望”说,以及在美感、意境和环境等问题上的一些辩词,皆有值得商榷之处。  相似文献   

20.
在文言文中,表示“假设”的虚词,常见的有“苟”“如”“若”“使”“倘”“虽”等。例如: 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赤壁之战》) 苟:假设。 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张衡传》) 如:如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