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杨宝生<"植杖"释义勘正>(<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7期,以下简称<勘正>)认为此"杖"不是"手杖"而是"犁杖".这一"勘正"其实是以正为误,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2.
1.汉语"中"之概念考辨.诚如中哲史家陈荣捷所说:"中"之含义,在<易>为二五,在<春秋>为权衡,在<书>为皇极,在<礼>为中庸.谓乎无形,非中也;谓乎有形,非中也,上不荡于虚无,下无局于器用,惟变所适,惟义所在,此"中"之大略也.(<中国哲学论集>)陈氏所言极是,然未免抽象,如果认真检点起来,则汉语"中"之概念在传统典籍中不外乎如下三种最有代表性的说法:  相似文献   

3.
欧阳修<醉翁亭记>:"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历来注家把"颓然"一词解释为颓唐、颓倒之意.如<中国历代散文选>(刘盼遂、郭预衡主编)解释为"颓然,醉倒的样子."<古代汉语>(王力主编)解释为:"颓,倒"等.<语文教师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将此句翻译为"一个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的人,昏昏欲倒地坐在众人中间--这是太守喝醉了."其译句亦取"颓然"为"昏昏欲倒"之意.笔者认为,诸注不确."颓然"当是"安适、和顺的样子."其理由赘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高中<语文读本>第三册章培恒<中国古代散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不符合这种特性的东西归根结柢是无法被人接受的."此句中的"归根结柢",<现代成语小词典>写成"归根结蒂(底)",解释为"归结到根本性的问题上",<新华词典>和<现代汉语词典>写成"归根结底",释为归结到根本上,底,也有写作蒂、柢的.  相似文献   

5.
孔子曾云:"<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又云:"郑声淫.""郑声"谓"郑风",亦是<诗经>十五国风之一风.然孔子第一句称<诗三百>即全部<诗经>皆"思无邪",而第二句又出"郑风淫"之特例,似有前后相违之嫌,对此应作何解?本文拟以探究"周南"、"召南"于<诗经>十五国风之特出地位,作为回答的切入点,并于具体论证中揭示此问题核心内涵之所指.  相似文献   

6.
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一联中的"省",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3(2007年3月版)注为"曾经";吴先进先生认为此注"没有理由和依据",先后撰写<"省",字注释指误>(<语文学习>2009年7-8期)、<透过"省识"看同义复词现象>(<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4期)两篇文章进行辩驳,力主句中"省识"应释作"认识",其主要理由是:①<辞海>、<汉语大词典>等工具书及网上资料中,均不见"省"释作"曾经"之例证;②<辞海>、<汉语大词典>皆收有"省识"一词,释义即"认识".  相似文献   

7.
辛弃疾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向来以清新自然而被人称道,"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更是描景的神来之笔,然而,对"别枝"的理解尚有分歧.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读本>第五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12月版)第32课<谈白居易和辛弃疾的词四首>(节选自朱光潜先生<艺文杂谈>)中认为"别"是"离开"、"落下"之意.朱先生说:"别是动词,就是说月亮落了,离别了树枝,把枝上的乌鹊惊动起来."朱先生的观点非常新颖(以致有的鉴赏辞典也沿用此说),但有失原意."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笔者不揣谫陋,试作以下分析.  相似文献   

8.
潘峰 《现代语文》2005,(12):10-12
经研究,"白"的语源应该有五个:"日光"为其本义,它通"帛"、"别"、"伯"和省"日",是假借其音或其形而派生出系列语义.此外,它作为一个汉字也有它的构形及其用法.而比较有影响的<康熙字典>(简称<康>,下同)、<中华大字典>(<华>)、<辞源>(<源>)、<汉语大字典>(<字>)、<汉语大词典>(<词>)、<应用汉语词典>(<应>)、<现代汉语词典>(<现>)和<现代汉语规范字典>(<规>)八部辞书,解释"白"的语义时不同程度地存在定义遗漏、释义琐碎、一语多义、义例模糊等问题,本文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9.
旧时谴责恃宠而败坏国家的女性为"祸水"."祸水"一词出典于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   <汉语大词典>"祸水"条云:   旧题汉伶玄<赵飞燕外传>:"(汉成帝)使樊蟋进合德(赵飞燕妹)……宣帝时披香博士淖方成白发教授宫中,号淖夫人,在帝後唾日:‘此祸水也,灭火必矣!'"据五行家说,汉以火德而兴,此谓合德得宠将使汉亡,如水之灭火.后因以"祸水"称惑人败事的女子.……  相似文献   

