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当今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民对法律服务的需求往往因为律师收费过高、法律援助有限而得不到很好的满足,公民代理在弥补当事人诉讼能力不足的同时,补充了市场需要。但实践中,以牟利为目的公民代理人大量出现,扰乱了正常的法律服务市场。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新民诉法对公民代理制度进行了规范,适当缩小了公民代理范围。文章在剖析公民代理制度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的基础上,试图从司法实践和司法解释的角度对进一步完善公民代理制度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社会理念、制度设计和社会现状三个方面对美国的制度文明进行了研究。作者认为,形成美国制度的理念有人本主义、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人本理性假设;实现美国制度理念的方式有以社会契约理论为基础的国家权力委托代理制度、以人在法律规范内追求利益最大化为假设的权力分设与制衡制度、以卢梭天赋人权主权在民为基础的通过宪法法律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制度。文章对美国社会现状中的法律陪审团制度、总统与州长关系、民主与平民政治、自由与市场经济、法律宗教与社会诚信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对美国现代制度文明带来的多数人暴政、社会效率低下、人性淡漠等问题进行了简述。  相似文献   

3.
在讨论再就业问题之前,我想先谈谈国有企业的性质。在一般的公司制度中,委托—代理关系的形成主要是一种市场行为,股东对股东代表大会、股东代表大会对董事会、董事会对经理人员等.均是一种显性的市场关系。而对国有企业来说.委托—代理关系实际上涉及到两个领域:一是公民通过政治程序,在非市场领域形成公民对政府的委托—代理关系;二是政府及其资产管理部门通过经济程序,在市场领域形成政府对资产管理部门、资产管理部门对资产经营部门、资产经营部门对具体资产经营者的委托——代理关系。这就使得国有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具有…  相似文献   

4.
中国社会的转型为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历史任务,需要我们与时俱进,改变传统的管理模式.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创新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优化社会管理结构,大力发培育社会组织,优化社会组织生存和发展的政治和法律环境,社会结构由“国家——社会二元结构”向“国家——公共领域_啊公民社会三维空间结构”转化。创新社会管理的关键在于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政府首先要进行自身的改革,政府只提供涉及宏观的、全局的公共产品及服务.局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交给社会组织或机构提供,即由社会自我满足。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在于培齐社会个体的公民社会意识。培养公民和社会组织的自主、法律和责任意识。  相似文献   

5.
社会医疗保险作为我国社会保障制度中的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医疗服务是每一位公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关系到的是每一位公民的切身利益。就当前来看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从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和分散疾病风险方面来看,的确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我国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形成时间较短,依旧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相对严重的制度缺陷,这就导致了医疗市场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的道德风险问题,从而不利于医疗保险制度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6.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7.
亲亲相隐制度是我国古代奉行了几千年的一项法律制度和伦理原则。从现代社会价值的角度看,亲亲相隐原则体现着一些基本的社会价值,对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公民社会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建设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合理性,我们应当正确地对该制度加以剖析,留其有益,去其有害,利用我国古代社会中的有益文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8.
公民环境权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工业化和无限制地改造自然所带来的环境问题和环境危机产生的,是公民的一项基本的人权。我国法律对公民环境权的保护有明显的缺陷和滞后性,所以应该顺应世界各国的发展趋势,建立健全各项法律制度,使公民环境权得到切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9.
公民资格理论主张公民对公共事务的参与。目前,我国高校社会问责制度未能充分发展,除了法律与制度上的不健全、公民意识的缺失外,公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不足也是重要原因。在加强高校问责法律制度建设的同时,应在公民资格理论的指导下,培养和激发公民的参与意识,提高公民的参与能力,更好地完善我国的高校社会问责制度。  相似文献   

10.
法律援助制度是国家为经济困难的公民和某些特定当事人免费或减费提供法律服务,以保证其合法权益得以实现的社会公益性法律制度。法律援助制度首先出现在西方国家,它是以国家法制的完备  相似文献   

