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王慧群 《课外阅读》2010,(11):193-193
法国艺术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语文课堂之美是教材之美与教师智慧完美融合的艺术体现,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还能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真正走进作品,与作者同哭同笑,激起学生的共鸣,让学生在情感冲击中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文字之美、意境之美,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净化学生心灵,培养高尚人格。  相似文献   

2.
小学语文文本是美的信息载体,蕴涵着许多美育的内容,那一篇篇行文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歌谣、童话、散文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理想载体。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真实的形象、高尚的睛感、巧妙的情节、深邃的意境等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笔者以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美的使者,把美育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发现美,传播美,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  相似文献   

3.
在新一轮课改思想的指导下,大量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美育资源的作品入选各类新版教材,为现代教师的执教理念增添了新的内涵,即要让学生的审美主体地位更加彰显。要将作品中美的情感、美的意境对象化、开发化于学生的心灵,使之沉潜到作品深处,并最终获得对内在美学蕴涵的把握。  相似文献   

4.
《荷花淀》是孙犁的代表作。它反映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冀中人民的战斗生活.作品是写战争的,但并没有战争的血腥味、恐怖感,相反的却处处洋溢着一种浓郁的诗情画意,有一种和谐柔媚秀雅之美,给人以温柔、轻松、心旷神怡之美感,正是这些闪光的美点,使得《荷花淀》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价值,成为一篇脍炙人口、独放异彩的佳作。它的审美价值,正是作者将其美好的心灵感情渗透于美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语言之中,才赋予了作品以极大的魅力。因此,在作品教学中,必须依据并发掘这些美,着力培养学生美的欣赏力、美的感受力、美的表达力——寓美育德育于语文教  相似文献   

5.
一、品读文字——感受语言之美翻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呈现的作品无一不是文质兼美的,以古诗为甚。古诗短小精悍的篇幅、生动凝练的语言、巧妙优美的韵律、博大深远的意境对学生文字驾驭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通过品读这些作品,能使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鉴赏能力得到很大提高。对教师而言,我们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品读,让学生在品读的过程中细细体味  相似文献   

6.
<大学语文>精选的优秀古典文学作品,熔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生活美于一炉,具有美的音律、美的形象、美的意境.通过对古典文学作品之美的体验,提升高职学生审美能力.  相似文献   

7.
《白鹭》是一篇如诗如歌的透着和谐之美的散文,诗意盎然,美不胜收。学习中,我引导学生逐入佳境,欣赏和感受白鹭的外形美、意境美和作者的情感美,从而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深处的对白鹭、自然的深深喜爱之情,从而实现学习者与教师、伙伴、文本、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而这种发自肺腑的心灵对话,很好地体现了师生关系的和谐之美、学习方式的和谐之美、学习内容的和谐之美。  相似文献   

8.
赖荣明 《小学语文》2010,(11):41-43
【设计理念与思路】 《美丽的小兴安岭》语言美、意境美、层次清,为了让学生充分感受文章的“语言、意境”之美,本着“以生为本”“以读为主”的原则,以读代讲,让学生通过读,读出文章的语言美,感受文章内容的意境美。教学中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发现美、欣赏美、表达美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从而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兴趣和能力。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文本是美的信息载体,蕴涵着许多美育的内容,那一篇篇行文优美、情感丰富的诗词、歌谣、童话、散文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美育渗透的理想载体.作品中优美的语言、真实的形象、高尚的情感、巧妙的情节、深邃的意境等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笔者以为,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应该是一位美的使者,把美育渗透于整个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发现美,传播美,引导学生感悟美、鉴赏美.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又该如何精心研读文本内容,充分挖掘文本中蕴涵的审美因素,对学生展开审美教育呢?  相似文献   

10.
唐代诗人刘禹锡的《陋室铭》是一篇典型的美文,它全文仅81字,却营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意境,从美景、美情、美德等诸方面让读者受到美之熏陶,千百年来,脍炙人口。一、景物之美。文章开篇落笔不凡,作者以“有仙之  相似文献   

