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半干旱区耕地变化对粮食生产功能和消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雪林  甄霖  魏云洁  陈操操  李芬  杨莉 《资源科学》2009,31(11):1927-1933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2.
粮食生产功能是耕地最基本的功能,在半干旱区有着特殊的重要性.耕地的数量和质量变化直接影响粮食生产功能,而粮食生产又将对粮食的消费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对西北半干旱区--宁夏自治区固原市多个时期耕地变化、粮食生产和消费变化的分析发现:在土地利用政策的驱动下,研究区耕地面积在不同时期发生了较大变动,保护生态和发展农业经济之间的矛盾在耕地上得到了集中体现;粮食产量大幅增长,主要贡献来自于粮食单产的提高,2005年时期的粮食单产水平提高到了1980年时期的3倍;在粮食产量增长的同时,粮食的种植结构中谷物种植比例降低,薯类比例增大,谷物品种减少;粮食供给逐渐变得充裕的同时,粮食消费结构由直接消费向间接消费转变.对固原市未来粮食生产和消费的预测显示,粮食增产速度高于消费增长速度,粮食供给能够充分满足当地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3.
现阶段中国不同尺度的粮食减产类型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国粮食产量自1998年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后连续下降,2003年粮食产量降至1998年后最低点。本文选取1998和2003年为典型年份,从国家、省级、县域3种尺度对中国粮食减产进行研究。通过建立粮食生产变化模型,分别计算了播种面积和单产变化导致的粮食产量变化量,分析了二者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确定了中国不同尺度粮食减产的主导因素。结果表明:①在国家尺度,粮食播种面积和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都在降低,粮食减产量的79.3%是粮食播面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②在省级尺度,我国有28个省级单位粮食产量在减少,总体上减产省级单位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80.7%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省级单位减产的主要原因; ③我国粮食主产区的13个省级单位都在减产,减产量占减产省级单位总减产量的68.89%,总体上粮食主产区粮食播面和单产都在减少,减产量的68.8%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粮食主产区减产的主要原因; ④我国县域单元中粮食减产县(市)数量占县(市)单元总量的79.44%,总体上减产县(市)播种面积和单产都在降低,减产量的75.9%是播种面积减少导致的,播面减少是县(市)粮食减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省际差异研究   总被引:36,自引:7,他引:29  
李茂  张洪业 《资源科学》2003,25(3):49-56
我国耕地面积自1957年以来持续减少。为了供养更多的人口、基本保证粮食自给,必须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并保持一定数量的耕地。根据50a来耕地面积、复种指数、粮食产量等统计资料,分析我国省际耕地面积和粮食生产力变化的差异,提出耕地粮食生产力相对指数的概念,定量分析各省耕地在全国粮食生产中的相对重要性,为耕地保护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建国以来我国的耕地和粮食产量变化具明显的省际差异,耕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显示生产力较高的耕地在减少,生产力较低的耕地在增加。从东南向西北我国耕地粮食生产力逐渐下降,长江中下游地区耕地粮食生产力最高,这些省市耕地减少对粮食生产的影响更大,东南部耕地粮食生产力下降的主要是由于种粮的比较利益低下、耕地数量有限、人口稠密和复种指数下降等。  相似文献   

5.
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该文以小波诊断技术为基础,对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进行了多时间尺度的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国以来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明显的5年、13年和25年的特征时间尺度和相应的周期性变化特征,并且特征时间尺度有逐步增加的趋势,即江苏省的粮食产量变化渐趋稳定;此外,根据小波方差分析发现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具有显著的13年和25年的主要周期,并以25年的周期尤为显著;最后综合3个时间尺度上小波系数的演变趋势发现,无论是大尺度还是小尺度上,在未来几年内,江苏省将走出粮食增产时期,而进入粮食减产时期.同时,该文还在此基础上,对影响江苏省粮食产量变化的因子进行了灰色关联分析,并确定了各个影响因子对粮食产量变化的关联程度和主次地位,以期能为缓解未来几年内江苏省粮食减产情况和保障江苏省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邹金浪  杨子生 《资源科学》2013,35(2):370-379
本文提出从利用投入和产出效应2个方面测度耕地集约利用,并构建耕地集约利用评价的3种基本类型:粗放化型、集约化型和过度化型.以处于不同城市化水平下的江西省和江苏省两个粮食主产区为例,剖析两省2001年-2010年耕地(水稻种植)集约利用的差异及其政策启示.结果表明:①近10a来,城市化水平低的江西省单位耕地面积水稻种植总投入、省工性投入和增产性投入与城市化水平高的江苏省的差距明显缩小,其中省工性投入的差距最小,而江西省的水稻单产,尤其是水稻净利润在2010年进一步低于江苏省;②尽管江西省和江苏省耕地利用属于集约化型的年份均最多,但属于过度化型的年份比例偏高,分别为33.33%和22.22%,这说明两省尤其是江西省耕地产出效应没有同步跟进或者需要进一步跟进耕地利用投入;③江苏省应凭借自身优势推行农业现代化,江西省需增加以增产性投入为核心的农业投入和推行以加大种粮补贴、提高粮食收购价格为重点的惠农政策.  相似文献   

