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分析、评速了关于中国论话语“失语症”产生原因的三种基本意见,认为尽管这三种意见各有千秋,但也存在着明显的可商榷之处。为了对“失语症”的产生原因获得更真切更本质的认识,摆脱“失语症”,就应该在思维观念上进行一次彻底性的大转变,即引入系统思维,从而打破世界论话语体系的既有结构,使中国论话语重新确立自己的言说方式,参与到世界论话语系统中来。  相似文献   

2.
对“身体性”的不同理解,是导致海德格尔与梅洛庞蒂在空间性问题上不同看法的一个重要因素。海德格尔否定了通过身体性来理解空间性的进路,认为身体性并不能从本质上阐明空间性,空间性唯有透过“在世界中存在”(In-der-Welt-sein)这一源基性结构才能得到本质上的说明。而梅洛庞蒂则通过重新理解“身体性”,指出“身体”(肉身主体)在其“往世中去的存在”(Etre-au-monde)中的构建作用,从而说明“肉身主体”与“在世存在”在空间性的本质构建中都有着源始的和奠基性的地位。在此意义上,梅洛庞蒂的身体理论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存论提供了一种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论据的辐射     
话题是无穷无尽的,论据(包括典型事例和名言警句)也是无穷无尽的。我们绝不可能、也没有必要熟记并运用所有的论据。那么,能不能只熟记较少的论据,组成自己的论据库,达到“一论两证”、“一论三证”乃至“一论多证”的目的呢?正是基于这一构想,论据的辐射应运而生。一、论据辐射的含义什么叫做论据的辐射呢?它是指一种论证的方法,面对同一则论据,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就能论证不同的观点,从而达到“一论多证”的目的。如果把这一则论据比作圆心,那么,每一个论证角度就如同从同一个圆心向不同方向辐射的射线,因此,这种“一论多证”的方法,可以形…  相似文献   

4.
自亚里士多德提出“真理符合论”,其后各派逻辑真理论者在共同接受的“真理符合论”前提下,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认识论解释,这对推动真理论的发展,引发人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去理解真理、把握真理,起了积极作用。真理“不仅仅是单向的符合关系,而是双向的互适关系”,这就为创造性地改变世界的实践真理论,提供了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视角。  相似文献   

5.
一个句子之为真的根据,对于符合论者来说,存在于它与恰当事实的符合中;对此论题,戴维森通过著名的弹弓论证认为,如果符合是可能的,则所有真句子都符合同一个事实。在戴维森之前,哥德尔也提示了弹弓论证的一个版本,而丘奇和蒯因则分别运用它去反驳卡尔纳普的意义实体和模态逻辑。如果弹弓论证是对的,那么其结果将是毁灭性的,以符合论为例,则符合论所诉诸的"事实"概念就是一个虚假概念,因而符合论土崩瓦解。通过详细考察并分析了关于符合论的弹弓论证之两个版本,我们将看到,弹弓论证不仅在诸多层面预设颇具争议的论题,甚至基于相互矛盾的前提。文章最后,我试图提供一种刻画"恰当事实"的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6.
培养有理想的人:———世纪之交对德育的一点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理想,是一种人所特有的存在方式。除人以外的一切存在物都只可能是以其实际存在为唯一的向度,它们只能是“是其所是”的存在;只有人才有可能超越现实的存在而进入并不存在的可能领域。也就是说,人不仅拥有一个现实世界,而且还拥有一个可能的世界。他的生存不仅有一个实然向度,还有一个应然的向度。相对于唯一的现实世界而言,他所拥有的可能世界会是多样的、丰富的。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可以打破现实世界的种种规定和限制,在他的面前展现出来的是多种多样的可能性,这种种可能性使得人从它的直接的现实的物质存在中解放出来。 可能世…  相似文献   

7.
教育超越论是当代中国教育学人关于现实教育最为重要的学术批判与建构之一。“无人”问题,即教育疏离人以及人的整体生活的问题是超越论反思与批判的对象。教育是“人”的教育,超越论对教育“无人”问题的反动,以构建“实践人”的人性论方案为根基。超越教育“无人”问题之要津在于使教育立足人之实践本性并使人成为超越性存在,实现人在“自我”与“社会”双重向度之超越。就此而言,我们将超越论视为重塑教育之精神与人之可能生活的一种努力。作为对教育“是其所是”的辩护与允诺,具有“智性诚实”高贵品质的超越论对于破除教育中的假象与偏见、反省时代教育状况、辨明教育发展之路向都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重思超越论,是过一种好的教育生活之理性自觉,也是过一种可能生活的一种可能思路。  相似文献   

8.
何谓意义?“意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事物所包含的思想和道理,包括内容、价值等方面的含义。在哲学中,意义是“客体对主体精神活动的一种指向”。什么是意义世界?意义世界是一个“人”的世界,是一个“文化”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理念的世界。对人的生存意义的探询和追问一直是哲学的核心话题。正如哲学家赫舍尔所说,人的存在总是牵涉到意义,“他可能创造意义,也可能破坏意义,但他不能脱离意义而生存”。  相似文献   

