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遥感影像提取各生态指标,并运用组合权重法构建改进的遥感生态指数(RSEI),在探究其时空分异的基础上,选取地形、人口密度等自然-社会因子,采用地理探测器探究改进遥感生态指数时空变化的驱动因素,进一步探究自然-社会因子复合下西安市长安区的生态环境质量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改进RSEI在2006—2019年由0.594 1增长至0.639 1,研究期间先降低再上升,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呈好转态势;改进RSEI在长安区南部秦岭及周边地区较高,而长安区北部地区如高桥乡、长安区等经济发展迅速的地区较低;绿度、湿度和土地利用对遥感生态指数空间分异性解释力较大,是影响遥感生态指数的主要因子,其中绿度解释力最大,q值为0.952;2006—2019年自然∩自然复合因子为区域第一主导交互因子,其次为自然∩社会耦合,其q平均值分别为0.866 5和0.819 0。长安区生态环境总体上呈现好转态势,且其时空变化是自然和社会因子复合下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厘清生态退耕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对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系统结构调整与生态修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退耕指数、空间自相关分析、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模型,剖析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时空分异特征,探究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面积为27617.84 km2,年均退耕面积为1380.89 km2,退耕指数为10.27%,退耕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林地和水域,占退耕总面积的75.20%。②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带生态退耕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高值集聚区趋于山区集中,并由东北向西南扩展,低值集聚区趋于省际边缘、市区及周边地区集中分布,呈现向东北转移态势。③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受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政策因素的共同影响。坡向、海拔高程、生态工程数量、路网密度、年均降水量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强,生态管控面积比、城镇化水平、年均气温的影响程度有所降低。各驱动因子交互作用对生态退耕时空分异呈现双因子增强和非线性增强效应。本文结果可为北方农牧交错带科学推进生态系统结构优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采用马尔奎斯特指数、耦合协调度指数、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等方法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对2008—2018年中国30个省份创新溢出能力及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关系、时空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从时间维度来看,我国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从空间维度来看,绿色全要素生产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3)从耦合协...  相似文献   

4.
黄玲  卢龙辉 《科技通报》2019,35(3):219-225
旅游发展与城市化的相互关系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基于乌鲁木齐市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水平测评模型,运用耦合协调模型与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水平两者的变迁(2005-2015)及两者的相互适应。研究结果发现:(1)旅游发展指数呈"M"状波动增长,城市化水平自2008年起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2005-2010年旅游评价指数增加了0. 137,而城市化水平呈现负增长的状况; 2010-2015年城市化评价指数增加了0. 546,旅游评价指数增加了两倍; 2005-2015年旅游评价指数的增长率大于城市化评价指数的增长率,旅游发展比城市化发展的速度快。(2)乌鲁木齐市旅游发展—城市化二者的耦合协调度可分为两阶段:2005-2011年的失调阶段与2012-2015年的协调阶段; 2005-2010年耦合度增加了0. 0172,增幅较小; 2010-2015年耦合度增加了0. 2153,耦合协调类型上升了两个等级,由失调转变为协调阶段,旅游发展与城市化相互适应的程度不断增强。(3)旅游评价指数、城市化评价指数、综合评价指数、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间均呈正相关,旅游发展与城市化水平同向变化;旅游发展会加快城市化建设,城市化水平也将拉动旅游发展。本文将为研究旅游资源配置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与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利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2008-2017年我国高校创新产出及驱动因子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表明,高校创新产出展现整体发散、局部趋同的空间演进态势;高校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集聚强度以倒“U”型变迁,近些年聚集效应总体增强,高—高聚集型和低—高聚集型具有较明显的时空演进特征,分学科类型来看,仅理工农医类高校创新产出与总体创新产出的空间集聚特征趋同;高校创新产出的正向驱动因子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各自变量指标回归系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人力资本水平对高校创新产出具有负效应.  相似文献   