11.
《第一场雪》这篇文章 ,是作家峻青于 1962年写的一篇有关“雪”的散文。其文语言优美、意境清新、诗意浓郁、情景交融。教学这篇课文时 ,如何紧扣语言文字的训练 ,渗透美育 ,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笔者谈一谈自己的想法、作法。一、初读全文、感知“整体美”。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教师在开篇释题后 ,应及时设疑导读 ,通过读懂课文 ,让学生形成对“第一场雪”的整体印象 ,让学生感知“第一场雪”中的整体美———下雪前 ,天气骤然变冷 ;下雪中 ,雪花纷纷扬扬 ;下雪后 ,世界变得粉妆玉砌。学生通过初读全文 ,知道这是一篇结构完美的文章。有了整…  相似文献   

12.
《我的空中楼阁》是一篇奇颖秀逸、情采飞扬、韵致风流的写景美文。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和美育联系在一起,让学生感受散文的文字美.形象美,意境美、情节结构美。本文以《我的空中楼阁》为例.谈散文教学中的美育。  相似文献   

13.
《雾凇》这篇散文,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及其形成原因,语言生动、精练,富有韵律美,适于朗读.教学中,我以“读”为贯穿始末的主线,同时突出习惯培养和口语训练,以彰显“语文”之本色. 一、以读为主线 为了让学生更多地接触教材,我以读为主线,以读促学、以读促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欣赏作品文字之美、感受作者心境之美.  相似文献   

14.
意境美是客观存在于人类审美意识中的综合性美感追求,而舞蹈意境的营造就是一个情景的交融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景、情、形、象、境逐步塑造的过程,同时也是舞蹈的结构层次.我们应该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孜孜不倦的追求、探索和实践去挖掘舞蹈中的意境美,去营造舞蹈的意境美,从而使舞蹈作品的质量不断提高,推动舞蹈艺术不断向更高的层面提升.使每一个舞蹈都具备深邃而悠远的意境,让全世界都感受到中国舞蹈意境的最高境界,让中国舞蹈艺术屹立在世界艺术之巅.  相似文献   

15.
古诗教学应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到古诗的语言之美、真情之美、意境之美、音韵之美,不断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水平,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16.
《学周刊C版》2017,(13):170-171
《春》是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佳作,是一篇诗意盎然的散文。这篇散文不仅文字优美、结构安排严谨,而且意境超群,是一篇引导学生领略语文之美的经典之作。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去体会《春》这篇散文中体现出来的语文的图画美、音韵美、语言美、结构美和情感美。  相似文献   

17.
陈奎 《语文天地》2016,(5):9-10
文学鉴赏是通过阅读作品文本,对作品的语言特色、艺术形象、写作技巧、蕴含情感乃至作者个性、写作背景等,进行感悟、品味、赏析、剖析的过程。文学鉴赏是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语文教学各环节。近几年来语文教学中更加强调文学鉴赏,以期通过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发现文学之美,让学生在美的意境、美的感受和美的体验中不断提升自身文学鉴赏能力。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运用多种途径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8.
《日月潭》是一篇写景抒情的好文章。它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日月潭优美的自然环境,秀美的形状和变幻多姿的美丽景色,是一篇集语言、情感、意境美为一体的好教材。一、展示优美环境,激发美的情感日月潭在我国台湾省,是著名的风景区。那里环境优美、风光秀丽、景色变幻多姿。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感受到这样的意境,在教学中,我利用幻灯、录音等电教手段,让学生随着投影画面,听录音先从感观上初步了解日月潭的秀丽风光,从而激发出美的情感,初步进入美的意境,为下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19.
语文教材中的文章 ,大多取自名家名篇 ,或简洁流畅 ,或文辞精美 ,或亲切自然 ,或意味隽永、耐人寻味 ,反映出自然之美、生活之美、艺术之美 ,情文并茂。作为教师 ,要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 ,变成一幅幅优美生动的画面 ,引导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 ,与作者的情感发生碰撞、产生共鸣 ,从而感受到文学的巨大魅力。进而引发学生认识到这就是大家笔下流淌出的感人至深的文字 ,这就是文学的价值——能给一代又一代的人带来巨大的精神享受。例如 ,在教学老舍先生的文章时 ,我曾让学生收集几篇 ,集中阅读学习 ,学生沉浸在趵突泉水…  相似文献   

20.
<正>一、前言古诗词是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从小学开始教学生学习古诗,对于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都是大有裨益的。小学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主要在于帮助学生掌握基本语文知识,为进入高一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主要侧重于对字、词、句、段的教学,古诗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感受到语言之美,更要让他们体会古诗的意境之美、韵律之美,提高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