7.
集约化农区耕地利用变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26,自引:3,他引:26  
以河北省曲周县为集约化农区的典型样区,利用统计资料和典型调查数据,对曲周县1973年到2000年耕地利用变化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县域耕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分析表明,曲周县耕地面积年均递减率为0.026%,但高产田面积、水浇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单产分别增加了4.91倍、2.15倍和7.26倍;耕地内部种植结构表现为小麦播种面积稳定,玉米和棉花面积变化起伏大,蔬菜面积不断上升。耕地减少的直接原因是建设占用,耕地质量的提高主要是中低产田改造的结果,粮食产量提高的直接驱动因子是科学技术进步、间接驱动因素是农用土地政策的改革。  相似文献   

8.
杜军 《西藏科技》1997,(3):33-37
根据西藏地区粮食产量资料及影响因子的影响变化特征,分析了近35年来粮食产量的变化及其与各影响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西藏地区粮食作物的总产和单产呈逐步上升趋势,总产的年际变化中,粮食的单产作用与面积作用相当,其中青稞的单产作用也与面积作用相当,小麦的单产对其总产平均年际波动的影响较大。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对粮食单产的影响呈逐步加速增长的变化趋势,社会因素的影响呈双峰型波动趋势,气象条件的影响年际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9.
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结构数据时,采用"集中"或"分解"两种方式将问题进行简化,结果是忽略了个体效应或组织效应。针对传统回归分析方法处理多层数据的这种局限,采用多层线性模型研究不同行政层次耕地利用集约度对粮食生产力的贡献度以及资金投入对粮食单产的影响。选择内蒙古自治区所辖的12个盟市和81个旗县为研究区,通过建立耕地利用集约度评价指标体系求算盟市层次与旗县层次的集约度,构建四个多层线性模型得到粮食单产差异的解释方差比例。结果显示,粮食单产的影响因素是多层次的,旗县耕地利用集约度可以解释各旗县粮食单产差异的52.35%,盟市的集约度影响旗县集约度对粮食单产回归截距的36.06%,财政支农资金影响截距的12.77%。研究结果表明粮食生产力的差异大部分归因于各旗县的集约利用程度不同,而各盟市的"背景效应"同样不能忽略,特别是资金投入对提高粮食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1949-1994年的粮食产量、气象和水文资料,在分析了浙江省粮食单产和粮食播种面积对总产量年际变化的影响以及技术水平因素、社会因素、气象因素分别对粮食单产年际变化的影响基础上,从减轻气象灾害和提高气候资源利用效率的角度探讨了浙江省的粮食生产,并提出了若干土  相似文献   

11.
在借鉴耕地非农化与经济发展Kuznets曲线效应的基础上,提出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假说,并以江苏省13个地级市为例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①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的Kuznets曲线效应不仅在理论上具有可能性,在江苏省13个地级市以及苏南5市、苏北5市的实践中也得到了验证;②苏南5市城市土地规模的稳定主要得益于经济发展的结构效应,符合其现阶段的社会经济发展特征,而苏北5市城市土地扩张的放缓可能与消除效应中的政策约束有关,或许不利于其当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③受区位条件跳跃式优化的影响,苏中3市城市土地扩张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未出现Kuznets曲线效应,城市土地仍处于快速扩张的阶段。对此,本文建议江苏省三大区域应实行“有保有压,保压结合”的差别化管控政策:苏南5市应以压为主,严格限制城市用地扩张,倒逼经济结构调整;苏北5市应压中有保,在保证耕地保有量的前提下允许城市土地适度扩张,以支撑未来一段时间内的经济发展;苏中3市尤其是南通市应保中有压,在给予较大的城市土地新增空间的同时,强化城市土地集约利用,落实耕地保有目标。  相似文献   

