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闫珍珍 《新闻战线》2023,(17):83-85
“Z世代”并不限于95后和00后,可泛指与其拥有共同社会属性和受众特质的当代青年。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圈层化是青年群体网络社交的重要方式,主流媒体应从圈层入手向“Z世代”传播出圈,因势而谋、顺势而为,构建“Z世代”话语体系,以富有“网感”的表达方式形成共通的意义空间。  相似文献   

2.
<正>在移动性与社交化技术的强力渗透下,经由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而形塑的社交媒介实践已然成为“Z世代”青年群体日常生活的景观模式。“Z世代”主要是指出生于1995—2005年间的一群人,其深受互联技术的深度卷入,长期浸润于互联网化的社交媒介之中,也被称为“互联网世代”或“数媒土著”。  相似文献   

3.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迅速发展,社交媒体平台成为许多人,特别是数字青年文化实践的基础设施和空间场所。本文聚焦我国数字青年如何以各种社交媒体平台为基础开展圈层化的文化实践,进而在数字平台上以圈层为名建构起自我和群体认同。在日益流动的数字化空间中,不同平台、不同文化圈层,特别是亚文化与主流文化圈层之间并非完全区隔,在数字青年的主体实践和不同力量的介入下,跨平台、跨圈层的互动交流越来越频繁,不同文化圈层之间的一种“多层次的协商关系结构”得以形成。  相似文献   

4.
【目的】国际组织是世界权力博弈的平台,也是多种声音竞争的场域。近年来,“Z世代”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为世界事务贡献中国青年力量。“Z世代”的国际观是未来影响世界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变量之一,参与国际组织的中国“Z世代”通过他们的实际行动拥抱开放世界,同时也将中国式现代化国家形象在国际舞台进行了展示。【方法】本研究在梳理总结“Z世代”国际观的基础上,辅以主流媒体对“Z世代”的报道分析和对部分在国际组织任职的“Z世代”代表的访谈。【结果】进一步探索国际组织中的“Z世代”如何通过实际行动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国际传播。【结论】在国际组织中任职的中国“Z世代”具有基于现代化中国国情的国族身份共识和开放包容的国际观,从“去圈层化”对外交流、全球推广“中国方案”、共建中国Z世代精英群像三个方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走入国际视野,逐步成为全球议题。  相似文献   

5.
随着数字阅读时代到来,“Z世代”对数字阅读和文化社交的需求越来越强烈。文章立足于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研究现状,根据“Z世代”群体特点,通过长沙图书馆开展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营造实践,提出公共图书馆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创意营造策略:打造面向“Z世代”的阅读空间品牌IP,营造“Z世代”阅读社交生态圈,弘扬优秀地方文化,构建公共图书馆阅读空间联盟。  相似文献   

6.
张珂萱 《视听》2023,(3):103-106
作为新国潮节目的主要消费群体,Z世代构建的趣缘圈层正在重塑话语结构和传播格局,基于圈层“聚”与“破”逻辑实现的圈层传播成为当今传播的主要机理之一。为实现在Z世代群体中的“破圈”,新国潮节目应掌握文化圈层传播机理,遵循微观层面上由文化认同驱动的圈层破壁,中观层面上文化交融吸引下的圈层交往,以及宏观层面上基于价值竞合的圈层融合。  相似文献   

7.
朱萍  赖婧怡 《东南传播》2024,(2):122-124
随着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互联网时代到来,社交媒体带给用户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过度连接的重负,在为了连接穷尽想象后,用户开始寻求“解脱”。Z世代群体作为社交平台使用主力军,在数字过度连接下,一部分受众开始选择不去使用或间歇性摇摆使用社交平台,通过适当的数字断连以减轻媒介信息过载所带来的焦虑与依赖。抵抗技术,正在成为算法时代的一种反向潮流。本文基于感知过载理论和传播仪式观理论,以豆瓣“反技术依赖”和“数字极简主义”小组为样本,探究Z世代群体在社交平台中进行“仪式化”数字断连的动因及其重塑的意义价值,对寻求合理数字断连路径具有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8.
横跨14年的两届北京奥运会其盛大召开与落幕在Z世代的成长中见证,对这一代青年的世界想象和认知必然有着深刻的影响。新旧媒体为两次国际体育盛会带来了丰富的媒介景观,青年积极的话语表达,成为建构世界想象的媒介“文本”。本文将分析北京双奥的媒介图景和Z世代的媒介实践,探究青年群体不同形式的“想象的共同体”的建构过程,由此形成了“民族的共同体”、“消费的共同体”和“情感的共同体”,以及在共同体的联结下青年对民族和世界的理解与想象,揭示北京双奥带给中国青年看待世界的眼光和心态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Z世代群体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的一代。重庆日报创新推出理论视频栏目“理响青年”,通过“内容创意+技术赋能+媒校联动”,以小切口讲述大主题,用小故事阐释大道理,让更多的青年成为“学”的主角、“讲”的主力、“听”的主体,探索面向青年群体进行理论传播视频化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10.
数字媒介时代,现实社会的差序格局在以微信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语境中被重塑,处于“社会中间态”的青年群体也在多重关系的张力间陷于“点赞还是不点赞”的精神内耗。本文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对40名研究对象访谈结果的编码分析,构建出青年群体微信朋友圈点赞行为背后的关系回嵌模型。研究发现,以基缘关系为核心的圈层结构和地方网络,发生了数字化的位移,并在数字交往中获得发展后,反作用于现实关系网络,人际关系在此种螺旋式的回嵌循环中被重塑。集权力差序、人情礼仪、工具与情感交往于一身的朋友圈场域作为关系文化的“规训场”对点赞行为造成干涉,协同媒介技术加剧了数字交往的平等性悖论,裂变出主动点、被动点、不点等多种点赞样态。从点到不点既是青年主体化“由外向内”的模式转向,更是其社交主体性由顺从到抗争的本我回归。  相似文献   

