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广东省省委、省政府建设一流大学城的重要举措之一,在国内颇具代表性。网络教育作为开展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理想途径,在实践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挥着积极的作用。通过总结归纳华南师范大学校际网络公选课的教学模式、支持服务模式和评价模式,以及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以学生满意度为主的评价,梳理了广州大学城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理念、平台、课程、教师、学生、费用等相关方面的问题,进而结合当前国际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的发展对国内高校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相关工作,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政策体系、加强平台设计开发、研制学分及学分转换标准、加强教师网络教学技能培训、加快优质共享课程建设、引导学生学习模式变革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学苑教育》2019,(5):5-5
近日,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河南农业大学、河南理工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5所高校校长在《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合作框架协议》上郑重签字,在河南高校率先实行校际课程互选与学分互认,本科生有望从今年秋季学期进行跨校选课。  相似文献   

3.
本文首先介绍了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在宁波高教园区内各校初步实施:建立课程互选平台、确定并精选互选课程、学生选择学习获得学分等情况。分析在各层次高等教育集中的高教园区进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利于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提高高教园区内学生素质;有利于促进各校教学水平的提升;有利于教学资源共享、节约资金;有利于拓宽办学视野,建立适合社会需要的新型学校。同时指出高教园区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必须探索和建立学分互认的机制,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4.
大学城在我国遍地开花后,存在一个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即如何使城区内资源整合、优势互补,以更好地服务于人才培养。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推行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一种比较普遍的方式。国外在这方面比较成熟,就国内而言,要发挥大学城的整体价值,需从制度保障和操作机制入手。  相似文献   

5.
高职院校应加强与当地各级各类学校及企业的合作,共同搭建学分互认平台。通过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加强高职教育与九年义务教育及高中教育的衔接,加强高职院校与其他高校、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沟通,有效整合高校和企业的优质资源,促进高职学生的个人发展。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逐步实现省属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使广大学生能享受高质量、高水平的优质课程,今年贵州省建立了优质课程高校课程互选共享信息平台,于9月首批在贵阳市花溪大学城4所省属普通本科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据介绍,包括贵州师范大学、贵州财经大学、贵阳医学院、贵阳中医学院在内的4所高校参与了此次课程互选,共开设8门课程供学生选择,分别是贵州师范大学《公关礼仪》和《食品营养与健康》课程,贵州财经大学《经典广告欣赏》《社会保障学》课程,贵阳医学院《人体奥秘》和《微生物与人类生活》课程,贵阳中医学院《传统保健体育》和《养生学》课程,4所学校2013级共有1600余名学生参加了选课。  相似文献   

7.
在教育国际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背景下,推行国内外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已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是基于学分制的一种制度安排,是实现高等教育多元化、开放式发展的重要载体。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起步晚,发展不均衡;跨国学分互认尚缺乏相关法律及配套政策支持;学分设置及质量考核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文章借鉴国外跨国修读学分互认的典型模式及其特点,基于"以人为本"理念对中国高校跨国修读学分互认机制及实施路径进行制度设计,并从政府和高校等层面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制定统一的学分设置标准,构建校际学分互认平台;推行融合互联网的"学分银行"制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务管理国际化水平。  相似文献   

8.
学分互认不仅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衡量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学术活力的重要指标,本文基于我国高等教育领域的北京学院路地区教学共同体、上海市西南片高校联合办学、浙江高教园区学生跨校选课等典型的学分互认实践案例,总结出我国目前学分互认的通用模式包括跨校选课、合作开设辅修专业、学生校际交流等模式,并对我国学分互认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以期为我国开放大学的学分银行建设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提出了基于现代远程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网络教育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模式的建设目标和原则,阐明了网络教育主办机构、公共服务体系和网络教育资源提供方在共享体系中的主要职能,分析了基于公共服务体系的网络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流程的关键环节,并提出其具体实现方法。  相似文献   

10.
随着行业特色高校纷纷走综合发展之路,文科硕士研究生的规模也不断扩大。但由于教育资源匮乏,研究生培养模式存在种种问题。要改变现状,必须走资源共享之路,如调整培养目标,增加课程设置,实现校际间课程互选,导师互认;改变教学方式,提高实践能力;加强导师指导和质量管理。  相似文献   

