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对象化”是一个人本学的范畴,而不是一个认识论的概念。“对象化”的人本属性在于人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能动作用的对象性存在,其基本特征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特性”或“类意识”。在这种“类特性”和“类意识”的基础上,人的对象性的生命活动才显示出全面性、超越性、创造性、自由性和多维性的本质特点。对象化和非对象化是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的,非对象化就是与对象反向而行的一种异己化、异在化。非对象化是存在于对象化中的,离开对象化就无所谓非对象化。人的本质与对象性活动是统一的,这在逻辑上呈现为一个典型的三段论:人的本质是逻辑的起点,对象性的活动及其产物是中介,最终的归宿是通过关于对象性存在的反思而重新回复到自我的本质。“对象化”的人本价值在于它是探讨人的本质问题的前提和基础,是提升人的本质程度的力量和源泉,是实现人类解放的人本根源和根据。  相似文献   

2.
对人类解放的论证是马克思一生的理论主题.马克思从哲学本体论、现实社会层面、基本方法上科学阐释了“人类解放何以可能”的问题.在哲学本体论上,马克思从“类主体本体”到“实践本体”再到“社会关系本体”的推进与提升中,揭示了历史发展的总趋势及人类解放的根据;在现实社会层面上,马克思从资本主义现实社会的客观条件出发,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性考察中发现了超越现实的无产阶级、谋求全人类解放的力量;在基本方法上,马克思通过“人体解剖”来理解“猴体解剖”的方法和经济学论证方法,阐明了资本逻辑运行的本质,论证了人类解放实现的可能性.马克思以解放为轴心对“人类解放何以可能”问题的回答,在当今世界语境下,为全人类的实践指明了前进方向.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唯物主义是基于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的整体性、总括性、广义性的历史概念,而这一概念遭受单义性降维理解却是时有之事。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不是从存在和思维的“第一性”或“决定论”出发,而是为历史批判所把握的人劳动实践之对象化生成的“物”,即扬弃了唯心主义物质观和“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片面性后,通过对社会定在的历史内涵复义式规定之内涵隐喻和术语借喻,并经过“物质总体论”与“经济基础论”的两次逻辑转义后,主体和客体都被纳入同类化意义上的历史实践范畴,这就是马克思“唯物”主义概念。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这一命题,苏轼词是按照"美的规律"的能动创造,其作为"人化的自然"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具体承载物。深入探讨"苏轼词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显现"为我们古代文学的学习研究提供了的丰富开创空间。文学是人的本体存在的一部分,苏轼词是美的显现,我们在苏轼的词作中品味苏轼,反观自我,以提高人之品性。  相似文献   

5.
美好生活作为当前中国社会的热词,反映着新时代中国人民的所需所急所盼;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充分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不变的人民立场和初心。美好生活作为古今中外人类共同探索和追求的目标,理解其在当代中国语境下的内涵尤为重要。通过梳理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中“劳动-闲暇”这组核心范畴,能够帮助我们深刻理解美好生活的意涵。在马克思的思想中,“劳动-闲暇”的解放在于实现生产力的极高度发展和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美好生活的根本目标;“劳动-闲暇”的贯通意味着二者共同作为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对象化本质力量的活动,体现着美好生活的合理内核;“劳动-闲暇”的共享表明社会全体成员共同劳动,同享闲暇,这种“美美与共”状态的实现是美好生活的最终旨归。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哲学的主题从整个世界转向人类世界,从宇宙本体转向人的生存状态,并确认实践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础,也是人生活于其中的感性世界存在的深刻基础,确认实践是人的本体活动或活动本身,人通过实践创造了人的存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明确地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实践的唯物主义”,以表明与旧唯物主义的区别。这种唯物主义把主体即人的能动性提到首要地位,并从主客体相互作用中来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他们明确地宣称他们的新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并且这一哲学的任务是“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和改变事物的现状”。马克思确立了生产劳动的实践观,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实践的本体论,从而实现了对以往传统本体观的根本变革。马克思通过他的实践本体论揭示了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特别是物质生产活动的本质及其在历史和认识活动过程中的地位和意义,找到了实体世界和理念世界;物质本体和思想本体的现实基础和中介,真正突破和变革了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的二元本体观念,把传统哲学的二元本体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本体范畴的绝对性决定了它的惟一性,因此它是逻辑自明的,既不需要也不能够被追问。作为本体论预设,“对象化”不具有自身的合法性,它只能作为实践展开的结果,被历史地建构起来。“对象化本体论”不能取代实践本体论成为恰当的本体论形态。“实践”作为“大全”,并不导致“自我封闭”,而是为内在的开放性提供了绝对前提。马克思哲学所特有的现实性和批判性,只能植根于实践的本体论奠基。  相似文献   

8.
《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是马克思货币研究的重要著作。在此著作中,马充思从人学的视角出发,深入地阐述了货币与人的本质、价值、感觉、需要及其异化的本质联系。这种本质联系根源于人的对象化活动。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扬弃货币异化与人的解放的必然关系。马克思在手稿中对货币的人学分析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的“人的本质对象化”所涉及的是人及其多种多样的本质力量与外部世界的广泛的对象性关系。其基本含义有三:一,狭义地讲是劳动的对象化;二,广义地讲是人与世界多种关系的总计、总和,这是一个范围极为广泛的社会历史范畴,是对人的存在和存在方式的总体性说明;三,异化是对象化历史链条中必然包含的一个有机环节。因而本文认为把“对象化”迳直地定义为“美本身”是不准确的。美,或曰人的“审美存在”应属于对象化的特殊领域,它应有自己的特殊的结构形式和内容。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辩证法的新贡献,必须从他批判地改造 黑格尔惟心辩证法入手得到理解。但是,决不能简单地认为马克思的工作,仅仅在于把黑格尔绝对精神之象化和扬弃对象化的活动,转换成自然界、物质自在的运动,而在于他把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活动,转换成人的现实的感性活动(生产、劳动),这种活动构成自然之向人生成或自然之“人化”的基础。在马克思的辩证法中,辩证运动的主体既不是“绝对精神”,也不是同人无关的自然,而是向人生成的自然或通过自身感性活动由自然出生的人。只有这样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才能真正找到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结合点,才能真正超出 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同时实现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结合。  相似文献   

