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吴海棠 《科教文汇》2010,(13):151-152
阿瑟·C·丹托(1924年-)是美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及艺术批评家,他提出艺术终结论时,震惊了艺术界。本文从读《美的滥用》入手,在此基础上对"美"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论述。作者认为在新的世纪,人们对"美"的定义发生改变,并为艺术在生活中扮演新的角色。  相似文献   

2.
田纳西·威廉斯(Tennessee Williams)是现代美国才华横溢,著述颇丰的剧作家之一。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起的数十年中,田纳西的作品在美国的戏剧舞台上独占熬头。《玻璃动物园》(The Glass Menagerie)作为其成名作,被称为是"现代戏剧的宝贵遗产"。在该剧中田纳西·威廉斯通过诗化语言、背景音乐、音响效果、灯光照明、布景设计等多个手段在舞台上展示了一个美国普通家庭的方方面面。他大量地运用了比喻和象征主义创作手法,舞台上的有形物品几乎都有所指,有力地烘托了气氛,起到了渲染主题的作用,使他的作品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相似文献   

3.
陈帆 《科教文汇》2010,(10):131-132,138
要把即兴伴奏弹好,要让伴奏真正起到对歌曲的补充和衬托的作用,仍然是一个艰巨的创作过程,尤其要求时间短,速度快,突出"即兴",也即"随时"、"随手"、"随即"的特点。即兴伴奏集技术与艺术于一身,融理论(作曲)与实践(演奏)为一体,是一种综合性的音乐技艺,需要在探索与研究的实践中不断提高,日臻完美。  相似文献   

4.
孝文 《今日科苑》2013,(12):66-67
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研制的机器水母"Cyro",长5英尺(约合1.5米),宽7英寸(约合18厘米),重170磅(约合77公斤),机械肢上覆盖着白色硅树脂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报道,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工程学院的一组研究人员研制出一款名为"Cyro"的机器水母,可以充当军方的水下间谍。  相似文献   

5.
赵坚 《百科知识》2011,(22):51-52
"菊"与"刀"的统合 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1887~1948年)在其经典名著《菊与刀》中,以"菊"和"刀"概括日本的民族和文化性格。在作者看来,"菊"是日本民族性格"纤细柔美"的象征,"刀"则是日本民族性格"好勇斗狠"的标志,她认为"菊"和"刀"共同构成了日本民族矛盾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6.
《走遍美国》(Family Album U.S.A.)是一套著名的英语教材,对《走遍美国》教材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进行了研究。将学生分组进行对话练习,经过实践,《走遍美国》教材应用于高职英语教学,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增强了学生"听"英语的意识和开口"说"的信心,学生对所选内容掌握程度好。  相似文献   

7.
“创造性”与“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何对待"创新"与"传统",对于近现代的中国人一直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在举国高呼"创新"口号的今天,尤其需要冷静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创造性概念的历史,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参照与深刻的思考基础。下文的作者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著名思想史家克里斯泰勒(Paul Oskar Kristeller),原文最初发表在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44,No.1.(Jan.-Mar.,1983),pp.105-113,后收入其论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Renaissanc eThought and the Arts),张卜天译。  相似文献   

8.
张思超 《内江科技》2009,30(12):132-132,186
美国竞技体育的强势地位被世界所公认,而美国高等学校的竞技体育非常发达,是美国竞技体育的主导力量,是"体教结合"的成功典范。查阅近年文献资料对美国高校开展竞技体育的决定因素(选材、竞技体育组织、比赛组织、经费、学训矛盾的处理和教练员)进行研究、分析,得其积极方面。结合我国国情为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6计算机网络传播时代(2008)-首位黑人互联网总统1946年2月14日,由美国军方定制的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ENIAC Electronic Numerical And Calculator)在美国宾法尼亚大学问世。1930年,美国科学家范内瓦·布什造出世界上首台模拟电子计算机。1889年,美国科学家赫尔曼·何乐礼研制出以电力为基础的电动制表机,用以储存计算资料。  相似文献   

10.
去年,美国的次贷危机引发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波及了全球,面对经济危机,吉林省有些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已渡过难关,大安市恒锐采油设备有限公司(下称恒锐公司)就化"危机"为"机遇",通过自主创新谋求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刘冬阳 《科教文汇》2014,(32):72-73
菲茨杰拉德的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是以“美国梦”为背景,生动地再现了当时美国社会底层人群为了摆脱自己落后的生活状况,为了更加美好的未来打拼,但是最终不得不向虚幻的梦想屈服的故事。这部小说具有较强的时代性,深刻地揭示了美国社会的弊端,让人们深刻地认识到“美国梦”的虚幻和缥缈,让我们看到这种梦想的无法实现性,社会的残酷和人性的扭曲,使个人命运发生了极为迅速的转折。了解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人物形象,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以“美国梦”为核心的时代背景下对人性的改变。本文将围绕着小说中几个主要人物对其形象进行解读。  相似文献   

