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8 毫秒
1.
我们教诗,与教其它文体一样,是为了实现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必须要按照诗歌的特点去教。必须分析诗的意境、艺术形象和思想情感;学习诗的艺术手法、结构、语言和修辞等技巧;引导学生欣赏诗的声凋、节奏,音韵等形式美。这里,我仅就通过诗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问题,略抒己见。一、只有通过想象、联想、才能再现诗中的意境。诗歌,要用形象思维创造艺术形象。诗歌艺术形象的主要形式则是意境。诗人在运用形象思维创造意境的过程中,想象和联想是其主要的思维方式。要再现诗中的意境,必须通过想象、联想。  相似文献   

2.
在诗歌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诗歌的语言魅力和艺术构思技巧,不仅可以培养其运用语言的能力,还能发展学生想象思维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不断提高其朗读能力。笔者认为,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分析诗歌是如何运用精练的语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塑造形象、创造意境的。下面,  相似文献   

3.
《游园不值》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4课。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优美、情感丰富。诗歌教学要引导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读中感悟文本的形象,在对语言的玩味和人情入境的想象中体味诗人的情感。学习古诗不仅仅是理解诗的意思,打破古诗常规死记硬背呆板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朗读与吟诵中了解诗意,在品读中攀登作者的精神境界,达到自悟自得。  相似文献   

4.
<正>诗歌是一种重在抒情意志,以意境感人的文学体裁。同时,具有感情强烈、想象丰富、语言精练、音韵和谐、节奏鲜明、高度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等特点。在诗歌的教学中,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发展想象能力,领悟诗的意境,向学生进行心灵的陶冶和审美的教育。如何让学生把握诗人的"情"和"境"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5.
高小玉 《考试周刊》2010,(44):46-46
相对于其他文学样式来说.诗歌更具含蓄美。诗是诗人感悟生活、凝聚意象、升华并创造意境、终以语言将具体而真切的意象表达出来的文学形式。在读诗时,读者一方面要探究诗人借助于诗所要抒发的情感,深入到诗人的内心世界,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于自身的艺术修养、人生体验,并通过想象加以再创造,丰富诗的内涵。因而,要解读诗歌的含蓄之美,就要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而鉴赏能力的提高,又需要多方面素养的培养。本文谈及鉴赏诗歌时应遵循的一般规律,以求为解读诗歌找到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可以分为物境、情境、意境三种境界(《诗格》),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的情感,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的和谐统一。因此,指导学生品读意境幽远的诗歌时,要在扫清文字障碍理解大意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想象诗中的形象画面,再调动审美经验深入体验诗中的情感,最后品味所蕴涵的意境。  相似文献   

7.
诗词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充分利用生动的语言,引导学生进入想象的空间,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叙事诗或带动态的诗的教学,利用绘画手段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反复朗读助学生进入意境。充分调动学生想象力,由诗歌的生动形象引入情境交融的意境,感受诗人的丰富感情。  相似文献   

8.
<正>引导学生创作儿童诗,有助于其在诗歌的浸润中丰富语文涵养,提升语文综合学习能力。笔者组织学生创编了《萌小诗》诗集,在不断的探索中,总结出了儿童诗写作教学的一些策略。一、诵读与想象,感受诗歌意境与情感学生学习儿童诗,其实是“童心”与“诗意”的碰撞和对话。诗歌的语言,以凝练、优美为特色,教师要引导学生品读诗歌语言,培养学生的良好语感,理解诗歌语言的言外之意。再引导学生了解和掌握诗中拟人、夸张、象征的艺术手法,  相似文献   

9.
阅读和鉴赏诗歌,要分析诗歌的意境。因为诗歌不能像散文那样直说,也不能像小说、戏剧那样广阔地展开情节,具体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与描写环境,它是用极其精炼的语言和恰当的艺术手法,创造出清新深远的意境来感染读者的。鉴赏诗歌的意境,就要进入诗歌的意境,使诗中的“此情此景”变成“我情我景”,进而产生思想感情的共鸣。怎样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呢?(一)从分析形象入手。诗歌中的形象和画面是诗人创造意境的手段。唐代诗人李贺的诗《苏小小墓》,由景起兴,通过丰富的联想,刻画出飘飘忽忽、若隐若现的苏小小鬼魂形象。如“幽兰露…  相似文献   

10.
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宝贵遗产,它们大多内容丰富,语言凝练,意境优美,感情真挚。诗人根据表达情感的需要,语言高度浓缩、概括,情境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诗的字里行间存在许多“空白”之处,为学生留下了想象的余地。在长期的古诗教学中,我积极尝试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学习古诗,  相似文献   

11.
诗歌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如何才能让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得以提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诗歌的意境入手。唐代诗人王昌龄认为诗歌分为三种境界:物境、情境和意境。物境即客观现实生活中的形象,情境即诗人主观世界,意境则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现实之境和谐统一。欣赏诗歌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诗中的形象画画,然后深入体验诗中情感,最后品  相似文献   