10.
说"人才"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于6月颁布了.首先,吸引笔者的就是<纲要>开篇对"人才"的界定:"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相比传统的"人才"定义,如<现代汉语词典>的"德才兼备的人;有某种特长的人"和<辞海>的"有才识学问的人;德才兼备的人",<纲要>的定义显得具体而有特色.  相似文献   

11.
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开篇第一句写道:"东京也无非是这样."初中语文第六册就此设置练习题:"这样"指代什么?这是一个不容易回答的问题.<教师教学用书>(人民教育出版社)认为"这样"指下文"清国留学生"的丑行.很多教师在讲课时,照本宣科,把这一答案一字不漏地写在黑板上,让学生记下来.前不久遇到好几套试卷,都考了此题,均采用这一答案.  相似文献   

12.
据统计,宋人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卷六十六共有63首<少年行>一类的诗篇.其中唐代诗人就占有55首;卷六十七有31首<游侠篇>一类,唐代诗人也达18首.这亦见载于<全唐诗>卷二十四(也是55首)、卷二十五(也是18首).如果我们再仔细翻检<全唐涛>,还会发现,在<全唐诗>的其他卷里,也散存着这类以"少年"、"游伙"为题的诗篇.  相似文献   

13.
"易简",是<易传>所揭示的<周易>哲学之重要特征.文章分析了"易简"之道的内涵及其体现,并将<周易>置于历史发展进程之中,探讨其成因,指出了<易传>提出此命题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日本京都女子大学石附实(Ichtski Minoru)教授(原大阪市立大学文学部教授),专攻比较教育学和国际教育交流史.著有<近代日本海外留学史>(1972)、<走向国际化的教育>(1974)、<西洋教育的发现>(1985)、<日本的对外教育>(1989)等.本文是围绕"终身学习"的理念,就"现代教育制度"和未来"学习社会"的问题,结合若干教育文献展开的对话记录.  相似文献   

15.
释"牿"     
刘艳丽 《现代语文》2006,(8):122-123
<说文·二上·牛部>:"牿,牛马牢也.从牛,告声.<周书>曰:‘今惟牿牛马.'"[1]<说文解字注>中说:"<费誓>:‘今为淫舍牿牛马.'大小徐本皆无‘淫舍'二字,今刊本妄增之.此许偶遗二字,非必许所据<尚书>少二字也.惟大放牿牢之牛马,故令无以获穽伤牛马,若牛马在牢中,获穽安得伤之?<周易>:‘僮牛之牿.'许及九家作告,郑作梏.刘、陆作角,不训牢也."[2]  相似文献   

16.
<风骨>篇是刘勰<文心雕龙>中历来被重视的一篇,但"风骨"的确切涵义是什么学术界却一直争论不休,没有达成共识.笔者对前人的观点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在此基础上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陶麟老师在题为<"诗三百"辨>的文章(载<中学语文教学>2000.6)中对"诗三百"进行了考证,提出了"诗三百就是<诗>三百,而不是‘诗三百’,更不是<诗三百>"的结论,对长久以来认为"诗三百"就是<诗>的代称的说法提出了质疑,令人耳目一新.但我觉得陶老师的论证对其结论的支配力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8.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有陶渊明<杂诗十二首>(其二)和杜甫<阁夜>两首诗.关于"荡荡空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通'影',月光."(教材第19页)关于"日暮阴阳崔短景"一句中的"景"字,教材的注释是"景,影,日光".(教材第43页)这两种解释,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19.
论教师的"教育学意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学"的处境一直不理想.在形式上,作为"公共课"的<教育学(原理)>没有受到职前教师的重视;在实质上,<教育学(原理)>对于帮助职前教师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并没有起到多大的作用.要真正发挥"教育学"的作用,使"教育学"有尊严.首先,必须确立<教育学(原理)>是专业课而非专业基础课的观念;其次,"教育学"教学要追求深刻地理解教育学意蕴,并在此基础上形塑个人教育信念和"教育学意向"."教育学意向"是以"教育学意蕴"为内容的"意向性",是指向"孩子及其积极的生长",并使发生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际遇、关系更富有"教育学意蕴",成为一种"教育学关系"的"意向性".  相似文献   

20.
李向梅 《现代语文》2006,(10):60-61
"相"作实词,其词性易辨,也较易理解,文章在此不作论述."相"同时又是古代汉语中的一个常用虚词,先贤对"相"字的论述已经很多,但对其词性尚未取得一致性的看法.我们对<三国志裴注>(以下简称<裴注>)中的虚词"相"作了穷尽性的调查,希望能够归纳出指代性副词"相"在此期的用法,并就自己能力所及提出一些拙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