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基于指数法的陕西省耕地和粮食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谢红霞  李锐  任志远  薛亮 《资源科学》2007,29(3):170-176
本文尝试性地提出了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并结合李晓文等人提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计算了陕西省101个县(区)2000年~2004年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和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陕西省近年耕地和粮食生产时空差异:①陕西省近年人口增加,耕地减少,而粮食总产量和人均粮食占有量波动较大;②全省耕地变化空间差异显著,大部分县(区)耕地减少,少部分县(区)耕地有所增加或保持数量平衡;③以小康水平粮食标准400kg/人·年为参照,全省整体处于不足状态,101个研究县(区)中,有66个县(区)处于不足状态,1个县(区)处于临界状态,34个县(区)处于富余状态。针对陕西省耕地和粮食生产现状,应充分考虑区域差异,通过保护和合理利用现有的耕地、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良品种、加强利用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应用、调整大农业结构等措施来提高粮食承载能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朱红波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7,29(2):104-108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在1981年~199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1996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所致。通过对2004年各省份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有21个省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其中上海的耕地压力指数达到了2.84;即便是在无明显压力的5个省份中,其压力指数也均在0.78以上,区域耕地压力非常明显。导致各省份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而导致的压力指数过大;二是因单产水平过低而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偏大,从而使压力指数偏大;三是粮食主产区由于要承担国家商品粮任务,使区域粮食自给率过高,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过大,从而使耕地压力指数偏大。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3.
【目的】在健康中国战略深入实施背景下,环境健康风险已逐步融入到土壤污染防治过程中,如何揭示省域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对于维护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完善风险防控体系和保障区域人群健康至关重要。【方法】本文在优化了US EPA健康风险评估模型的基础上,明晰了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特征因子和不同县区健康风险强度,从地理学视角构建了包括加权标准差椭圆、莫兰指数和地理探测器在内的空间分析方法体系,揭示了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集聚特征和影响因素,并探讨了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管控对策。【结果】结果表明:①Cr、Pb和As是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特征因子,且对应的儿童致癌风险高于10-6的点位占比分别为99.97%、74.24%和98.39%;②Cr、Pb和As在不同县域的健康风险强度变化范围为0.0158~0.6532、0.0002~0.0466和0.0025~0.3859,对应的综合健康风险强度变化范围为0.0256~1.0399,且江苏省北部县区对于其健康风险强度具有较高的影响,对应的影响程度顺序为As > Cr > Pb;③Cr、Pb、As及综合健康风险强度具有显著空间集聚特征,对应的全局莫兰指数分别为0.084、0.053、0.225和0.143,且以HH和LL空间聚类为主,其类型区数量占4种类型区的68.18%。④地均化肥施用量、居民受教育程度、道路密度和地均GDP等4个探测因子的q值均大于0.3,对于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的空间分异有较高的解释度,且探测因子间呈现出非线性增强和双因子增强作用。【结论】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强度评价与分析为环境与健康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研究结果可为江苏省耕地土壤重金属健康风险管控策略的制定提供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区域粮食安全性分析与预测 ——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   总被引:35,自引:3,他引:35  
本文根据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压力指数理论,应用趋势预测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建立研究区域粮食安全状况预测模型,进行预测分析研究.论文主要以陕西省关中地区为例进行分析与实践论证.结果为,1999年关中地区粮食处于安全状态,对于各个地区而言,西安和铜川的粮食状况不容乐观;而宝鸡、咸阳、渭南和杨陵区粮食状况相对安全.特别是杨陵区,在农业科技不断进步的作用下,耕地生产力水平提高,因此粮食状况最安全.到2015年如果人均粮食消费以小康水平记,关中地区耕地承受压力明显增加,甚至超过了耕地压力安全警戒线.关中地区各地耕地压力指数都比1999年的要大,特别是西安和铜川.另外,在粮食增长的同时,需加大灌溉用水,机械、化肥等物质生产资料的投入,必将导致粮食价格上涨,从而影响社会经济;而且,大量的化肥使用威胁生态系统安全.为防止关中出现粮食及相关问题,应限制耕地流失,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促进农民产粮积极性.  相似文献   

5.
