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课中"铝箔的燃烧"实验,采取如下方法: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装置如图1),可见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的白光.  相似文献   

2.
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化学·课中“铝箔的燃烧”实验,采取如下方法:把2cm×5cm的薄铝箔卷成筒状,内部裹一纸片,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点燃纸片,立即伸人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放一些细沙,装置如图1),可见铝箔在氧气里剧烈燃烧,放出大量热和耀眼的白光。  相似文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实验2~4在介绍铝在氧气中燃烧时,采取了如下方法:把2cm×5cm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底部要先放一些细沙),观察现象。一、该实验存在的缺点1.铝箔不够薄由于市售的铝箔都不够薄,所以当把铝箔伸入集气瓶中时,燃着的火柴很难把铝箔引燃。因此,往往很难看到铝箔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白光的现象,更难看到此反应的生成物白色粉末氧化铝。2.氧气不够纯由于氧气是提前在实验室制备好的,而该实验又是本节课…  相似文献   

4.
第二单元课题2"氧气"(人教版2006版)教材,在介绍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采用了如下方法:把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充满氧气的集气瓶中(集气瓶的底部要放一些细沙)。该实验的成功率低,笔者分析其失败的原因可能主要有以下两个:  相似文献   

5.
1 铝在氧气中燃烧 1.1 把铝箔剪成较细的铝丝,紧密缠绕在火柴梗的中上部,用坩埚钳夹住火柴梗这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头,待要燃烧到铝箔丝的时候,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铝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  相似文献   

6.
1.1把铝箔剪成较细的铝丝,紧密缠绕在火柴梗的中上部,用坩埚钳夹住火柴梗这一端,在酒精灯上点燃火柴头,待要燃烧到铝箔丝的时候,迅速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可以观察到铝燃烧发出的耀眼白光。  相似文献   

7.
1 铝箔的准备将香烟盒中的铝箔纸取出 ,取出撕去铝箔上的衬纸 ,晾干后剪成 2× 5cm条状备用。2 氧气的制备将实验室用H2 O2 溶液 ( 30 % )按 1∶1 (体积比 )稀释后装入棕色滴瓶中 ,在一集气瓶( 1 2 5ml)中滴入 3滴管稀释后的H2 O2 溶液(约 5ml) ,取一支玻棒 ,将其一端润湿后 ,在MnO2 的粉末中蘸一下 ,取出伸进集气瓶中 ,在H2 O2 溶液里搅一下 ,立即有大量气泡冒出 ,迅速盖好毛玻片 ,待放气泡的速度减缓趋于停止时 ,一瓶氧气就制备好了。3 实验过程取一片铝箔一端裹在粗铁丝上 ,另一端裹一根火柴 ,点燃火柴 ,待火柴快燃尽时 ,迅速把铝…  相似文献   

8.
高中课本中,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很难成功。经我们多次实验得知,此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1.铝箔要薄,可用香烟盒或纸质电容器内的铝箔。2.当被铝箔卷住的火柴燃烧最旺时,再插入集气瓶内。具体做法:先用一片铝箔(3 cm×5 cm)卷住一根  相似文献   

9.
黏合剂是一种常见的日常生活用品,在学习中也经常用到.笔者经过实践,开发了两个运用粘合剂的化学实验. 一、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由于铝容易被氧化而在其表面形成氧化膜,而氧化铝的熔点又比铝高,故铝箔在空气中加热只能形成熔而不落的小滴,即使在纯氧中也不易燃烧.教材中关于铝在氧气中燃烧的演示实验是这样描述的:把2 cm×5 cm大小的铝箔的一端固定在粗铁丝上,另一端裹一根火柴.点燃火柴,待火柴快燃尽时立即把铝箔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观察发生的现象.此实验的成功率极低,达不到课堂演示效果.为了克服以上不足,笔者重新进行了如下设计.  相似文献   

10.
一、问题的提出在进行铝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所用铝箔在酒精灯上加热至熔化变红后,伸入集气瓶中并无剧烈燃烧现象产生;二是所用氧气需要课前制取收集好。由于我校每个年级有12个平行班,为保证试验顺利进行,至少需要收集12瓶氧气,增加了工作量。针对上述两个问题,笔者进行了多次试验探究,决定课堂上现制取氧气,并使用铝粉代替铝箔,以下是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1.
正我们通过实验对比制备氧气的方法,从实验的安全性角度考虑,得出了不易用过氧化钠制备氧气与铝粉进行燃烧反应实验,同时给出了氧气制备收集、与铝粉反应一体化的实验设计。人教版高中新课程化学1第三章铝与氧气反应的实验,无论怎样打磨铝箔,在氧气中仍然不能燃烧。于是笔者根据教参提示将实验改成铝粉与氧气反应,结合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各种方法特点(见表1),以及盛装氧气的集气瓶底部需要有水或细砂以防止燃烧物脱落炸裂集气瓶等问题,将实验设计为在  相似文献   

