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前言职教教师如何能坚持让语文教学与生活"零距离"接触,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中学好语文,深化中职语文教学改革,使语文教学与各专业的知识与技能教学相衔接,淡化传统语文教学的模式化、理论性,让学生学好语文,让语文成为中职学生学习各自专业的铺路石,成为其职业人生发展的沃土,也让中职语文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国家倡导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今天,可以说是当前职教教师共同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2.
师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是学校一切活动的前提条件,它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传统的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传授与接受的关系,很难形成互动、合作的氛围。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语文教学中的师生关系在现今条件下呈现出新的特征。  相似文献   

3.
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母语言语交往活动能力水平的提高,这便是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语文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的提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认清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与性质,更和谐地处理师生关系,使我们语文教师更自觉地为学生的利益、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工作。当然问题在于怎样服务,怎样以自己专业的"学得-言教"、以那些专业的教学工作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本期的文章仅仅初步明确了方向,这些服务工作应该怎样具体做好,我们还要进一步具体展开讨论,欢迎大家就此问题来稿。  相似文献   

4.
张洪生 《广西教育》2014,(41):97-97
正我国著名作家朱自清说:"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才是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至于其他的思维教育、思维训练等,那些都是派生的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品析语言文字,品出"语文味"。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出"语文味"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去做。一、揣摩语言文字,于细微处品"真味"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是一个读者,是一个具有一定赏鉴能力的读者,能够从作品中读出"趣味",于文中的细微处品出"真味"。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5.
李梅 《考试周刊》2013,(34):33-34
<正>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就是学做人。"语文学科可谓包罗万象、蕴涵古今,在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不失时机地、春风化雨般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挖掘语文教学的博大教化力量。一、自然导入,营造氛围,在情境创设中实施课程育德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育德的基础。教师要蹲下身子和学生平等对话,尊重学生。情感是打开心扉的钥匙和沟通心灵的桥梁。育德要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必须做到动之以情。在实施课程育德的过程中,和谐育人情境的创设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语文教学作为小学教学的重要部分,现代教学体制不断变化发展,素质教育成为教学的基础,最主要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知行合一"就是现代教师必须做到的,深刻阐释在教学过程中要将课教授好,在其中要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同时要将新的教学方式深入讲课中。本文主要阐述了关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做合一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理解与感受,学生将学与做相统一,教师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式,逐步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相似文献   

7.
郝翠琴 《考试周刊》2014,(20):41-41
课堂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互动过程。要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必须突破传统课堂教学模式,重视教学互动的建构。根据集体动力理论和需要动机理论,采取教与学的互动学习方式,优化课堂交往,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把学生的内在需求和外界学习环境结合起来,把知识、能力、人格"内化"给学生,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建立互动、互助、互促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8.
要使语文教学真正实现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使师生关系和谐发展.促进学生主体精神发挥,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教师就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换位思考,转变教学观念,正确认识教学活动中教师的功能;认真审视教学,真正确立语文教学的新理念;努力提高自我。  相似文献   

9.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学生的生活,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应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同时生活又是学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延伸.在教学中,教师可通过"访一访,观察生活"、"演一演、再现生活"、"学一学、体验生活"等,从而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  相似文献   

10.
随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越来越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需要教师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做"是一体的,这一思想比较符合当前的语文教学要求,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可以让生活走进课堂,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有效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从"教学做合一"的原因入手,对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是非  相似文献   

12.
论新课程与语文教师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课程中的师生关系是新型的师生关系,语文新课程不再过分强调学科本位.教师必须努力适应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新课程,并在教学中付予创新。语文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平等的对话,语文新课程的实施,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文新课程的各种特征是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指南,  相似文献   

13.
左雪梅 《湖北教育》2000,(11):27-27
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发挥情感因素的作用,能激活课堂,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语文教学的航程,应以情为帆。 一、以教师情激学生情 教学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双边活动。要激活课堂,首先要在师生之间创设一种真诚、和谐的情感氛围。因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  相似文献   

14.
查晓尹 《教师》2011,(3):95-95
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使个人在温馨怡人的环境中愉快地学习、生活和工作。语文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教学目标的合作过程,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和谐统一的过程。师生关系在日常教学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才能为教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5.
孔祥军 《现代语文》2005,(12):30-3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克服以往学生作文中普遍存在的“假、大、空”毛病,就成为许多语文教师孜孜以求的目标,笔者在这方面也做了一些尝试。一、走进生活,让学生言之有物“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是写作之源。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源自其朴素而意蕴颇丰的日常生活,要让学生说真话、抒真情,必须让学生有真切的生活体验,否则便是闭门造车、无病呻吟。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解放思想:作文教学不应该仅仅局限于狭窄的课堂,而应该与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教师要引导学…  相似文献   

16.
贴近生活,回归生活,体现生活性,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近代教育家陶行知曾说:"教育必须是生活的,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作为语文教师,应架起生活与语文学习的桥梁,促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一、创设生活化教学情境,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把课堂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在其中感受语文,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提高教学效率。  相似文献   

17.
关于新形势下语文教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文教学要适应教育改革的需要 ,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教师素质 ,转变教学观念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8.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语文教学中首要问题是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法指导,引导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苦学”为“乐学”,实现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重大突破,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9.
语文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母语言语交往活动能力水平的提高,这便是语文教学的"以人为本";语文教师的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服务"于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服务"的提法能使我们更好地认清语文教学工作的目的与性质,更和谐地处理师生关系,使我们语文教师更自觉地为学生的利益、为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而工作。当然问题在于怎样服务,怎样以自己专业的"学得-言教"、以那些专业的教学工作服务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语文水平不断提高,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本期的文章仅仅初步明确了方向,这些服务工作应该怎样具体做好,我们还要进一步具体展开讨论,欢迎大家就此问题来稿。  相似文献   

20.
杜蓉 《文教资料》2010,(34):66-67
快乐教学注重师生情感交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快乐教学,能使师生关系融洽,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促进教师教育质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