王福红  夏咏 《资源科学》2024,(1):130-144
【目的】耕地集约化利用是保障农产品供给安全和耕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路径。科学辨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不充分的时空分异特征,精准把握耕地集约化利用存在的短板,对促进耕地资源潜力的挖掘,提升农业生产综合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方法】本文基于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益和持续状况4个维度测度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采用Dagum基尼系数探究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状况及结构来源,运用分位数标准化方法分析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状况及不平衡不充分的影响因素。【结果】(1)2000—2020年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水平差异较为显著,但总体均呈现不断提升的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程度较低省份对较高省份存在“追赶效应”。(2)全国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平衡状况总体呈现缩小态势,耕地集约化利用空间不平衡的主要来源是区域间不平衡,约占7成以上。(3)全国及四大区域耕地集约化利用不充分指数均呈现下降态势,总体不充分指数西部(80.94)>东北(74.33)>全国(68.14)>中部(60.16)>东部(55.72)。(4)耕地利用持续状况是导致全国及东部、中部...  相似文献   

6.
郭凤茹  任金政 《资源科学》2023,(11):2183-2195
【目的】加强耕地质量保护是促进粮食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厘清完全成本保险对于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对推进耕地质量稳步提升,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方法】基于2022年冀、鲁、豫、皖四省1719份农户调查数据,使用双栏模型、分位数回归模型等方法实证检验了完全成本保险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结果】(1)参与完全成本保险可以显著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意愿和投资程度,保障水平具有更大的提升效果。(2)完全成本保险可以通过提高农户预期收入、增加农户信贷获取从而促进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3)完全成本保险对处于不同分位点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影响程度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倒U型”,对投资水平处于70分位点农户的影响系数最大。相较于小农户,保障水平对规模农户耕地质量保护投资的作用更强;与兼业户相比,对纯农户的影响更大;与风险规避型农户相比,对风险偏好型农户的效果更明显。【结论】应继续推广完全成本保险,充分发挥完全成本保险“保护伞”的作用,激发农户加强耕地质量保护的内生动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东北黑土地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土壤侵蚀是造成土地退化和粮食产量下降的重要原因,已成为该地区不容忽视的问题。开展东北黑土地土壤侵蚀研究,对控制该地区水土流失、阻控黑土退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基于RUSLE和RWEQ模型,对东北黑土区耕地2000—2020年水蚀和风蚀进行了模拟,分析了水蚀和风蚀的空间分布、时空演化特征以及受耕地变化的影响。【结果】(1)东北黑土区耕地水蚀和风蚀程度均以微度侵蚀为主,水蚀是主要侵蚀类型。长白山和辽河平原水蚀较为严重,而辽河平原、大兴安岭和松嫩平原风蚀较为严重。(2)东北黑土区耕地20年来水蚀总体呈现减缓趋势,辽河平原水蚀缓解较为明显。水蚀在前后两个10年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水蚀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3)东北黑土区耕地20年来风蚀整体呈现减缓趋势,辽河平原和风蚀区的黑土地风蚀减少较为明显,风蚀年际变化趋势在前后两个10年表现为先大幅减少、后小幅增加。(4)东北黑土区20年来耕地变化对水蚀和风蚀变化影响明显。退耕、开垦地区水蚀有所缓解,水旱田转换地区水蚀加重;退耕和城镇扩张对缓解风蚀有积极作用。前10年耕地变化对水蚀和风...  相似文献   

8.
【目的】 结合江苏省科技期刊发文、引文、作者、基金项目等元数据,结合被引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文献半衰期与h指数等文献计量学指标,综合分析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方法】 以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2012—2016年)为原始数据,采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分析比较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发文数量、篇均引文数量、篇均作者、作者地区分布、机构分布、篇均基金项目、论文选出比例、引用期刊数量、总被引次数、他刊引用次数、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引用半衰期、h指数。【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学术影响力不断提高,各个期刊在不同指标显示出自己的特点。【结论】 江苏省科技期刊表现出清晰的学术层级性,影响力不均衡。  相似文献   

9.