6.
运用Theil指数、ESDA-GIS、规模-质量耦合矩阵和相关分析,从时空态势及影响因素对中国入境旅游流质(ITFQ)进行了研究。分析发现:1中国区域ITFQ总体发展水平不高,空间分布上形成了以环渤海、长三角为核心的核心-边缘格局。与入境旅游规模差异不同,地带间差异是我国ITFQ总体差异的主要原因;2从全域空间分异来看,ITFQ的空间分布呈现较强的空间依赖性和溢出效应;局域空间分异,LL区主要在西部地区,HH区主要在东部的环渤海和长三角地区,HL和LH区数目较少;3规模-质量耦合模式上,东部地区主要为高耦合发展模式,中部、西部大部分处于低耦合发展态势,非耦合型呈现出高质低量型向高耦合型、低质高量型向低耦合型发展的态势;4交通通达度、地方经济水平、旅游产业水平、旅游目的、重游率、客源结构是影响ITFQ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的空间分异及其动态转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根据研究地域的生态特征,综合考虑流域内生态系统相互影响机制,结合遥感解译、野外调查及社会统计等多源数据,运用PSR模型从胁迫因子、状态因子以及效应因子三方面构建了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对太湖流域综合生态健康进行评价,并对其空间分异及动态转移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2008年间,研究区域生态系统健康状况整体处于亚健康水平,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由2000年的0.584下降至2008年的0.512,有92%的区域综合生态健康指数呈下降态势。生态健康存在明显区域性差异,整体呈现由东北至西南逐渐下降的趋势。生态健康状态较好的区域主要集中在西南部苕溪流域的安吉县、德清县及长兴县一带,而生态健康较差的区域主要分布于东北部的无锡市区和常州市区。  相似文献   

8.
干旱区绿洲城市遥感生态指数变化监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新疆是典型的干旱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及时准确地了解其生态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选择干旱区绿洲城市乌鲁木齐市为研究区,利用2004年、2016年的同月份遥感影像数据,通过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SEI),分别从现状、空间分布、重心、景观特征、驱动因素等角度展开分析。结果表明:①2004—2016年,遥感生态指数从0.341增长至0.400,上升了17.24%,其中绿度(NDVI)、湿度(WET)和地表温度(LST)表现一定程度的上升,干度(NDBSI)表现为下降趋势;②生态指数等级划分中,主要以较低、中等水平为主,该类区域面积增长明显;生态指数等级变化,主要以不变、变好为主,其中生态指数增长的区域以上升1个等级为主;③不同类型的生态指数重心发生了偏移,低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最长,达到2.82 km,较低生态指数区和高生态指数区的重心转移距离相对较短;④不同类型的遥感生态指数景观格局发生变化,斑块形状复杂性增强,空间连接性和集聚性显著。本文分析了乌鲁木齐市生态指数空间特征及变化规律,指出整个城市生态系统在近13年中没有出现大范围生态环境恶化的现象,总体向好的趋势发展,但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生态指数的变化与城市扩张联系紧密。  相似文献   

9.
文章在分析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交互耦合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生态文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动态耦合模型,并对武汉市生态文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2005-2011年期间,武汉市社会综合发展指数呈快速上升的趋势,生态文明系统的综合发展指数在2006-2008年间呈下降趋势,在2005-2011年的其他年间均为上升趋势。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处于协调发展阶段,但是在2005-2006、2007-2008、2010-2011年这几个阶段显著下降,2008~2009年呈显著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0.
旅游环境效率表征绿色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两大系统的协调发展.基于中国西部地区2009-2018年的面板数据,综合运用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趋势面分析等方法阐释西部地区旅游环境效率的时空分异特征,并结合地理探测器方法揭示旅游环境效率时空分异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①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1.
冯海珊  徐小芹 《大众科技》2021,23(10):117-120
文章选择规模比较优势指数(SAI)、效率比较优势指数(EAI)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AAI)对广西主要农作物区域比较优势进行综合性分析.采用2008-2017年广西主要农作物产量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广西14个地级市6种农作物的比较优势指数(规模比较优势指数,效率比较优势指数和综合比较优势指数),分析主要农作物的优势产区,对进一步优化广西农业生产结构提出意见建议.  相似文献   