11.
刘艳青 《新闻传播》2023,(23):33-35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青年强,则国家强”。“Z世代”青年正在成长为国际传播的主力军。面向“Z世代”的大学生,当前我国高等院校“英美报刊阅读”教改应以国际传播为导向,智媒技术为工具,批评话语分析为方法,从语言、内容、意识、实践四个层面融入学生读报、评报、播报三个环节,提升学生独立、批判、多元的语言意识和文化意识,搭建线上线下多媒体平台,助力学生将语言学习转化为媒体实践,进一步完善中国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12.
社交媒体兴起后,综艺节目内容传播场域得到拓展,观众角色也随之发生转变,综艺节目在历经大众文艺到垂直细分的内容演变后,其价值重心从“意义生产”转向“关系激发”。聚焦圈层文化的垂直类综艺节目想要赢得市场、扩大文化影响,势必要突破圈层禁锢,通过内容深耕激发圈层内部认同,以话语拼贴拓展圈层文化的传播场域,在保持圈层文化独特性的基础上积极与主流文化对话、交流,进而实现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同。  相似文献   

13.
在万物互联和社交媒体时代,豆瓣小组作为亚文化圈层的汇聚地,正不断“出圈”。本文以豆瓣小组为切入点,研究对话理论视域下亚文化圈层的热点传播现象,具体探析亚文化圈层热点传播的特征、传播机制和传播影响,并以此提出引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交媒体逐渐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载体,处于复媒体环境中的用户开始自主进行社交媒体的分配性使用,这一使用行为被称作“平台摇摆”。既往有关研究多集中于摇摆需求动机分析,而鲜有对其背后“时间性”问题的深入探索。现以“时间”为切入点,采取深度访谈法探究青年群体在“平台摇摆”过程中的时间感知情况,以此来剖析复媒体环境中青年群体的时间感知特征及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影响。研究发现,“平台摇摆”刻画出青年专属的个人时刻表,形成“个性时钟”这一全新的时间感知特征。由于技术可供性差异,“媒介时间”的建构开始经历由“共性”向“个性”的变迁。多样化的“个性时钟”虽然某种程度上将青年从传统媒介时间的操纵下解放出来,但也导致注意力涣散等问题的发生,持续的“分心”将个体围困于平台所建构出的时间围城之中。  相似文献   

15.
在现代生活视觉化的趋势下,消费行为成为一种日常表演。本文采用观察法、深度访谈的研究方法,记录部分Z世代青年的日常消费状况与消费情感心理。研究表明媒介为提供青年群体展示消费的场域,资本以不在场的形式提供消费的物品,伴随着互联网成长的Z世代青年群体在消费认知、心理、行动上的变化都受控于资本媒介景观的构建。青年群体作为消费的主力军影响着未来市场的消费转向,本文从资本、媒介与日常生活中的媒介景观角度来探讨Z世代的情感消费以审视媒介景观对青年群体消费生活中的剥削和异化。  相似文献   

16.
青年在社交媒体使用中积聚到更为多元丰富、开放兼容的社会资本,实现了他们与现实社会和虚拟社会的互动融合。这为青年在虚拟空间自我认同的产生、建构与交融创造出广阔平台。青年使用社交媒体进行线上自我展示程度越高,其所获取的社会资本就会不断扩充,而仪式化、个体化的社交媒体使用,则会加快青年自我认同的资本积累,提升与之相应的资本权威。  相似文献   

17.
大众传媒发展不但助推时尚风潮更替迅速,亦推动时尚传播出现反“滴流”现象.时尚传播由上而下改为由下而上,时尚传播的路径和模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进入网络与社交媒体时代,这一趋势变得更加明显.不过大型全媒体集团等机构的出现再次改变这一趋势,其“机构化”特征与社交媒体的“圈层化”“碎片化”特征相互冲突又必将长期并行并存,这一发...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媒体的发展,传统党媒借助年轻态表达实现出圈显得越来越重要。在“Z世代”,“90后”“00后”逐渐成为媒体主要受众。如何让新闻报道更有穿透力,是党媒的一个崭新课题。杭州日报近年来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数字化媒体融合路径,并呈现出年轻态的特点。在内容生产上,关注年轻人的行为,创新推出大数据新闻等产品;在平台建设上,探索建设视频号、抖音号等平台,用新技术赋能传播创新;在团队建设上,建强年轻记者队伍,让年轻人对话年轻人,进一步激发新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9.
骆语诗 《东南传播》2020,(8):122-125
社会性别建构主义认为对于社会性别的认知是建构的、来源于人际互动。研究通过对广州地区青年男性的问卷调查,考察社交媒体、青年男性护肤行为与社会性别建构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社交媒体护肤内容的接触频率、形式、立场、呈现性别、传播者的身份和特质都与青年男性的护肤行为及其社会性别建构有关。这种社会性别的解构与重构是在性别平等意识、个体意识、消费主义共同作用下在社交媒体的"拟态环境"中完成的。  相似文献   

20.
姜昕骅 《青年记者》2023,(23):35-37
青年群体特别是“Z世代”富有朝气、梦想,是未来的建设者和领导者。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构建好我们的国际传播话语体系,发出中国声音,推动海内外“Z世代”形成客观理性的中国观,让中国故事在海内外同频传播,引发共情共鸣,尤为重要和紧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