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29年发生的“中东路事件”是中苏关系史上的重大事件.长期以来,苏联的史学著作一直认为这是一起受帝国主义指使的“反苏事件”.我国的一些史学著作也认为这是一起“反苏反共事件”.笔者认为,中东路事件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事件,其中有反苏成分,但也有苏联为确保自己在中东路的权益表现出来的大国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更有中国恢复国家主权的正义行动.  相似文献   

2.
1931年至1937年的中苏关系十分错综复杂,它既受日本武装侵华的制约,又受到中苏政治、军事方针的影响,同时受到远东国际关系──日美英等国的牵制。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国民政府的对苏外交几起几落,经历了一个曲折艰难的历程。探讨国民政府由“九·一八”事变前的反苏反共与苏断绝外交关系,至32年底的中苏复交,直至采取联苏制日方针,与苏联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这样一个曲折发展过程,对远东国际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一“九·一八”事变前,中苏两国关系处于断交状态。从反共反苏出发,广州起义后,蒋介石断绝了中苏关系。1929…  相似文献   

3.
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在短短的几年中,中苏关系恶化进而破裂.其原因有许多方面,其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权推行亲帝反苏的外交政策、收回中东路的国家主权是一因素;更主要的是与苏联推行大国沙文主义和民族利己主义的外交政策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中东路事件”是伴随中共党内“托派”问题形成的重大历史事件。本文指出:中东路事件是以陈独秀为代表的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产生的“契机”,围绕中东路事件产生的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与苏联共产党内的“托派”问题,在实质上有很大区别;中共党内“托派”问题的产生,是中共党内及共产国际和中共之间所产生的不同意见,渗入了苏联民族利益和国家利益后产生的,明确地说,陈独秀对中东路事件的正确认识,影响了苏联和共产国际的意志在中共党内的体现,特别是影响了苏联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实现,这是中共党内“托派”问题产生的深层原因。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美关系的发展几经曲折,看起来充满了变数。但如果从二战以后美苏发动的席卷全球的“冷战”的视角来看,中美关系的发展道路又十分的合情合理。二战之初,美苏的战时合作,决定了美国对国共双方均采取了合作和友善的政策;二战结束前夕,伴随着苏矛盾的日益公开,美国在华扶蒋反共从而在远东遏制苏联的政策逐渐形成;二战以后,世界进入“冷战”时期,美国为全面遏制苏联,在中国选择了公开美反苏的蒋介石政权进行反共内战的政策;解放战争胜利后,扼杀新中国是美国反苏反共政策的延续,而中共倒向苏联则是多年联俄战略思想的必然。  相似文献   

6.
1929年爆发的中东路事件已过去七十多年,事件的前因后果和事件当事人张学良所起的作用,一直是人们议论的话题。在事件沉淀了四分之三世纪之后,在张学良“自述”问世之后,重新审视这段历史,本文认为中东路事件涉及错综复杂的两国四方关系,张学良收回中东路是在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因素下进行的。文章着重分析了张学良执意收回中东路的动机、对当时形势判断的失误及事件导致的后果,特别是事件对张学良本人所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1956年9月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主义事业的演进,越来越显示出它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它在我党历史上,也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关头,即从革命转到建设的关头,制定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转折关头(即:苏共“20大”证实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存在严重错误,并不是神圣的模式,国际上掀起反苏反共浪潮,共产  相似文献   

8.
20世纪40年代新疆政局风暴与美国领事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驻新疆领事馆在国际“冷战”角逐中,在中亚政治舞台上扮演了重要而又特殊的角色。抗战后期,它利用援华遏苏楔入新疆,借支持国民党政府反对“三区革命”和“抑制“北塔山事件”而广泛活动,不断扩张势力和影响。最终在解放战争期间,逐步成为新疆各派反共势力的政治核心和行动指挥部,它的发展沿革与近代新疆政局风云息息相关,对历史进程产生重要影响,留下值得深思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中东路事件发生后,针对中共中央提出的“拥护苏联”、“保卫苏联”等不切实际的宣传口号,陈独秀致函提出批评,指出在中东路问题的宣传上要考虑中国人民的民族感情,把斗争矛头对准国民党政府的误国政策;宣传工作要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和群众的思想实际,做到革命的原则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以争取人民群众的支持拥护为目的。今天实事求是地看,陈信中的意见和建议是符合当时中国社会实际和客观形势的。  相似文献   

