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公共财政论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财政理论。公共财政的基本框架是:公共需要是公 共财政的基石,公共支出是公共财政的关键;公共收入是公共财政的支柱;公共决策是公共财政的保障。  相似文献   

2.
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公共领域、公共性、公共理性以及公共生活伦理等方面,欧美哲学界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中比较明显地表现出后现代主义倾向、新实用主义倾向和共同体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3.
公共产品的供给发展与社会公共问题的有效解决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公共问题的解决,必须借助于公共产品的有效供给,以更好地满足社会大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要,进而最大限度地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公共利益。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公共产品的未来供给趋势应该是以政府为主导,建立多元化的开放主体体系。  相似文献   

4.
5.
我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公共危机时有发生。在应对重大公共危机的实践中,我们积累了很多经验,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各级政府要在应对危机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教训,培养敏感的危机意识,完善公共危机管理体制,积极推动我国公共危机管理体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6.
学校通过构建分享学习课程、灵活设置管理岗位、组织实践活动三个方面,积极建构学校公共生活,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学校公共事务管理,从而培育学生的公共意识,提升学生的素养。  相似文献   

7.
公共文明建设是人们公共生活不断扩大的必然要求。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原因,国人的公共意识和参与公共生活的能力先天不足。公共文明建设要以尊重和理解为前提,以公平和正义为原则,以法律和制度为保障,以教育和交往为途径。  相似文献   

8.
叶飞 《高等教育研究》2014,(1):17-22,49
公共生活具有四个维度的公民教育功能:一是对话和理解的功能,促进公民之间的对话和理解,摆脱公民教育的话语独白和价值灌输;二是客我与主我的转化功能,促进公民的主我人格与客我人格的有效转化,培养健全的公民人格;三是反思与批判的功能,使学校生活成为一个具有批判性的公共生活领域,推动学生的批判品格和批判能力的发展;四是理性与行动的功能,在增进认知理性的基础上发展实践理性和行动能力,引导学生从"理念的公民"走向"行动的公民"。通过公共生活的四维功能,公民教育将更有效地建构自身的对话性、理解性、批判性以及行动性,最终促进学生公民品质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9.
基于学生的社会公共人身份和现代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学生必须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公共事务中;同时,公共参与有助于学生个人的身份认同并形成归属感,从而促进其公共理性和德性的发展.公共参与是新时代学生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学校教育现代性的重要实践.当前,由于受个人主义膨胀等因素的影响,一些学生缺乏公共参与精神,或消极参与,或功利参与.培育学生的公共参与精神,学校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建构学校公共生活环境,促成学生公共参与启蒙;加强公共文化建设,增强学生公共责任感;教给学生公共知识和技能,奠定其公共参与信心;深化学生公共参与体验,升华其公共参与认知.  相似文献   

10.
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与公共产品消费需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致力于解决却没有很好解决的重要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还不够完善,不能满足大部分农村地区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本文界定了农村公共产品的概念,分析了农民对公共产品的需求状况以及我国目前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我国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潜规则”是与主体制度体系相悖的一种非正式制度,它产生于正式制度的漏洞和实施机制中的缺陷,同时又有很长久的文化渊源,它的存在极大地阻碍了正式制度的执行。要有效遏制“潜规则”,更彻底地贯彻制度,必须加大公共管理制度体系创新的力度。  相似文献   

12.
引导我们改革的不是理论,而是现实中的公共风险以及由此可能导致的公共危机。[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危机事件”不仅给单位造成损失,也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使人们开始对公共管理存在的不完善之处进行了反思,引入一些公共危机管理模式,成为改善我国公共管理的必然选择。本文旨在对公共危机及危机管理模式进行一些简要的阐述,以期能够对改进公共管理中的不完善之处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4.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职能在逐渐转变。政府为市民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但其效用成本往往难以计量。这就需要建立有效的公共产品选择机制.由广大人民群众决定到底要不要公共产品?要什么样的公共产品?要多少公共产品?有了公共选择机制.更重要的是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来保障公共选择机制有效的运行。有效的公共选择机制和完善的法律法规是提供公共产品的两个条件。  相似文献   

15.
教育公共治理的公共性意味着多种治理力量的共同治理,意味着公共利益、公共价值与家长参与均可以得到实现。从某些方面看,西方国家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教育治理改革出现了公共性的提升;而从更多的方面看,它导致了公共性的衰退。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现行公共文化体制存在的问题入手,具体研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生产供给、设施建设管理、流通和投融资四个关键环节,从理论角度确立“从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出发”这一逻辑起点,提出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原则配置公共文化资源,发展公共文化产品生产供给主体群落,探索建立公共文化设施管理运行的理事会制度,创建政府统筹、扩大社会参与的宏观投融资体制,以及运用数字网络技术建立先进可靠的内容配送系统等,以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服务型公共文化体制创新进行分析和设计。  相似文献   

17.
在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时空中,一方面,公共意识呈现萌动与异化、觉醒与混沌、理性与勃发的历史嬗变;另一方面,公共意识促进着“国家-社会”关系的新型重构、公共生活参与的主体互动体系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领域的形成,从而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基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演进,国家与社会关系不仅可视为一种历史的解释范式,也可视为一种实体建构的规范范式,从而得出公平正义的社会结构是公共意识生长的轴心空间。  相似文献   

18.
公共领域是公众对公共问题进行自由言论的活动空间,教育研究在一般意义上是在教育领域内部对教育问题进行的专业性的探讨,随着教育问题日益与公共问题相互融合与渗透,必然要求教育研究走向公共领域,同时呼唤教育学者由专业的研究者走向学院体制内的公共知识分子。  相似文献   

19.
詹姆斯·布坎南的著作《公共债务的公共原则》最广为人知的观点是公共债务使公共活动的成本从当下转移到未来公民身上。这种观点与社会是由独立个体组成的观点相反,社会是由独立个体组成的观点是把一代人看作一个整体和一个行为主体,是研究以代表性主体、社会化个体为代表的宏观经济理论家所持的观点,与布坎南本人的《选择与成本》以及其他专著的论述相左。对布坎南的观点进行理性的思考和解读,通过比对布坎南1958和1969年的专著和研究,认为其保持了高度的连贯性和合理性,即成本转移只能在个体间而不能在不同代际间进行。认为基于宏观经济理论的公共债务和基于公共财政的公共债务具有显著区别。很多经济学家认为《公共债务的公共原则》是宏观经济学著作,而实际上应该归于公共财政和公共经济学范畴。  相似文献   

20.
城市雕塑的规划和建设已经成为城市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分析我国城市雕塑现状入手,研究城市雕塑与城市公共空间的关系,探讨城市雕塑的发展对策,以合肥女人街入口主题雕塑为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