12.
陈杰 《科教文汇》2014,(31):118-120
J.D.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文学中最具争议性的一部小说,被美国文学界公认为美国文学中的“现代经典”之一。该小说通过讲述霍尔顿离开潘西中学后在纽约的游荡经历,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的心灵的极度孤独。本文着重从美国社会历史背景、塞林格的心路成长历程等几个方面来探讨其作品孤独主题的成因。  相似文献   

13.
刘丽 《科教文汇》2012,(29):76-76,101
《红字》是美国19世纪杰出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代表作之一。霍桑和清教主义传统有着复杂的关系。他的作品常常弥漫着浓厚的清教主义宗教色彩。因此,基于清教主义“原罪”思想,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红字》中海斯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这两个主要人物犯下罪行,接受惩罚最后获得救赎的过程,探讨小说救赎主题。  相似文献   

14.
刘莉 《科教文汇》2014,(30):195-196
赫钦斯的《美国高等教育》一书是对20世纪上半叶美国高等教育现状的一种批判,今天细细读来,依旧发人深省,似乎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对应了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出现的弊端,让笔者不禁对我国高等教育产生了反思。  相似文献   

15.
覃天宇 《科教文汇》2014,(29):129-130
美国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于1936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飘》,是文学艺术历史中的不朽之作。后来被改编拍摄成电影《乱世佳人》,电影对小说背景进行了真实还原,对人物形象进行了深刻解读,对象征意蕴进行了精确表达。《乱世佳人》上映出现万人空巷的现象,获得巨大成功,是小说改编成电影的一个经典案例,也是电影艺术史上一座亮丽的丰碑。  相似文献   

16.
戴佳玲  陈芳芳 《科教文汇》2011,(4):27-27,48
本文以美国心理学家斯滕伯格的成功智力理论为依据,通过对"第十名现象"的分析,阐明了我国高校智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对高校智力培养模式改革的启示,即更新高校智力培养理念、转变高校教育评价机制、改善课程设置及教学方式。  相似文献   

17.
周洪如 《科教文汇》2014,(32):126-127
“生命就像一盒巧克力,结果往往出人意料。”所有看过美国电影《阿甘正传》的人,都会熟知这句经典台词。1995年,在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的角逐中,《阿甘正传》共荣获13项提名。从此,“阿甘”成为一个时代的精神象征,“阿甘哲学”被全世界了解。本文从阿甘的人格魅力出发,通过对阿甘及其身边家人朋友的分析,浅谈美国电影中的人性。  相似文献   

18.
王吉英 《科教文汇》2013,(28):99-100
“文化例外”是上世纪90年代初关贸总协定谈判时法国提出的,旨在将文化产品排除在自由贸易之外。法国政府通过立法和财政手段应对美国大肆入侵的视听产品、保护和发展本国的文化产业。“文化例外”实际上是一种文化保护主义。政府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本国文化产业受美国文化巨头侵袭的力度,但文化保护主义政策毕竟存在局限性。政府干预和市场调控双管齐下、互相弥补才是各国文化繁荣的根本保障,世界文化才会多样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殷彩 《科教文汇》2014,(31):115-117
库柏的代表作《皮袜子故事集》通过描写白人拓荒者、欧洲殖民者、美洲印第安人和“皮袜子”纳蒂·班波与自然的不同关系,处处闪烁着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本文从生态批评的视角分析《皮袜子故事集》中的人与自然,展现了二者既对立冲突又和谐统一的关系,揭示了库柏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呼吁人类尊重保护大自然,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思想。  相似文献   

20.
王晓华 《科教文汇》2014,(32):70-71
黛西是菲茨杰拉德小说《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主人公,她既是盖茨比念念不忘的恋人,又是粗鲁的富人阶级代表汤姆·布坎南的妻子。从其个人行为、声音音调和他人评价上可将之归属于负面形象序列,从社会、男权思维等角度深入分析其性格形成原因,她又是一个令人同情的牺牲品;这一人物既是作者悲剧人生观的体现,又是美国社会的缩影。为我们以文学的视窗观察社会、反思人生提供了样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