12.
已故著名化学家傅鹰教授曾经讲过: “作研究工作最宝贵的是经验,因为那是有钱也买不来的”。下面介绍的几个实验就属经验之谈。1 铝箔在氧气中燃烧做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习惯上是先点燃裹在铝箔上的纸片(或夹在铝箔上的那段火柴梗),这很难成功。如果把纸片改成长约1.0cm-1.5cm的Mg条,在如下图所示装置上进行,所有实验中遇到的困难全都迎刃而解了。  相似文献   

13.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是一个定量实验,知识容量大、内涵深刻。现将实验中应该注意的一些事项归纳如下,以便同学们更好地把握这个实验。1.该实验的原理是什么?答:该实验是利用某物质只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且生成物不是气体,从而使集气瓶内的气体体积减少,压强变小,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使烧杯中的水进入集气瓶。当集气瓶内外气压相等时,集气瓶内增多的那部分水的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此体积占实验前集气瓶内空气的体积的百分数即为空气中氧气体积的百分数。2.燃烧匙内的物质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其他可燃物如木炭、硫粉、铝箔、铁…  相似文献   

14.
高中新教材《化学》第三册第84页[实验4-1]。由于要求铝箔极簿,若按常规市售铝片操作,实验很难成功。笔者在实践探索中对此实验进行了小改进,将“铝箔改为“铝粉”,并且用棉花作载体,实验操作简单,效果明显,成功率可达100%。a.实验步骤及实验现象。①先用排水法收集满2瓶氧气(集气瓶底部可留一些水)备用。②用坩埚钳夹住一小团棉花伸进装有铝粉的试剂瓶内轻轻蘸一下,让棉花团外围沾上一些铝粉,将其在酒精灯上点燃后,立即伸入盛满氧气的集气瓶中,即可看到耀眼的白光和大量的白烟。(图1)b.改进后的优点。图1实验改进①实验成功不受铝箔的厚度…  相似文献   

15.
目前市场上用来包装香烟、糖果或其它食品的“锡纸”随处可见.“锡纸”除了纸基以外,实际上是铝箔.如果收集起来,可用它代替铝箔或铝片进行许多化学实验.现举几例:1.铝的燃烧将一小块“锡纸”卷成卷,在一端插入一根火柴,点燃火柴燃至快要熄灭时伸入盛有氧气的集气瓶中,可见铝箔在氧气中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反应后生成白色固体.2.跟酸或碱的反应将“锡纸”剪成约2×2cm的方块,团成绿豆粒大小的小球置于试管中,加入盐酸或氢氧化钠即可制取氢气.铝箔可完全反应留下纸基,效果十分理想.3.钠跟水的反应钠跟水反应并需收…  相似文献   

16.
[实验方法]1.取一根火柴、一根铁丝及一张铝箔(即包装卷烟用的所谓“锡纸”),把铝箔卷成一圆柱形,并将其一端紧卷在铁丝上,另一端裹住火柴梗,火柴梗的2/3留在铝箔卷外。2.取250毫升的集气瓶一只,瓶底紧紧垫放一硬纸片,然后用排水法集满氧气  相似文献   

17.
火柴燃铝箔     
实验用品火柴、香烟盒内铝箔纸片等。实验步骤取一张香烟盒内的铝箔纸片,放在火柴火焰上加热,附在铝箔上的白纸着火燃烧,轻轻擦去纸灰,留下银白色的铝箔。将铝箔放在火柴火焰上烧,铝箔是烧不着、烧不坏的。  相似文献   

18.
新教材高中化学第二册新增加了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铝箔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记得在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我们广东省编的教材中出现过(别的省有没有出现过不清楚),以后二十多年来教材中没见出现过,很多中青年教师没做过也没见别人做过。这是一个难度大的实验,弄不好成功率几乎为零。该实验成功的标志是铝箔燃烧时产生耀眼的白光(跟燃烧镁条差不多),同时集气瓶内产生白烟。该实验成功的关键有两点:一是铝箔要很薄。专门供该实验用的铝箔教学仪器厂家没有生产过,直到目前为止也没法买到。上一世纪七十年代时铝箔是从香烟盒内的铝质密…  相似文献   

19.
氧气知识是初中化学应重点掌握的内容,也是中考化学命题的热点,现将氧气知识考点梳理如下,并对近年来全国各地有关氧气的典型考题进行研析. 考点一:探究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1.实验原理及方法:如图1,利用过量的红磷在盛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集气瓶中气体体积减小,压强减小),通过观察集气瓶中进水的多少,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实验现象:(1)红磷燃烧时产生白烟;(2)烧杯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里,最终集气瓶内水约占集气瓶容积的1/5.  相似文献   

20.
下面两幅图,分别是初中化学 P74及 P115页上的“图2-10”和“图3-6”。图1的集气瓶口未盖玻片,图2的集气瓶口却盖上了硬纸片。我建议在图1的集气瓶上要盖上玻片,而在图2的集气瓶上可不盖硬纸片,若要盖硬纸片,则要留有相当宽的缝隙,理由如下。图1所示的是“氢气在氯气里燃烧”的实验,由于产物氯化氢有强烈的刺激性气味,它逸出瓶口所形成的盐酸酸雾仍具有强烈的刺激性,若敞着瓶口,逸出的酸雾会使教师和前几排的学生感到难受;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