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2.
人们常说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是父母爱和教育爱,但对父母来说,有两种不可取的、势必遭到失败的爱,这就是溺爱和粗暴的爱。首先谈谈父母爱中的溺爱。父母之爱是一种无私的,高尚的情感。他们把一切爱和希望都倾注在孩子身上。可惜的是有些父母爱得不当,爱得过分。他们常常为自己的孩子每一言行击掌欢呼,笑逐颜开,但却从不考虑这是什么言行,会得到什么结果。常见有的父母在爷爷奶奶在场的情况下问孩子:“这么多好吃的东西给谁吃?”孩子答道:“给我吃。”对此有的父母并不介意,甚至还认为孩子“聪明”。这样的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会懂得在人与人的共同生活中有“可以”、  相似文献   

3.
张小侠 《陕西教育》2008,(7):108-109
误区一:无原则的爱--溺爱 从字面上看,溺爱的"溺"字兼有过分和淹没的意思,过分地疼爱孩子等于淹没他们.古人云:"虽日爱之,其实害之;虽日爱之,其实仇之."这是对"溺爱"一词最好的解释.韩非子有句话:人之性情莫先于父母.皆因爱而未必治也.这是说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没有比得上父母爱子女之情的,但是只有爱,不见得就能教育出好孩子来.  相似文献   

4.
民间有个说法叫“隔辈亲”,意思是老人对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比对子女更亲。“隔辈亲”属于人之常情,特别是现在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多数可以同时受到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和父母的爱。然而,值得注意的是“隔辈亲”很容易演变成“隔辈溺”,即老人对孙辈的过分溺爱。笔者认为“隔辈溺”至少有以下几种表现:一日“全程服务”。有些老人视孙辈为掌上明珠,从清晨开始就为其提供上厕所、穿衣、洗脸、喂饭、去幼儿园接送等“优质服务”,直到晚上孩子熟睡才如释重负。  相似文献   

5.
“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些“家教秘诀”在中国的家庭中很常见。有专家认为,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已经成为中国式家教的两大通病。独生子女家庭让孩子成为全家的“中心”,全家人都围着“心肝”转,许多家长把全部爱心、过剩的精力、大量的资金倾注到孩子身上,然而这种爱的倾斜很容易变成溺爱,甚至成为一种无形的枷锁。相反,在很多家长过分溺爱孩子的同时,也有不少的家长在家庭教育方面又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他们始终信奉着“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周孝正说:“…  相似文献   

6.
父母对子女的爱是天性。马克思说过:“还有什么比父母心中蕴藏着的感情更神圣的呢?父母的心,是最仁慈的法官,最贴心的朋友,是爱的大阳。”可是,不少父母的心,往往只能是“爱的大阳”,却成不了“仁慈的法官”,使神圣的感情变成了溺爱。由于溺爱,造成了孩子的过分依赖,本来只要稍微付出一点努力就能做到的事,也不愿做。孩子缺乏克服困难的意志,也没有起码的劳动习惯。依赖已成为一代儿童的致命弱点。溺爱的反面是对孩子施行专制教育。专制型的家长信奉“棍棒出孝子”的古训,  相似文献   

7.
溺爱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拍的礼物,爱而不“溺”,会让孩子一生受益。教子有方,是为孩子的一生负责 ——本文主人公父母教子名言  相似文献   

8.
把握你的爱     
“爱”是家庭教育中的永恒主题,正如英国教育学家马尔滋所说:“一个孩子将来能不能成为健壮、快乐、适应生活的成年人,并不是因为有人教他去爱,而是因为他体验到爱。”如今的家庭都只有一个孩子,父母亲就会有意无意地娇惯、迁就、溺爱,加上没有兄弟姐妹的相互制约,很容易使孩子养成骄傲、任性、自私、虚荣的性格。那独生子女家长应如何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呢?  相似文献   

9.
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伶官传序》一文中有“智勇多困于所溺”一句,课本注释:“所溺,所溺爱的事物。”笔者以为此注不妥。“溺爱”意为“过分宠爱(自己的孩子)”,适用于人,不适用于事物。《辞海》指出“溺”有“沉湎无节制”之义,如《晋书·宣帝纪》:“故知贪于近者则遗远,溺于利者则伤名。”笔者认为,“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溺”也是此义,全句可译为“人的才智勇气往往受他所沉湎的事物的困扰”。  相似文献   

10.
现在,父母在一起的话题离不开对孩子的教育,可言谈间发现,有的父母过分爱孩子而少了些威严,有的父母却又过分严厉而缺少了关爱。笔者认为要教育好孩子,就是要把握爱与权威的平衡。因为,孩子成长过程中需要的是安全感,而这种安全感不仅来自父母对孩子物质方面的满足,而且来自于父母的权威。所以,作为父母,用爱去引导,用权威去矫正。没有爱的权威是专制、专横;没有权威的爱是骄宠、溺爱。  相似文献   