12.
余凤玲 《考试周刊》2014,(33):25-25
诗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文学体裁,诗人需要掌握成熟的艺术技巧,并按照一定的音节、声调和韵律要求,用凝练的语言、充沛的情感及丰富的意象高度集中地表现社会生活和人类精神世界。孔子认为,诗具有兴、观、群、怨四种作用。由此可知,优秀的诗歌,意象鲜明,意境深邃,传之以情,给人以美。在高中教学实践中,阅读鉴赏诗歌,首先要让学生认识意象,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逐而进入意境,因为意境是诗歌的灵魂,所以高中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从多方面领悟诗的意境,培养学生对诗歌的审美感悟和分析能力。  相似文献   

13.
古典诗词以其简洁的语言和丰富的想象成为中学生阅读和文学欣赏的重要阅读素材。在古典诗词教学中,要想真正理解诗人在诗歌中所言之志,必须借意象入手,进一步深入到诗歌的意境。文章通过对贾铖虎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课例的研究反思,提出古典诗词教学的突破口在于抓住古典诗词的意象,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去了解诗人的情感,并提出教学方法要根据教学内容来决定的观点。  相似文献   

14.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引领学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是语文第十一册第六单元的主题.诗歌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去理解诗中的情,充分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然而,中国古代诗歌本身的含义、韵味很难通过语言描述,仅靠传统教学媒体的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歌的美,而班班通则为诗歌教学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相似文献   

15.
白居易指出:“诗者根情。”情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古诗正是以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的语言,创造人的意境,托景寓情,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而且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领会作品中丰富的情感内容,从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一、渲染气氛以境引情渲染气氛是古诗教学中引发学生直接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情感的有效手段。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情况,教师可采取不同方式渲染气氛:朗读或朗诵过去学过的、感情相似的诗歌,从诗到诗;引导学生回忆或由教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诗人的简历、创作背景等事物或景物,从事物到诗;利用插图或有关图画,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分析,从图画到诗;释解题意,从题到诗等,从而为讲解古代诗歌  相似文献   

16.
蒋先菊 《考试周刊》2009,(25):82-82
儿童诗歌,是低年级语文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情感丰富等特点。《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提出如下目标:“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该目标从“语言、情感、想象”三方面对低年级学生如何学习诗歌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相似文献   

17.
教学目标1.学生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背诵古诗。2.教师抓住关键词“只”、“又”、“绿”,让学生在读中感悟,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思乡情感。3.拓展阅读《乡愁》,培养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进一步感受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怀乡思亲的情感。教学重点吟诵古诗、想象意境,体会诗人的思乡情感,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教学难点入境入情,理解诗人表达的思乡之情。教学流程一、创境,未成曲调先有情1.配乐诵读。(1)同学们,古诗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而思乡是古诗中常见的题材,你们都读过或学过哪些思乡诗呢?(2)播放音乐,引导学生诵读思乡诗。2.引入诗题。…  相似文献   

18.
冯广军 《成才之路》2014,(29):65-65
诗歌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更蕴含着美的情感、意境和形式。诗歌教学万不可脱离诗歌的本质之美。"多维朗读,触摸诗人情感之美;品析词句,破译诗歌形式之美;促发想象,玩味诗歌意境之美;拓展资源,开掘诗歌深度之美",从而让诗歌教学行走在"美"的道路上。  相似文献   

19.
感悟意境     
在中国古典诗学理论中,意境无疑是一个最重要的美学范畴。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核心,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审美理想。在中学古典诗歌学习中,感悟意境才能撷取诗歌的菁华。一、展开想象和联想,分析景与情在古典抒情型作品中,情景交融是其最重要的特点。在古典诗歌中,人们时而触景生情,景中寓情;时而因情布景,移情入景;时而借景抒情,在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寄予浓浓的情感。在面对这类诗歌时,不妨启发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引导学生理解诗中景与情的关系,让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体悟意境,与诗人的情感发生共鸣。例如,白居易的七律诗《钱塘湖春行》描绘了西湖旖旎的春光,以及世间万物在春光沐浴下的勃勃生机,并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春色的喜爱。我在指导学生学习这首诗时,紧紧围绕诗题“春行”,先让学生结合诗歌的上下文,找出诗人在诗中列举的景物以及这些景物的特点,抓住“初平”“低”“早莺”“暖树”“新燕”“乱花”“浅草”等字眼,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春游的经历,各自描述所体悟到的“春行”画面,体会诗人在景物中蕴涵的思想感情。有学生这样写到:“我仿佛看见诗人骑着一匹马儿在西湖边漫步,温暖的春日和和煦的春风令诗人心旷神...  相似文献   

20.
诗歌是借助想象来进行创作的。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 ,“观古今于须臾 ,抚四海于一瞬” ,采用夸张的手法 ,将现实生活重新组合、加工 ,创造出新的艺术形象。想象体现在诗里最明显的特点就是集中性和跳跃性。教学古诗时 ,要注意在分析诗歌语言的同时 ,启发引导学生想象诗歌所描述的优美动人的画面 ,将诗人集中凝炼或跳跃省略了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 ,以及诗的未尽之意 ,加以想象补充 ,使画面充实、完整起来。即让学生把诗的艺术形象和学生个人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 ,进行形象思维 ,使学生对诗中所描绘的美好形象有清晰的认识和大致地了解 ,引起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