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育并举”教育理念引领课程迭代升级,课程则是落实“五育并举”教育目标任务的核心载体,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贯彻教育方针政策、优化既有课程体系和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均印证了“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构建的必要性和紧急性。一般而言,“五育并举”学校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对课程诸要素进行整体设计与系统规划的过程,学校要在澄清“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构建理念的基础上,阐释“五育并举”课程目标的应然之意、推进“五育并举”课程结构的整合融通、组织“五育并举”课程内容的内在逻辑、制定“五育并举”课程的运行方略。为保证“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科学性与适切性,应组建课程审议小组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组织保障,融通课程资源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条件保障,建立课程“评价—监控”机制作为五育课程体系的机制保障。  相似文献   

2.
构建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成为贯彻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和落实“五育”并举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重要策略。中小学在构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过程中,需坚持遵循基础性,兼顾开放性;关涉整体性,重视融合性;强调同一性,突出多样性;恪守阶段性,遵守连贯性的基本原则。为确保课程体系构建的系统性,要形成以教育理念为基础、以课程规划为引领、以课程结构为支撑、以课程运行为抓手的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构的基本框架。为贯彻落实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实施,学校需从畅通中小学“五育”并举课程的实施渠道、规范课程的管理与评价、健全课程的保障机制、打造课程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方面给予保障。  相似文献   

3.
韩东 《中国教育学刊》2023,(S1):102-104
随着教育教学内容及形式的多元化创新发展,“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已逐步成为推动高质量教育发展的重要策略。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作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时代教育教学语境下被赋予了新的特征及要求,基于中学美术学科教育实践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进行探讨具有重要意义。从中学美术学科建设及教育实践层面对“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可行性进行分析,根据“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特征探讨出“五育并举”课程体系的多元化实施策略,助力“五育并举”课程体系全面推广使用的同时,奠定学生全面化、个性化发展的有效课程基础。  相似文献   

4.
“五育并举”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项重要教育方针,是党和国家对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学校想要落实好“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任务,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是其核心要义。在我国,“五育并举”是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方式,其主要涉及的课程体系、培养方式、管理体制等内容,都与新时期教育方针相契合。从课程设置角度来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可以理解为五个方面: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文章从农村小学教育的角度对“五育并举”进行了研究,主要针对目前农村小学课程体系中,以德育为中心,体育和艺术为核心,劳动与创新能力培养等课程建设和未来农村小学课程的发展体系建设等问题开展研究。  相似文献   

5.
推进“五育并举”,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是新时期转变小学育人方式的要求,也是实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使命担当。为了将“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转化为师生成长的内在理念与外在行为,本校提出了“立体化构建学校课程体系”的构想,以课程为抓手,链接管理、教学、评价以及一切可能的要素,通过文化内聚、实践落地,在现实中积极探寻“五育并举”的理想之路。  相似文献   

6.
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评价体系的构建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促进“五育”并举方针的落实。构建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评价体系,需要确立明确的评价目标,丰富和完善课程体系,构建完备的评价体系模型。具体实施策略是:构建综合性课程,落实“五育”并举;创设真实性情境,拓展评价资源;开发创新性评价工具,推进评价实施;兼容多元评价主体,交互评价视角。  相似文献   

7.
落实“五育并举”、促进“五育融合”,是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实现全面育人目标的时代要求。课程建设是落实“五育融合”的载体和抓手,“五育融合”为课程建设提供了方向与路径。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和实践导向,通过整体优化学校课程体系、融合构建学校课程群、合理开发特色综合课程三条路径,并在工作机制构建和人才队伍建设两方面为“五育融合”课程建设提供保障,帮助学校实现课程全面育人、整体育人、融合育人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海港小学站在整体育人、“五育”并举的高度,融通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积极探索新时代人才培养路径。以“学科宣言”凸显课程育人目标,以“学科地图”提供课程指引,以“学科整合”加强育人合力,注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发展,以“全学科阅读”打破学科壁垒,以“赋能型评价”描述学业表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有为·领航”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9.
长春市朝阳区从当下教育形势及自身面临的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学习凝练“五育”融合思想,探寻搭建适切的“五育”融合课程体系,驱动区域教育育人方式的整体革新。本文从课程目标设置、课程融合途径、探索未来课程、课程实施模式、课程推进策略和课程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论述,深入分析“五育”课程的构建对本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劳动教育意义重大。以年级组为单位整合资源与师资、科学实施劳动教育是一条可持续的实施路径。本文探讨了在“五育并举”背景下的初中年级劳动教育课程开发,尝试构建年级劳动课程框架,并根据课标等设计劳动项目,在实践基础上总结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11.
王海霞 《考试周刊》2022,(2):159-162
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工作是促进提升教学效果、全面完善教育模式的关键因素所在.以五育并举教育理念进行全面分析,幼儿园特色课程的构建工作可以通过多角度进行设计,保证课程构建效果,提升整体教育质量.文章将通过加强创设五育并举特色课程教育环境等多项策略的科学应用方法,针对基于五育并举的幼儿园特色课程构建方案进行全面分析探究.  相似文献   