【目的】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背景下,基于异速生长视角揭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关系对于促进淮海经济区等典型省际边界区域工业低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通过构建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模型,以淮海经济区为案例,整合脱钩分析、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了2000—2020年省际边界区域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耦合作用关系时空异质性特征,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解释异速生长的协同机制。【结果】(1)研究期内淮海经济区工业增长与碳排放脱钩关系由弱脱钩演变为强负脱钩,处于脱钩状态的县域呈向徐州、连云港等中心城市外围集中之势。工业增长与碳排放的耦合协调性不断提高,极度及高度耦合协调类县域占比由18.64%提高到83.05%;(2)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生长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下降变化历程,持续处于碳排放弱扩张阶段;空间上,绝大多数县域工业相对增速高于碳排放,40%以上的县域异速生长类型呈向下演变趋势;(3)技术创新、环境规制、固碳能力等因素对工业增长-碳排放异速关系变化呈正向促进作用且有增强之势。工业化水平、资源型产业占比、省际边界的影响由正向促进转为负向抑制,工业转型及省际边界功能演化是工业碳排放异速关...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耕地数量动态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62,自引:4,他引:62  
利用1949年-1998年的统计和普查数据,分析探讨了河北省近50a来耕地数量变化及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影响耕地动态变化的驱动因子。结果表明,50a来,河北省耕地总体趋势逐年下降,耕地变化区域差异显著;农业结构调整、非农建设、灾害毁损和开荒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直接驱动因子,技术进步、经济利益驱动和农业政策等因素是引起耕地变化的间接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构建DEA模型测度了1994-2014年全国粮食主产区13个省份180个城市的耕地利用效率,利用空间统计模型分析其时空格局演变特征,并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探究了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①1994-2014年,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总体上呈波动上升的趋势,且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但整体效率值并不高;②全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空间差异性显著;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热点区域空间极化现象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变化,呈现出"两核集聚"、"多核极化"、"两核极化"的演变特征;③自然条件是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效率时空演变的基础因素,耕地资源禀赋、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业生产条件是重要影响因素,而地区科技水平对耕地利用效率的作用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12.
耕地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石,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生存。但究竟需要守住多少耕地才能满足新时代中国粮食需求的底线,一直存在着不同的争论。为此,本文从厘清不同情景下耕地最低保有量需求出发,构建兼顾人口、人均粮食、粮食单产的耕地需求预测模型,模拟完全自给、高度自给、适度自给3种情景的耕地需求量;结合耕地未来可能的变化趋势预测,判定耕地保护的理想能保量、基础应保量、底线必保量。结果表明:①2020、2025、2030、2035年理想能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9.20亿、18.39亿、18.47亿、16.57亿亩耕地;基础应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8.49亿、17.72亿、17.78亿、16.12亿亩耕地;底线必保量要求至少保住17.80亿、17.09亿、17.09亿、15.51亿亩耕地。其中基础应保量可作为理性的策略选择。②目前划定15.51亿亩永久基本农田基本能保障2035年粮食自给,但今后若放弃严控政策,则难以满足2030、2035年粮食完全自给的耕地需求。未来应全面细化并继续严格实施耕地保护政策,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利用《中国学术期刊国际引证年报》评价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化发展现状和态势,为促进和提高江苏省科技期刊的国际影响力提供参考。【方法】 统计江苏省2012—2016年入选“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 “中国国际影响力优秀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以及排名,调研上述期刊的国际化发展情况。【结果】 近年来江苏省入选“国际品牌学术期刊”的期刊数量不增反减,并且部分入选期刊的排名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建议江苏省科技期刊借鉴优秀期刊办刊经验,约组高水平论文、扩大传播渠道、申请国际数据库收录、加入国际开放获取平台、举办国际会议,通过提高国际显示度,进一步推动江苏省中英文科技期刊的国际化。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十二五”期间江苏省科技期刊运营状况。【方法】 通过分析江苏省新闻出版广电局2011—2015年期刊年检数据,筛选出有效数据,从主办机构和学科门类2个角度出发,对江苏省科技期刊运营状况进行分析。【结果】 江苏省科技期刊运营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出版单位积极拓展特色运营项目,促进期刊发展,增加期刊收入。【结论】 “十二五”期间,江苏省运营状况良好的期刊占比均在41%~45%范围内。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其他收入(新媒体收入和数字出版收入)基本上是三足鼎立。发行量呈微量波动中的下降趋势,各类机构主办期刊的发行情况基本保持相对稳定的格局,发行方式上大多采取邮局发行与自办发行双轨制运作。期刊广告运作方式已由单一的自主化经营方式,逐渐向多元代理化转变。  相似文献   

15.