12.
基于对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的内涵界定与理论分析,探究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随着开发价格与数量变动的演化规律。以江苏省为例,解析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的空间匹配关系,判断土地利用空间均衡状态,为合理评价土地利用过程、制定管理政策提供科学支撑。结果表明:①江苏土地供给能力指数均值为0.571,处于较高水平,空间上呈现中部高、南北低的格局;土地需求强度指数均值仅为0.255,地区南北之间分异明显,呈现苏南>苏中>苏北的结构特征。②土地、水等资源保障指数对需求强度变化具有显著正相关,而与环境质量指数呈负相关关系,制约土地资源的空间开发。③空间上,对土地供给能力与需求强度进行耦合匹配,各类型区(需求不足、过度开发、空间均衡等)并存。其中,土地需求不足区为地区主体,集中分布在苏北、苏中的南通诸县市;过度开发区集中在苏南的城市中心区,对土地资源需求强烈,已超资源环境承载和土地供给能力上限。通过经济要素、常住人口、建设用地的合理配置,强化水、土资源保障与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匹配土地供需,成为土地开发由空间失衡转向均衡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3.
海河冲积平原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及其分区利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刘玉  刘彦随  薛剑  许皞 《资源科学》2009,31(4):598-603
农用地分等成果为耕地综合产能核算提供了新思路,为耕地整理质量评价提供新方法。以海河冲积平原区为例,基于农用地分等成果,通过抽样补充调查,依据自然等指数与理论抽样样点构建理论产能核算模型,利用等指数与可实现抽样样点构建了可实现产能核算模型,结合近3 年(2003年~2005年)的粮食实际产量,并进行了综合产能核算。结果表明:全区耕地理论产能为2970×104t,可实现产能为2260×104t,远高于近3年1430×104t的年均粮食实际产量,表明目前海河冲积平原区粮食安全的耕地资源保障程度较高。通过分析耕地综合产能、利用强度及其增产潜力,将研究区耕地利用划分为核心保护区、优化提升区和重点整理区,并提出相应的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4.
2000-2010年中国耕地变化与耕地占补平衡政策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中分辨率卫星遥感数据,深入分析了2000-2010年间中国耕地变化及其空间差异,并对中国耕地占补平衡政策的实施效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间中国耕地面积有所减少,由2000年的1.85亿hm2,减少到2010年的1.81亿hm2,耕地减少的主要方式为耕地转为城镇建设用地。耕地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西增东减,北增南减,东部沿海自然条件良好地区以及中部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耕地减少,西部水资源缺乏地区耕地增加的基本格局。大部分省份没有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基本目标,有18个省份占补平衡指数小于-50%。建设占用的耕地多适宜农业耕作,而新增耕地只有不到一半适宜农业耕作。研究时段内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加以及城镇化等因素导致的建设用地需求快速增加,决定了东部地区耕地占补平衡很难有效实施。全国耕地总体占补平衡背后存在较为严重的生态风险,耕地增加过于依赖土地开发,对现有耕地的保护亟待加强。  相似文献   