11.
地方治理理论强调地方政府、社会与市场组织和公民自组织的良好合作,具有十分明显的西方社会话语特征,但在我国特殊的历史务件和体制环境中,地方治理更倾向于强势一方的地方政府的治理,形成了强政府治理的苏南模式和市场先行、社会参与的浙江模式两种典型的地方政府治理模式,反映了西方话语特征的地方治理理论在中国有其自身的适应和发展空间,具有明显的地方政府主导色彩,社会的参与治理也依赖于地方政府的推进。正是由于地方政府的主导与推进。使我国地方政府治理模式正朝向构建多中心治理结构、深化服务理念和由“善政”走向“善治”的趋势变革。  相似文献   

12.
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是实现民主政治增量式发展的基本方式;是建立全新型政府治理模式的重要手段;是维护社会运行稳定与均衡的关键环节。当前,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意识欠缺,能力较低,水平不高;法律缺失,制度匿乏,透明度差;渠道狭窄,途径不畅,有效性低。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要加强党的领导,强化政府对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引导;提升政治文明,健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的制度架构;推进文化建设,构建中国特色公民参与型政治文化;培育公民社会,发挥社会组织利益聚合与表达功能;创新参与方式,重视互联网公民有序政治参与发展。  相似文献   

13.
在加速老龄化的背景下,老年社会福利服务政策面临严峻挑战。源自西方的积极社会福利理念试图为全球各国应对老龄化问题和提升老年社会福利提供有益思路。中国老年社会福利服务也在不断地应用积极福利主张推动政策变迁,以提升、完善养老福利服务体系。尽管已经进行了初有成效的积极社会福利实践探索.但是由于制度原因,积极社会福利政策的发展仍面临许多困境。如何使当前的社会福利体系朝向积极的、整合的、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变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4.
法治建设不仅包含中央政府对全国法治的顶层设计,还包括地方各级政府的法治构建。由于"地方"的区域性、基层性、自主性和差异性等基本属性,地方法治建设不仅已成国家法治建设进程中实践性最强、基础性最广、地方自主性发挥空间最大的部分,也已成我国法治建设中可能性最多,差异性最大的部分。作为地方法治建设的着力点,地方法治社会建设应具充分的发展空间,为此,我们要在符合中共中央作出的我国法治建设总体部署的前提下,在维护我国法制统一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重塑地方社会的治理模式,通过法治和其他社会治理手段的共同运用,实现地方治理权力行使的法治化和规范化、实现地方治理权力在政府、社会团体、经济组织、公民个人之间的重新分配。这种路径的设置不仅符合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建立重心下移、力量下沉的法治工作机制"的重要指示精神,也将为实现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由于公司法人的对外代表权必须由代表人行使才能实现公司的行为能力和意志,所以对于代表人如何代表公司进行行为,公司代表人这一机构如何设置和构成,成为各国公司法的重要课题,并在各自的公司立法中基于对代表人法律性质和地位的不同理解规定了不同的模式。文章对国外公司代表人治理模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对我国现行公司代表人的治理模式进行思考,以期为我国公司代表人制度的构建和完善在理论上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6.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成为了政府和社会关注的焦点。分析我国社会养老服务的发展历程,可见目前还存在法律和政策不健全、专业化程度低以及总量投入不足等问题。国外社会养老服务有多种先进模式,借鉴国外的经验,我国应当完善相关法律框架、建立多级别的养老护理服务并发展养老服务产业。  相似文献   

17.
政治文明与善治都是人类在探索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有着从政治文明到治理、到善治、再到政治文明转变的内在逻辑。在这一逻辑中治理起到了关键的作用,由于治理理念对原有政治体系的冲击,它们之间就会产生一些矛盾,表现在参与主体、法治基础、公共服务、政府管理和信息公开五个方面。所以,要实现政治文明就应按照民主、法治的原则,建立一套部门运转协调、社会法治健全、服务公平全面、管理以人为本、信息公开透明的善治体系。  相似文献   

18.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问题,为此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意味着政府与社会和公民之间的合作治理,这是一种政府权力的下放和回归社会,让社会和公民实现自我管理,也即社会自治。政府通过建立和完善一系列的机制,创新社会自治方式,实现政府与公民积极而有成效的合作,最终实现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有着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和社会矛盾的变化促使中央政府必须创新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模式和基层社会自治模式,以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从而调节国家与社会、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关系。在实现中国梦的征程中,应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一步创新社会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