9.
“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是本世纪六七十年代首出于西方学术界的一种理论观点。它主要是一种社会学、未来学理论,而不是现代实证科学中居于“信息科学”、“系统科学”层面的“信息论”的一个内容或其分支学科。但是,由于这种理论所使用的核心概念——“信息”,是信息论或信息科学的基本概念,所以“信息价值论”或“知识价值论”又与  相似文献   

10.
“生活论转向”目前已经成为当代美学研究的一种趋势。作为当代美学发展的结果,它既是一种新的美学形态,又是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无论是胡塞尔的“生活世界”、维特根斯坦的“生活形式”、列斐伏尔的日常生活批判、舒斯特曼的“生活表演”,还是当下中国美学界讨论热烈的“生活美学”,这些形式多样的生活论美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陷入了马克思所批判的意识形态的虚假陷阱里——要么囿于理性思辨层面的生活阐释论,要么沦为脱离社会文化现实的微观个体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基点,以改造生活世界为目的,为我们阐明了一条迥异于上述理论的生活论美学路向。因此,只有回到马克思的生活论美学,才能走出当下生活美学研究的问题圈囿。可以说,马克思的生活论美学研究既是从马克思主义美学层面对当下美学生活论转向的一个学理回应,也是当前中华美学理论体系建构的积极尝试。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的真理观是关于生活世界的真理观,它超越了费尔巴哈的真理观、黑格尔的真理观,与符合论的真理观、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及海德格尔的真理观迥然有别,彰显了马克思真理观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12.
科学发展观是中国共产党的又一大理论创新成果。从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的辩证统一;与时俱进与求真务实的辩证统一;“从群众中来”与“到群众中去”的辩证统一;立足国情与放眼世界的辩证统一;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等方面探索其所蕴涵着的唯物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13.
我的远程教育研究观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世纪之交,远程教育的身份发生了重大转折,其理论和实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并正在迅速成长和发展之中。然而对中国远程教育进行反思,发现在远程教育研究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如研究对象局限于教育对象的成人和教学媒体的技术,导致学科视野、社会视野等过于狭窄,以致理论研究受阻。本主要基于对我国远程教育研究和实践的思考,提出基于“大教育”的远程教育研究观,即从更为宽泛的社会和学科背景下来研究和推进远程教育发展,从而形成既具有教育共性又具有远程特性的远程教育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杜威是美国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提出了“真理即工具”的真理观。认为真理是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一种工具,真理的真在于其有效性和实用性。杜威的真理观与传统的真理观有所不同。传统的真理观强调的是静态的符合。而杜威的真理观强调的是动态的符合。  相似文献   

15.
真理批判     
传统真理观一方面从知识论的“符合”视角来寻找一个外在于主体存在的实证真理,另一方面又将真理打扮为一个神圣的膜拜偶像。怀疑论美学认为,传统的真理观具有神话思维的特点,所谓“真理”只不过属于虚假意识的产物和精神乌托邦的幻想。而以往哲学对于真理的片面理解,往往由意识形态导致历史与现实的悲剧后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现代新儒学的开启者,面对20世纪初叶东西文化的剧烈冲突,西学东进.传统文化日趋瓦解。因“道德迷失”、“存在迷失”、“形上迷失”等诸多问题引起的危机,梁漱溟深感责任重大,这种神圣的责任感和强烈的忧国忧民的责任心使他义不容辞地投入到了当时的东西文化大讨论中。特别是他的“世界文化三期重现说”,表明了他对传统文化的强烈眷恋之心和对全盘西化论者深恶痛绝之情,并以理性的视角深刻阐明了他的未来世界文化观。  相似文献   

17.
生存哲学是对“生存”的哲学反思。生存哲学不是对“生存”对象及其活动的哲学反思,这一维度不是将“生存”看作“现实性”确定的特征。而是从新的可能性维度解读生存哲学。揭示可能性赖以确立和发展的前提是人及其人的实践分化活动。从当代哲学的研究层面理解生存哲学,这不仅在学理上具有价值.在现实的实践过程中也有着重大的意义。可以从深层次上来把握时代主题,揭示当代人类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表达人类在时代水准上所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近代"镜子说"为代表的现实主义美学谱系是一种以求真意志为旨归的图像意识行为,旁观者眼光是这种图像意识行为看取世界的主要方式,其背后的知识理念是旁观者知识观;而这种图像意识行为最典型的视觉模式是透视法,从知识社会学与现象学双重视野来审视透视法,可以洞悉这种占据西方近代主导地位的视觉模式隐藏的"真实观"。  相似文献   

19.
真善美的统一:“三生教育”内涵新解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真善美是存在显现的不同纬度。真首先是一个存在问题,然后才是认识论、逻辑学问题;善首先是一个生存问题,然后才是伦理学问题;美首先是关涉如何生活的问题,然后才是美学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真善美是生命存在的真善美,是“此在”显现的不同维度,即生命之真、生存之善、生活之美。而且,其必然体现于“三生教育”中,具体可表述为:生命教育求真,生存教育求善,生活教育求美。“三生教育”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