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获取--环境、模式与吸收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围绕着技术跨越中的技术获取,对技术跨越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回顾,并重新对跨越概念进行了界定。企业作为技术跨越的主体,其在进行技术和产品的选择时首先要辨别技术跨越的机会窗口,为此就要进行市场、技术和能力环境的分析。根据三种环境的动态演化特征和机会窗口的开闭,企业可从自主型、引进型、并购型和合作型跨越模式中选择相应的模式。围绕不同的技术获取模式,企业面临着不同环节的技术吸收能力。  相似文献   

2.
[研究目的]快速变化的技术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市场需求,为后发企业提供了实施颠覆性赶超的机会,如何辨识和把握外部环境机会窗口并能否契合组织内部动态能力转化为创新决策和行动是企业成败的关键。[研究方法]该文通过对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和深圳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的双案例对比分析,探讨环境扫描对企业识别外部环境多重机会窗口的意义及企业内部环境与机会窗口的适配性对于企业进行颠覆性创新模式选择的重要性。[研究结论]研究发现:面对不确定性激增的商业世界,战略决策前的环境扫描可以帮助后发企业有效识别技术机会窗口、需求机会窗口及制度机会窗口,而企业内部环境的充分考量有利于后发企业将自身优势最大化,从而成功实现颠覆性创新。  相似文献   

3.
企业并购与技术跨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研究了企业并购的技术跨越机会研究,以及基于技术跨越并购的技术扩散效应分析和企业并购实现技术跨越的技术能力发展等问题。我们认为,一些技术先进国家的企业由于经营困境或者经营战略目标调整使得技术后进国家的企业获得许多机会和技术窗口,进入障碍较少时,可以通过并购直接进入并取得技术跨越发展。我们要充分利用技术先进国家的企业由于上述原因而带来的技术跨越的机遇,讨论了为技术跨越而从事并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4.
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跨越机会窗口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解释了基于持续性技术创新和突破性技术创新实现技术跨越的不同机会窗口,阐述了基于突破性技术创新的技术跨越机会窗口的开启和关闭过程,研究了影响机会窗口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以宏达国际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简称HTC公司)为例,分析了快变市场环境下基于机会窗口的创新追赶历程及各个阶段对后发企业内在能力的要求。研究结果表明:创新机会窗口出现的成因是多重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技术与市场变化、领先企业"能力陷阱"和后发企业内生能力等因素。创新追赶阶段可分为机会窗口辨识、机会窗口进入、机会窗口扩展三个阶段。机会窗口辨识阶段的能力支撑为企业家技术抱负、市场感知能力、技术搜索能力及快速决策能力,机会窗口进入阶段的主要能力支撑为技术集成能力和自主研发能力,在机会窗口扩展阶段还要求企业具有产业网络整合能力。在创新类型表现上,"微创新"组合也是实现创新追赶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技术范式转变开启的机会窗口为后发企业提供了重要的追赶契机,但后发企业如何通过动态能力实现技术追赶的过程仍不明确。对海康威视2001—2017年的纵向案例研究发现:后发企业在动态能力的支撑下,感知技术范式转变带来的机会窗口,并通过捕捉和重构能力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实现了从初始追赶向行业前沿的跨越;动态能力支撑了企业在技术范式转变时期内外部知识和资源的协调与整合,企业也需要根据机会窗口的性质促使动态能力由低阶到中阶再到高阶演化。  相似文献   

7.
不连续技术机会窗口的进入时机抉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姜黎辉  张朋柱  龚毅 《科研管理》2009,30(2):131-138
多个产业技术演化发展历程表明,不连续技术的出现为各企业重构竞争优势提供了机会,同时,相关实证研究表明,当新技术机会窗口(Window Opportunity)时间短于三年,企业进入机会窗口的时机抉择不当时,企业在技术研发和市场营销投资的失败率高达80%;通过构建模型,本文分析不连续技术出现情形下的机会窗口动态演化特征。研究发现,企业进入机会窗口的时机受到技术扩散特征、产品扩散特征、企业创新模仿的羊群行为以及先行者优势构建成本等多个要素的综合影响,企业需要把握机会窗口的演变特征并结合自身实力特征选择最佳进入时机以获得良好的创新绩效。  相似文献   

8.
彭新敏  史慧敏  朱顺林 《科学学研究》2020,38(12):2220-2227
双元是后发企业追赶过程中的重要战略,但不同机会窗口下后发企业如何实现双元我们仍知之甚少。通过海伦1986~2019年的纵向案例分析,研究发现当机会单一且比较确定时,企业通常采用利用战略;当机会单一但不确定性较大时,企业通常采用探索战略;当企业面临多重且不确定性较大的机会窗口以及具备了较高吸收能力时,共时双元变得尤为重要。长期来看,从初始追赶向超越追赶递进过程中,后发企业的双元战略由次序型模式向共时型模式演化。本文研究结论既丰富了后发追赶理论,又补充了双元模式前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主要从技术跨越的涵义界定和可能性分析、进入时机、遵循路径和战略选择方面进行了综述,主要结论是:一切可以缩小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差距,提高发展中国家综合实力的追赶方式都应该纳入技术跨越的研究范畴以内;技术导入期或重大技术创新的出现期和成熟期是实现技术跨越的最佳时机,但是究竟选择哪一个,受到技术发展特性、资源禀赋和风险承受能力等因素的影响;应根据初始条件的不同选择技术跨越的路径,当落后者在跨越初始时有足够的资源能力达到目标,则可采取直接路径进行跨越,若初始时条件不够充足,则可以采取各种策略组合的旋进路径进行跨越;政府在技术跨越的初始期要通过研究院所和企业的合作来培养和积累人才,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但是当企业具备一定的自主创新能力后就应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跨越战略中的主体作用;而企业在短期内可以选择"市场换技术"战略,但是从长远来看,必须走自主创新的模式,以免陷入"追赶又落后"的陷阱。  相似文献   