11.
爱,不可失度     
在目前的各种家庭教育方式中,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较为普遍的是溺爱。怎样纠正溺爱型家教,正确、适度施爱于下一代呢?笔者以为,应坚持如下原则——节制母爱的原则明智的母爱是“为之计深远”。滥施其爱,看来是爱,实则是害。明智的、有节制的爱应注意以下几点: 不要把孩子看成是家庭的“中心”。孩子的成熟程度和阅历都很  相似文献   

12.
父母的爱是一个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东西,人们早已发现,它的缺失是难以用其他东西来弥补的。因此,爱孩子是为人父母的天职。但这种爱一旦脱离了理智,就极易流入溺爱,鲁迅先生将这种爱称之为“伟大而可怕的爱。”然而,父母对孩子不仅应该爱得深切,更应该爱得理智。而给孩子理智的爱,说起来很容易,但大部分父母却难以做得  相似文献   

13.
父母都爱子女,但爱之不当,往往自食苦果,甚至铸下千古遗恨,这是许多父母始料不及的。“只养不教,溺爱放任”,毁了不少可爱的孩子。调查上海市某工读学校及某普通中学学生的家庭教育状况,发现工读学校学生的家庭属于溺爱、放任型的是普通中学学生家庭的2.9倍。工读学校有一个13岁的男孩子,自小聪明可爱,倍受父母疼爱,其父母对他百依百顺,一切以他为中心,吃、穿、玩都要让他说了算。进小学以后,这个孩子上课无心,吃零食不断,他自己说,“不吃难过得很。”父母对老师的意见置之不理,一味迁就,放弃教育。结果这个男  相似文献   

14.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下册第3课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第9自然段有这样一句话:“在他成长的历程中,父母从不拒绝客人对戴维的夸奖,但他们并不过分溺爱这个家中最小的孩子。”这一句有语病。“过分溺爱”,语义重复,应该删去“过分”。  相似文献   

15.
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晚婚晚育、优生优育的政策,产生了大量的独生子女家庭。独生子女在家庭中被视为掌上明珠,得到了父母及长辈们所有的爱,在这些爱中溺爱和小爱成为最主要和最多的爱,而更应给予的大爱却少之又少。“长期的娇惯、溺爱使孩子养成了‘惟我独尊’的性格。”与其说独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是幸福的,倒不如说他们是不幸的。  相似文献   

16.
2010年8月3日,纪实公益电影《罪爱》在河南信阳开机拍摄,这部影片以河南省罗山县朱堂镇的一个真实故事作为线索,反映了当代家庭对孩子过分溺爱,导致孩子生活自理能力差,甚至无自理能力的家庭教育现象。电影主人公原型杨锁因为父母过度溺爱,是个极其懒惰的孩子。2009年12月,下了几天大雪,快要吃饭时,杨锁的堂哥估计他肯定有好几顿饭没吃了,就提着饭、拿着被子到他家去,结果发现他全身僵硬,已经断气。杨锁死  相似文献   

17.
"溺":词典上解释为"淹没"。如果父母的爱泛滥起来,也会"淹没"孩子,这就是溺爱。优秀的父母应该学会理智地爱自己的孩子:拥抱智爱,拒绝溺爱。  相似文献   

18.
这个标题,是受李玫瑾教授的启发而来。 本期的《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心理抚养》一文,是对李玫瑾教授的采访。在这篇文章中,李玫瑾教授说:“溺爱是没有是非的爱”,这种爱“无法让孩子形成自我控制”。但是她又很强调父母对孩子的爱与陪伴,并将之作为孩子健康成长的一个重要条件。她主张的对孩子的爱应当是一种有是非的爱,一种理智的爱。  相似文献   

19.
现在,许多年轻的家长长期把孩子托付给祖辈抚养。“隔代亲”是人之常情,更何况如今每个家庭都只有一根独苗。祖辈对孙辈的爱常常会陷入无原则的迁就和溺爱之中。这种缺乏理智的爱是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的。但是,邻居张爷爷张奶奶对孙子宇宇的教育,却使我们看到了隔辈人的教育艺术。  相似文献   

20.
笔者通过对家庭教育中“爱”的探讨 ,分的了家庭教育中爱的教育走入误区的几种现象 ,即 :包办的爱———干涉孩子的自主发展 ;过分的疼爱———剥夺孩子的劳动权利 ;期望过高的爱———限制孩子的游玩 ;居高临下的爱———无视孩子的意见 ,从而提出“让我说一说”、“让我做一做”、“让我试一试”的“爱”的策略 ,以期望每个孩子都能拥有最轻松的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