11.
列宁认为,辩证法就是马克思的认识论。如何理解马克思的辩证法实质上关系到如何理解马克思哲学。为了充分开掘马克思哲学的当代价值,发挥其作为“时代精神精华”的功能,有必要在反思马克思辩证法诠释历程的基础上,敞开其作为实现人的解放之内在力量的理论本性和旨趣。  相似文献   

12.
针对鲍威尔伪人道主义地讨论犹太人“解放”问题,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并在批评中阐发了自己的“解放观”。依马克思之见,犹太人解放不只是“宗教解放”,根本在于犹太人的“政治解放”,即实现德国犹太人享有做“人”的公民人权。这方面理论观点展示了马克思在“犹太人问题”上坚持一种现实的和“宽容”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3.
从楚简《五行》篇非概念化的表达方式和由“思”而“一”、“独”,由“闻见”而“聪明”而“圣智”的成德进路来看,成德证道并非一种经验性的认知活动,而是一种内在直观在个体生命中的呈现,即体悟之知。“体知”与“认知”的根本区别在于:“体知”是一种非对象化的内证性认识活动,我与认识对象在本体意义上合为一体;“认知”则是主客二元对立的对象化认识活动,二者在知行关系、获得途径、表达方式等方面均有不同。儒家的“德性之知”是在“体知”的基础上统合“认知”,因此不能将“体知”之道完全套用西学知识论的框架加以解释,而应当具有中国文化本位的解释视域。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受到了德国古典哲学,尤其是黑格尔抽象劳动的能动性和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影响,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人的“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出发,论证了人的类存在和对象性存在。强调了人的自然本性和社会本质的统一。由于对异化劳动的考察规定和结果,马克思最终将社会实践与人的类本质联系起来。认为人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生产、劳动或实践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它构成了马克思早期人学思想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相似文献   

15.
本体是从根本上决定人与世界的存在及其意义的东西。真正成为本体的“本体”即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本体”,既与人密切相关,又与自然万物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所说的本体实际上就是隐含于广义的生态系统中最为根本的东西。生态美学就是以生态为哲学本体而以生态美为美学本体的美学。生态美学的基本内涵与生态哲学观的基本内涵、基本原则密切相关,生态关学的实践意义除了对人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生产活动有指导意义或影响作用之外,还表现在有利于健康人格的塑造、有助于美好人生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的哲学辩证法作为辩证法的现代哲学形态是实践人本辩证法。“人本身是人的最高本质”是这一辩证法的出发点和根本所在。这一辩证法面对“三个世界”:感性世界即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事在)、人类世界(人在)、意义世界(义在)。这一辩证法是以感性世界为对象以人的本质为尺度对之进行人道评价而获得意义世界,进而为进步人类创意指导实践的价值观念,以实现每一个人的自由个性的充分发展和全人类的彻底解放。  相似文献   

17.
一般观点认为,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科学而明确的规定,就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所指出的,“人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本文则认为,在研究人的本质时,马克思曾先后使用了三种提法,揭示这三种不同提法之间的内在逻辑和逻辑的历史,乃是本文的中心议题。同时,这种揭示也使我们找到了马克思人的解放理论的科学根据。最后,本文通过对马克思人的本质与人的解放理论的阐述,试图揭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之逻辑思路的真正蕴涵。  相似文献   

18.
近年国内外美学界十分重视研究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大家都在努力从中挖掘马克思美学思想的微言大义,企图据以阐明美学诸根本问题。所以,讨论“自然的人化”或“人化的自然”者很多,有的竟直接把“自然的人化”以及“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按:一般都认为“自然的人化”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之结果),说成就是“美的本质”,我则迄今尚不能无疑。有些同志认为:“这个基本问题(按:指“自然的人化”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可以用来说明美的萌芽和产生,还不足以揭示美的特殊本质。”(见《美学》第四期,第84页,夏放:《论艺术的掌握世界的方式》等)在这一点上,我倒基本赞成他们的这种看法,但本文不拟引经据典详加讨论,仅仅谈点个人关于这个问题的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9.
“异化劳动”是马克思《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基本概念,为论证这一基本概念,马克思提出了两个相关的命题:即“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和“对象化活动”。这两个命题如同经纬、相互交织在一起。因此,只有把它们结合起来,才能看出马克思在《手稿》中哪些地方还保留有费尔巴哈的影响,哪些地方已经超越了费尔巴哈正在向历史唯物主义接近,进而对《手稿》作出符合马克思思想演进真实过程的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政治哲学的核心观念就是人的“解放”。在《论犹太人问题》一文中,马克思把人的“解放”过程区分为“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两个前后相继的阶段,并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政治解放的内涵。政治解放是市民社会的革命,是市场经济社会的政治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马克思的政治解放理论对于理解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