10.
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系统整体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研究是技术跨越研究的核心内容。技术跨越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首先利用复杂系统理论方法分析了技术跨越过程及其系统特征,即非线性、突变性和振荡性。并在建立企业技术跨越过程整体观模型基础上,用具体实例对技术扫描、技术跨越的突破点选择、技术创新和积累后的临界点突破等企业技术跨越过程的核心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将技术跨越理论与对高科技产业特征的分析相结合,提出了技术跨越战略的定义和中国高科技企业技术跨越战略实施过程框架,为中国部分已经具备一定资源和能力积累的高科技企业成功实施技术跨越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理论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有限公司在数字监控技术领域跨越式发展的案例,对以上理论框架进行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12.
技术跨越的本质就是一种非连续性的技术进步方式,旨在迅速提高技术水平,缩短与技术领先者的差距。技术跨越的实现主要有三种途径:自主、引进、合作。理论和实践经验证明,政府的干预是实现技术跨越的重要条件,但是在不同创新阶段,政府工作的重点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3.
基于演化经济学和经济史对技术革命生命周期与机会窗口的研究,总结分析美国和德国利用第三次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优先发展新兴产业,从而实现跻身世界经济强国行列的经验做法,以及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巨大成就得益于抓住了第五次技术革命的机会窗口,提出我国必须抓住第六次技术革命开启的机会窗口,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辟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和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14.
技术跨越概念与标志界定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德智 《科学学研究》2006,24(3):364-367
本文在总结分析前人对技术跨越概念研究基础上,运用科学研究中的种差界定方法,对技术跨越进行了严格的概念界定,给出了包含技术跨越主体、目标、行为特征、结果标志的技术跨越定义。并以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为关键指标,建立了可以量化判定的技术跨越标志的指标体系。本文研究结果对技术跨越理论研究及标准判定、技术跨越战略制定与实施操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刘建新  王毅 《科研管理》2013,34(8):68-74
本文采用"建立理论的多案例研究方法",通过访谈、文档资料、直接观察等方式收集案例资料,并进行三角验证。我国电视机产业所有企业都选择了同样的技术追赶路径,即从引进国外成熟期产品制造技术起步追赶,属于典型的单路径模式。我国通信设备产业技术追赶的初始期,在引进国外设备、引进生产线的同时,国内企业、研究院所(后转制为企业)较早进行自主产品开发(模仿创新);形成了从自主开发高端产品切入追赶、从自主开发低端产品起步追赶、从引进高端产品生产线起步追赶等多种追赶路径同时并存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是一种典型的"多路径"模式。本文从以下两个方面对这两个典型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进行衡量:1)产业内主要企业的专利数量;2)业内专家、研究学者的主观评价。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认为:通信设备产业的技术追赶绩效明显高于电视机产业。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得出的主要发现是:在产业技术变革快、后发国家产业技术能力基础差的情景下,相对于"单路径"的产业技术追赶模式,"多路径"模式能带来更高的产业技术追赶绩效。这一理论命题弥补了"特定顺序"和"技术跳跃"两种理论的不足。  相似文献   

16.
 对技术跨越概念的界定是研究企业技术跨越问题的起点。技术跨越的界定必须明确其主体,掌握其特征,且基于技术本身发展的逻辑。复杂性理论关于事物发展、演化规律的分析为研究技术跨越的机理及内涵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也为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中国光纤产业是少数可比肩高铁技术赶超成就的产业。本文以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为例,构建有为政府与机会窗口有效整合的分析框架,揭示和提炼后发企业技术赶超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的演化路径。研究表明,后发企业技术赶超的成功,是因为政府在弥补市场失灵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以关键参与者身份创造的制度型市场驱动、引领了企业创新;国有企业作为代表国家意志实现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力量,为后发企业迭代“试错”和技术学习提供了支持;在企业技术赶超的不同阶段,面对不同的技术和市场机会窗口,实施差异化的政府干预策略、技术战略和市场战略,是后发企业提升创新绩效的前提和基础。随着企业技术和市场地位的确立,政府的干预力度由强转弱,市场机制的作用由弱变强。  相似文献   

18.
刘兵  李玉琼  刘赟 《科研管理》2019,40(11):95-101
核电“走出去”是我国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着力点,存在抢占市场与投资高风险的决策困境。核电企业“走出去”需要抓住关键的机会,错误时机的投资失败率很高。三代核电技术的出现加剧了市场的不确定性,新技术的扩散特征显著地影响到“走出去”机会窗口的开启。借鉴Bass模型,发现技术创新系数越大,核电“走出去”机会窗口宽度越小、模仿系数越大,机会窗口宽度越大;通过对“华龙一号”扩散预测证实了投资最佳时机相对于收益最佳时刻的后置。目前,由于福岛核事故对安全技术产生的重大影响,我国核电“走出去”的机会还不是很成熟,应该加强合作网络的建设,等待最佳时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