12.
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伟  许淑婷  郭岫垚 《资源科学》2020,42(1):150-158
黄河流域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问题直接影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本文基于超效率SBM模型测度1997—2017年黄河流域9省区的能源综合效率值,选取核密度估计方法等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借助地理探测器分析能源综合效率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从时序变化来看,1997—2017年,黄河流域能源综合效率总体呈“高—低—高”的U型变化特征,其中1997—2003年总体呈降低趋势,2004—2010年迅速增长后于2009年下降,2011—2017年持续下降后于2015年上升。②从空间差异来看,黄河流域西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相对较低,中部省份能源综合效率受多重因素影响而上下波动,东部的山东省能源综合效率优势显著。总体来看,黄河流域地区能源综合效率由非均衡逐渐向均衡转变。③能源综合效率驱动因子解释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财政分权、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水平、对外开放程度,黄河流域省份地方财政支出的扩大、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才结构的升级、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共同驱动能源综合效率提高。应充分发挥黄河流域地区比较优势,在各项政策指导下加强流域内协作,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3.
首先对旅游业与碳安全协调发展机理进行了分析,然后构建了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协调发展度评价模型对2001-2014年我国重要的煤炭城市——平顶山市的旅游业与碳安全协调发展度进行定量分析,用障碍度模型识别出影响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最后用GM(1,1)模型对2015-2020年的协调发展度进行预测。结果表明:12001-2009年,碳安全综合指数高于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数,2010-2014年,旅游业综合发展指数高于碳安全综合指数;22001-2005年,旅游-碳安全系统处于失调发展状态,2006-2014年,基本上处于初级协调状态;3在2001-2011年,旅游总收入、入境旅游收入、国内旅游总人次是主要障碍因子,2012-2014年,工业、农业生产过程的碳排放和园地碳吸收是主要障碍因子;42015-2020年,旅游业和碳安全协调发展度的预测值位于0.6075~0.7825之间,前4年为中级协调,后2年为初级协调。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智慧”过程模型的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测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智慧农业作为“十三五”时期国家重点培育与发展的新兴产业之一,已经成为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已有研究缺乏从量化角度研究智慧农业,缺乏考量智慧农业的发展情况以及分析影响智慧农业发展的指标因素。本文基于农业实现“智慧”过程模型,运用灰关联分析法对所建立的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筛选,采用熵权TOPSIS 法模糊物元综合评价模型测算广西2008-2017年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期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水平显著提高但增速大幅放缓;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对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产生直接拉动作用;农业保险、有电子商务交易活动的企业比重、农业固定资产投资和技术共享水平对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有显著正效应;广西智慧农业发展状态重要影响因子之一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较差,亟待改善。  相似文献   