15.
孟丽君  黄灿  陈鑫  江丽  张国梁  郝晋珉  安萍莉 《资源科学》2019,41(10):1949-1958
耕地韧性评价是耕地资源管理的有效方式,对于保障耕地可持续利用与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的概念,基于表象韧性与潜在韧性两个层面,从稳定增长能力、高效利用能力、抵抗干扰能力、资源支撑能力4个方面建立了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评价指标体系,并选取河北省曲周县进行实证分析,对曲周县1973—2014年的耕地利用进行阶段划分,并对不同阶段耕地利用系统韧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①曲周县耕地利用依据耕地利用技术与耕地产出水平可划分为3个阶段:改土治碱阶段(1973—1985年),稳定发展阶段(1986—2002年),高效提升阶段(2003—2014年)。②高效提升阶段的表象韧性明显高于前两个阶段,其耕地单产水平最高,达到12746.33 kg/hm 2,粮食生产波动指数较小为8%,水热资源利用指数为1.58,抗逆指数为0.97。技术进步是促使耕地利用系统表象韧性提升的主要原因。③高效提升阶段的潜在韧性最低,其水资源平衡指数仅为-0.36,区域水资源失去平衡,亟需对灌溉技术与灌溉利用方式进行改善,增强耕地利用系统韧性。应提高耕地系统的韧性,不断增强耕地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从而满足当前耕地资源“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管理需求。  相似文献   

16.
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评价与空间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从耕地多功能理论和国家发展现实需求出发,构建了耕地多功能解析框架和功能分类评价体系,以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为基础,创建覆盖苏南地区全域耕地的1km×1km空间格网,以此为评价单元,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定量评价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并分析其空间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 经济发展新常态背景下,耕地功能内涵不断丰富,逐步从基础性的生产功能转向集生产、生活、生态、阻隔、文化功能于一身的多种功能;② 苏南地区耕地农业生产保障功能总体较强,社会生活保障功能西高东低,生态安全维持功能总体偏弱,城镇空间阻隔功能表现突出,苏南地区东部乡土文化承载功能较强;③ 苏南地区耕地多功能区域分异特征显著,具体可分为农业生产主导型、都市农业示范型、特色农业发展型、高效农业建设型、绿色农业观光型5种类型区,各区耕地主导功能均有所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推动土地利用分区管制规则制定、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选择、永久基本农田划定等土地利用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论文利用近50年来长序列统计资料对赤峰市耕地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950年-2000年赤峰市耕地总量经历了3个增长期和2个减少期;耕地变化除具有以全市总量变化为代表的普遍特征外,南部和中北部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主要表现为,50年来,与中北部各旗(县)相比,以敖汉旗为代表的南部3旗(县)耕地相对变化率较小,但1961年-1990年耕地减幅较大;通过文献调研和定量研究得知,50年来赤峰市耕地变化主要受5次大的政策因素驱动,并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总人口、年末牲畜存栏总头数、粮食单产和人均粮食占有量等人口和经济发展因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8.
中国粮食生产的区域格局变化及其可能影响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27  
研究发现,全国主要的粮食调出区已由197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长江区、珠江区和东南诸河区转移、集中到2000年代初的松辽河区和淮河区,传统的“南粮北运"的粮食生产格局已为“北粮南运"所取代。90年代松辽河区成为全国粮食增产中心的主要原因是耕地面积的增加导致粮食播种面积扩大,淮河区则是由于灌溉面积扩大、化肥使用量增加导致其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全国粮食生产重心的“北移"加剧了北方天然草地资源的大规模开垦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可能引发严重的生态问题。应对策略是充分挖掘南方地区的粮食生产潜力,提高其满足自身粮食需求的自给能力,从而减轻“北粮南运"带来的北方地区的资源环境压力。  相似文献   

19.
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是区域生态系统服务的基础。城市化过程已经成为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的重要影响因素。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估算区域的净初级生产力(NPP)、分析城市化过程对于定量评估城市化过程造成的区域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城市化进程较快的江苏省为例,通过1985—2015年间5期江苏土地利用与覆被(LUCC)数据,分析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化过程。同时,利用改进的CASA模型估算对应年份的NPP,引入分段线性回归拟合的方法精确评估城市化过程对NPP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借助线性拟合方法可以有效提高NPP损失评估的精度;江苏省1985—2015年间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呈缓慢的上升趋势,累计扩张10 452.74 km2,2005—2010年间扩张最快,苏南快于苏北;江苏省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NPP)为(33.3~40.23) Tg C/a,呈缓慢上升的趋势,中南部的盐城与南通最高;近30年来江苏省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累计造成的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损失约为4.43 Tg C~5.99 Tg C,其中,耕地被占用损失最大,湿地次之。研究预示,苏北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损失将大于苏南。提高未来城市化的质量,特别是绿地率,可以缓解城市化带来的未来陆地生态系统生产能力的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