12.
姜源 《中小学管理》2023,(11):25-27
以特色课程建设撬动学校特色发展,是学校走向高质量发展的一条可行路径。中央美术学院附属实验学校基于“大美育教育观念”,探索构建十二年一贯制艺术育人环境,形成兼具基础性和专业性、“五育并举,以美育人”的“尚美”课程体系;同时立足学生发展,推动包括基础课程群、拓展实践课程群和美育特色课程群的课程体系科学实施,构筑起小初高一体化贯通培养的特色育人模式。  相似文献   

13.
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应确定“全面发展、终身学习”的毕业要求和“五育并举、硕博贯通”的课程体系,构建学校各个学科专业学位硕士、学术学位硕士、学术学位博士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应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以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为工作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研究生培养应完善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以学为主、双向并重”的研究生课程体系。  相似文献   

14.
“五育”融合育人理念是对人的全面发展理念的更深理解和实践细化,一方面彰显了新时代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追寻,另一方面也是对教育活动整体育人功能这一教育本质的回归。然而,“五育”融合育人理念的提出对我国当前的教育实践提出了一系列挑战,“五育”融合教育面临并举之难、融合之难、评价之难。破解“五育”融合之难,就必须建立“五育”融合之序。作为对教育整体育人价值的遵循和追求,“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系统落实涉及多个方面:以课程融合为载体,实现对“五育”融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教育改革为途径,培养“五育”融合思维,实现教育过程的“五育”融合;以评价优化为导向,实现对五育融合的价值引导;以课后服务为补充,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影响的系统性。  相似文献   

15.
“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教育,始于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宜的课程”,成都天府新区第一小学以“雅正课程”为载体,聚力“五育”并举的实现。雅正课程,以高效实施国家课程为根本,以国家课程为圆点做加法,伸展出去,建构出“国家课程+”为理念的课程体系,实现学科课程、生习课程、拓优课程三维一体的并进之势。  相似文献   

16.
《教育与教学研究》2021,(1):114-116
<正>五育并举,是时代赋予教育的新使命。在五育并举的过程中,作为基础教育起始阶段的小学,应该培养学生哪些受益终身的习惯和能力?需要为儿童生活构筑怎样的发展基础?如何以课程为抓手构筑五育并举的学校实践?基于以上思考,成都市龙泉驿区第五小学校(以下简称"龙泉五小")构建了生活阅读课程体系。以下从育人视角、育人路径和育人主题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共中央、国务院相继印发《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五育”并举,构建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杭州市下城区“双新名师智慧空间站”以“小候鸟驿站”为实践载体,定位“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构建以体育课程立基础、以德育课程树灵魂、以智育课程搭枝干、以美育课程活血脉、以劳育课程展气魄的“五位一体”的“融合育人”课程体系,坚持直接教学与实践体验共生教学策略,融合多方力量,构建政府、学校、家庭、社区与社会协同育人格局。  相似文献   

18.
五育并举是对新时代高质量教育的回应,也是对素质教育及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深度落实。达州市通川区文华街小学校契合党和国家五育并举的教育方针,将课程建设、课程改革和课堂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制定了关怀每个孩子生命成长和全面发展的“文华五美”课程体系,在实践探索中走出了一条特色课程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9.
<正>课程建设是民办学校,尤其是民办小学发展的重要突破口。课程建设到极致,便是一种文化。衡阳市成龙成章实验学校作为衡阳市创办最早的一所民办基础教育学校,基于学生立场,践行“五育并举”,以德育课程、基础课程、拓展课程为依托,构建优质特色课程体系,打造差异化、个性化的课程文化样态,走出了一条优质特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20.
“五育并举”“五育融合”作为新时代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政策概念,既是不同的,又是相互关联的。“五育并举”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体系问题”,强调全面性、完整性,而“五育融合”主要针对“全面发展教育机制与方法问题”,强调融通性、有机性。从政策逻辑、学术逻辑、实践逻辑三个方面来看,从“五育并举”到“五育融合”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有关重大政策的需要,是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促进青少年学生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解决学校“教育拥挤”“课程拥挤”现实问题的紧迫需要。在实现“五育并举”的基础上深入推进“五育融合”,要采用系统性思维,转变教育观念,加强顶层设计;提升教师“五育融合”的意识与能力,强化“教育者”与“人生导师”的身份认同;构建引导和指向“五育融合”的学校评价体系;将人格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五育融合”的桥梁和纽带,提升“五育融合”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