15.
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特征及障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华  芮旸  李炬霖  李同昇 《资源科学》2020,42(1):172-183
通过构建县域层面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基于Theil指数、Wolfson极化指数及障碍度模型等方法揭示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及障碍因素。结果表明:①2003—2017年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整体经历“上升(2003—2009年)—稳定(2010—2014年)—下降(2015—2017年)”演进过程;②Theil指数和Wolfson极化指数整体呈缓慢上升趋势,区域内部不均衡性是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区域差异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其平均贡献率达86.81%;③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时空分布格局,关中渭北旱原、宝鸡市和榆林市北部区县是农业现代化水平高值区和热点地区,且高值区沿主要河流分布以及向三大地理区域过渡地带扩展的趋势明显;④质量效益是陕西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最大准则层障碍因素,年平均障碍度为41.58%,设施农业发展水平、劳均经济作物产出以及畜产品产出水平是主要障碍因子。最后,针对陕西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突出问题,结合黄河流域农业高质量发展战略需求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本文旨在查明江苏全省及各区域耕地压力的时空特征及变化趋势,为耕地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用压力指数模型、泰尔指数、灰色模型等方法,分析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20年5个年份的江苏耕地压力时空特征及影响因子,并对2025年、2030年进行预测。【结果】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全省耕地压力指数处于0.94~1.07之间,总体处于预警压力区;全省耕地压力泰尔指数呈增加趋势,各市耕地压力空间分异增大,苏南、苏中、苏北区域之间极不平衡,由南至北快速降低。(2)在耕地压力的影响因子中,粮农比、人均耕地、粮食单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其中粮农比起到决定性作用,说明在其他因子相对稳定的条件下,粮农比是全省粮食生产的关键变量。(3)趋势分析表明2025年、2030年全省耕地压力将缓慢下降,但仍处于预警压力区,其中无锡、常州2市耕地压力增加较快,其余各市均出现不同程度下降。【结论】江苏省耕地压力水平整体较高,且各区域间差异大,粮农比对耕地压力影响最大,这一结果对江苏省未来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泰 《资源科学》2016,38(2):364-376
旅游流潜力格局是影响城市群旅游空间竞合关系协调与一体化发展的根本基础。基于旅游供需系统视角,利用GIS和改进的旅游流潜力模型研究2000年、2010年两个时间点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空间变化特征,利用离散指数和Zipf分维数研究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等级秩序特征,并利用积矩相关与秩相关系数分析不同因素对旅游流潜力格局变化的影响差异。研究发现:①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格局整体呈现出以扩散为主的等级结构均衡化演变特征,上海、杭州的扩散特征显著,长三角中心区域的苏州、嘉兴、常州、无锡等城市的旅游流潜力集聚提升明显;②长三角城市群旅游流潜力分布具有非均衡、多层极核的结构特征,核心-边缘模式是解释长三角旅游流潜力格局的基本模式;③旅游流潜力格局的等级秩序存在幂律分布和分形特征,进一步证实说明旅游现象中可能普遍存在幂次法则和分形发育;④旅游业水平与旅游流潜力的等级相关性和影响程度最高,人口分布、时间距离的影响程度一般,但都呈现出不断增强趋势,影响因子体系之间的紧凑性和结构效率整体增强,说明长三角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整体服务效率和旅游流竞合格局趋于优化;⑤旅游流潜力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显著性相关并随时间变化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增强趋势,证实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城市旅游流潜力的重要变量,也相应说明了本文旅游流潜力模型具有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8.
在新时代发展理念指引下,对人文发展指数进行扩展,构建平等与可持续嵌入的中国人文发展指数,并对2000—2017年中国人文发展水平及其时空异质性进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得益于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的显著进步,以及教育、健康水平的稳步提高,中国人文发展水平实现了从低发展水平向高发展水平的历史性跨越.(2)我国人文发展水平地...  相似文献   

19.
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耦合协调度模型,分别从时空两个维度对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发展、经济发展承载力4个要素系统的耦合协调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时间上,2006-2017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整体耦合协调度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由初级协调向中级协调转变,发展态势日趋良好;(2)空间上,各市耦合协调度呈现西北部高,东南部低的空间差异特征,且逐渐呈现出四个等级协调发展类型,其特征与各城市经济发展趋势相吻合。提出引导人口合理流动、提升城市人居住环境质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提高耦合协调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临河区2013年、2017年和2021年8月份的Landsat8 OLI遥感影像为数据,利用ENVI和ArcGIS软件,提取了植被归一化指数(NDVI),并利用像元二分模型估算了从2013~2021年间临河区植被覆盖度并按照标准进行了分级,结果表明2013—2021年九年间,密等级的植被增加18.7%,中等级的植被减少3.02%,疏等级的植被减少5.68%,灌丛等级的植被减少9.65%,稀疏灌丛等级的植被减少0.35%。整体来看植被覆盖度等级为密的比例不断增加,生态质量稳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