11.
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实践及学术研究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课程质量评价在整个网络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为网络课程学分互认提供依据。本文以近5年国内外关于网络课程质量评价的实践及文献作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实践领域影响力较高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指标,从专家视角、学生视角、交互视角、各类教学原理视角对已有研究进行了评述。研究发现,坚持整体观立场,以有效学习发生为基础,探索网络课程质量是极其重要的;网络课程质量评价研究的三个基本核心问题为目标是否适合社会需求、目标与其实现手段是否一致、目标与其评价是否一致,这三个问题也是研究网络课程学分互认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12.
学分互认是学分银行建设的重要方面,学分互认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实现、扩大高等教育的覆盖面、推进优质高等教育资源共享、减少学生辍学率并促进学生在高等教育机构间的自由流动.基于欧洲学分互认体系、加拿大B.C.省的学分互认体系、韩国学分银行系统中的学分互认、日本高等教育的学分互认等的比较与分析,建议我国学分银行建设中的学分互认应该采取机构驱动式为主的发展模式,同时应该基于我国现有的学分互认实践,着力研究制定适应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终身教育资格框架,以便发展国际间的学分互认,同时应该认可学生通过先前学习评价所获得的学分.  相似文献   

13.
本文紧密联系高职教育实况,从课程设置方面探索了实施“双证”的途径,即对在校生以模块式课程结构建立课程教育体系,将整个教育计划划分为文化基础平台,专业技术基础平台和职业能力选项平台三个层次,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对校外生,把不同职业资格证书折算成不同学分,以学分制作为沟通“双证”的纽带。同时实现校际合作,学分互认,网络教育相辅等手段,以切实提升企业职工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14.
高教园区教学软资源共享模式的构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地域的紧密、理念上的一致以及产业集聚理论的成熟为高教园区内高校的教学软资源共享提供了可能,共享工作必须遵循整体协调发展、政府协调和服务社会、效益主体相对独立、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以及差异化定位等原则,其共享模式设计以确立学分互认制度为基础,通过建立校际联席委员会,确定各高校特色化建设方向,在统一学分基础上开放特色课程,最终实现资源的流转.  相似文献   

15.
传传媒速览     
《四川教育》2014,(7):2-2
近日,湖北省17所高校成立教师教育网络联盟,致力于打造学生培养新模式.网络联盟高校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平台及面授或同步视频等方式免费修读辅修、双学位专业课程,成绩合格计入相应学分,达到辅修专业相应学分要求,可申请辅修高校的本科辅修证书;完成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位课程和论文后,可申请修读高校本科双学位.同时,各高校教学资源还将向所有联盟内学校和相关中小学开放,互认省级以上精品课程学分,完成联盟内辅修、双学位课程的学生,发放微课程证书.  相似文献   

16.
在深入分析继续教育转型发展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本文探讨了我国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多种趋势,并结合南京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三校合作进行的“高校继续教育立交桥及其优质教学资源建设研究与实践”,提出了加快继续教育立交桥建设是促进高校继续教育转型发展的重要途径,明确了做好继续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建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学分银行以及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是高校继续教育立交桥建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学习行为具有自身的特点.通过对贵州大学城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学习行为的问卷调查,发现大学生网络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网络学习平台建设落后、部分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缺乏教师的正确引导,没有建立基于教师和学生共同发展的网络学习共同体,对大学生网上学习行为缺乏必要的监督.加强大学生网络学习的策略有:加强网络学习平台建设,组建大学生虚拟学习社区;为大学生开设网络课程并计入学分,加强大学生的系统网络学习;加强教师的正确引导,建立师生网络互动环节,对大学生的网络学习进行必要的监督.  相似文献   

18.
<正>王红岩、左宁宁、刘吉安在《教育探索》2016年第2期中撰文,描述了澳英两国职普课程学分互认体系的特征,并阐明了澳英两国普职课程学分互认体系对于我国终身教育体系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重要借鉴意义。澳大利亚和英国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是建立国家资格框架,并在国家资格框架下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课程的学分互认,以资格、标准和证书形成职普课程学分互认体系的基本载体,以统一管理和课程等值认证构成职普课程学分互  相似文献   

19.
通过比较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现状,以及分析目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的几种学分互认模式,发现所存在的差距和不足。在教育全球化、一体化的背景下,高校间的学分互认工作已势在必行,而使这个庞大的系统工程能够高效有序地开展,需要我们尽快发挥"学分银行"的作用,扩大学分互认的深度和广度,使各类教育能够相互衔接,有效沟通。  相似文献   

20.
市场短波     
最近,北京13所高校正式成立了“高校共同体”.该联合组织首先启动的是学生互选课程和各校承认学分.首批推出了3门课程供学生选修,凡“共同体”的本科生选修了上述课程,通过课程考核,将获得相应学分,成绩记在该生所在学校的个人学习档案中.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务处联席会主任刘春生说.打破校际界限,达到校际间优势互补,使现有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效益,乃大势所趋.今后,“共同体”还将探索联网、相互承认第二学历等事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