赵雯歆  罗小锋  唐林 《资源科学》2023,(7):1440-1454
【目的】在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向城镇的背景下,厘清劳动力转移对于农户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对推进粮食生产效率稳步提升、促进农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方法】基于湖北、河南两省770份粮农调查数据,利用DEA-SBM模型对其粮食绿色生产效率进行测算,并通过Tobit模型论证了劳动力转移、技术推广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1)劳动力转移在时间、空间维度均对农户粮食绿色生产效率存在抑制作用。(2)政府绿色技术推广措施能够促进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提高,并有效缓解劳动力转移对粮食绿色生产效率的负面影响。(3)技术推广对农户绿色生产效率的缓解作用存在年龄和种植规模的门槛限制,对年轻农户与高收入农户而言,其缓解作用不显著。【结论】应健全农村劳动力保障机制,拓宽绿色生产技术推广渠道,重点着眼于老龄农户、低收入户的绿色生产技术推广途径,以推进粮食绿色生产效率提升,有效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6.
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省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29  
李茂  张洪业 《资源科学》2003,25(3):49-56
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5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东南部耕地粮食生产力下降的主要是由于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耕地数量有限、人口稠密和复种指数下降等。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SCIE 2007—2016年数据对比分析我国与G7国家及代表性新兴国家科技期刊SCIE进程状况,以了解我国科技期刊SCIE进程的国际对比情况。【方法】 分别在SCIE数据库查询2007—2016年11个国家(美国、英国、德国、法国、日本、意大利、加拿大、印度、韩国、俄罗斯和中国)入选期刊的影响因子、5年影响因子、他引影响因子、可被引文献数、可被引文献占比、影响因子百分位、标准特征因子等,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2007—2016年我国入选SCIE刊数呈明显上升趋势,环比增长速度平均为10.65%,在11个国家中位列第2;期刊年均载文量(Article和Review)仅次于美国、英国和德国,位列第4;刊均载文量呈下降趋势,非可被引文献占比略有增加;刊均影响因子和5年影响因子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且增长速度最快;影响因子百分位和标准特征因子显示,我国近年SCIE期刊的影响力逐渐增加;影响因子相关自被引率(SCR-IF)值逐年降低,2016年的SCR-IF小于11国均值。【结论】 2007—2016年,我国SCIE期刊数量和影响力均不断扩大,但与SCIE期刊强国的差距仍然巨大。  相似文献   

18.
文章选取具有连片贫困县典型特征的左右江革命老区贫困县为例,应用耕地生态足迹模型和Arc GIS平台,计算其在2005、2010、2015年这3个时间节点上的耕地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该区域的耕地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盈亏、生态压力情况进行时空动态研究分析,并对左右江革命老区贫困县耕地生态安全提出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左右江革命老区20个贫困县总体来说,大部分贫困县的耕地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都有增长的趋势,但增长较为缓慢;极少部分出现负增长。大多数贫困县由耕地人均生态赤字变为生态盈余,耕地生态压力指数逐年下降,即耕地生态越来越安全,但也有极少部分出现反常现象。研究结果可为科学制定耕地利用规划,为制定有针对性的耕地扶贫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耕地利用因素分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金涛  陶凯俐 《资源科学》2013,35(4):758-763
基于粮食产量计量模型,运用LMDI方法,分析江苏省粮食生产时空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8年-2009年,粮食单产、耕地数量、种植结构、复种指数等4因素的变化对粮食产出的累积效果依次减小;其间江苏省粮食生产经历了快速增长、稳中有升和调整回复3个阶段,粮食单产促总产的效应分阶段逐步减弱,耕地减少和种植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逐步增强,复种指数变化的效应经历了正负反复的过程.现阶段单产和复种指数的变化对粮食的增产贡献南低北高,而耕地减少和结构调整对粮食的减产效应则南高北低,由此导致江苏省粮食生产南退北进的空间分化格局.由于构成粮食产量的4个因素可以代表耕地利用的不同方向,本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粮食生产与耕地利用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苏州市与徐州市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何蓓蓓  刘友兆  梅艳  张健 《资源科学》2008,30(7):1047-1052
不同的区域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具有明显的差异性。本文采用1978~2006年江苏省苏州市与徐州市的统计数据,分析不同区域中耕地资源变化的特点,并定量分析了耕地资源变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区域GDP增加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苏州的耕地面积经历了3次明显的流失高峰,年递减率高达1.34%,而徐州市的耕地面积变化则相对缓和,年递减率只有0.33%,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②不同区域的耕地资源面积随着GDP的增加均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比较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占用面积随着GDP的变化是可行的;③在不同的区域每单位的GDP增长所消耗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的增加均呈下降趋势,但下降速度不同;④徐州市每增加1×108元所消耗的耕地面积在1978年~1999年,要高于苏州市的水平;在2000年~2006年,则低于苏州市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