10.
四、对日妥协与对苏冷淡但是,苏联的对应却再次使蒋失望。“九·一八”事变后,苏联认为日本“对华战争就是进攻苏联的序幕”,抱有强烈的危机感。为了争取对日战备的时间,苏联政府一面声明采取中立与不干涉方针,一面实际上对日本采取了让步和妥协政策,即同意其控制下的中东路运输日本军队,还接受“满洲国”派遣的驻苏领事。而且,从1931年末起反复向日本提议缔结互不侵犯条约,在日本于中俄复交后正式表示拒绝以后,苏仍然“采取极其慎重的态度”,与日本之间“未发生任何不愉快之事”。相反,在对华政策上,苏联的做法充满了矛盾。它一方面表示同…  相似文献   

11.
中东路涉及中苏两国民族利益,在中东路事件的宣传上,陈独秀支持中共中央"拥护苏联"的口号,但认为还必须加上"反对国民党政府误国政策".陈独秀关于中东路事件的宣传方针,从中国客观实际出发,既坚持原则又富于策略,它将民族利益与阶级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爱国主义与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的统一,是正确的思想.中共中央关于中东路事件宣传方针,忽视了民族利益,缺乏群众观念,犯了严重的教条主义错误.  相似文献   

12.
李婧  刘洪全 《考试周刊》2007,(12):43-44
乔治.奥威尔一被认为是反帝国主义者,一又被认为是反苏反共主义者。他所经历的人生充满着矛盾。圣徒使人钦佩,而先知令人敬畏。奥威尔清醒地看到了社会现状,通过逻辑推理把可能存在的未来呈现在广大民众面前。  相似文献   

13.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的政策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在中东路问题上,为了适应国际国内形势发展之需要,不断改变其政策。从“无条件归还”到中苏“共管”;又从武装“保卫”到中苏“共管”;最后出售中东铁路,中国主权大拍卖。从这一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出,苏联的对华政策既有国际主义的一面,也有民族利己主义的一面。而在中东铁路问题上的做法,则是把苏联的国家利益建立在损害中国主权和利益之上的极端民族主义和大国沙文主义的典型表现。  相似文献   

14.
民族宗教问题与中东地区国际恐怖主义的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9·1 1”事件使世界各国深刻认识到国际恐怖主义对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严重威胁 ,许多国家政要、学者纷纷研究滋生恐怖主义的根源和打击恐怖主义的对策。中东是国际恐怖活动和恐怖分子集中的地区。这一地区民族问题错综复杂 ,宗教影响广泛而深刻 ,民族、宗教问题在该地区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一直具有重要影响。因此 ,要探究中东地区恐怖主义的滋生和发展 ,民族和宗教问题或许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分析视角。一、中东地区的民族、宗教特点中东是世界欧、亚、非三大洲交汇的地区 ,民族和部族问题、宗教和教派分歧、边界和领土纠纷交织在一起 ,一…  相似文献   

15.
芦垚 《学习之友》2012,(7):22-25
挚友最初是对手 中国共产党并非一出生便一呼百应、天下归心。1925年,留美归来不久的闻一多以反对共产党而闻名。这位日后著名的“中国共产党的挚友”,当时还是共产党一个主要的舆论对手——国家主义者。在北大的几次国家主义派召开的反苏反共大会上,闻。”。多毫不讳言:“现在北京的共产党闹得不成话,非与他们先于一下,唱唱花脸不可。...  相似文献   

16.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把蒙疆定位为“特殊防共地区”,赋予其反共防苏的使命。蒙疆政权全面开展反共活动,除采取军事行动和强化社会治安外,还在舆论宣传、教育和宗教等文化方面,进行反共宣传和反共教育。日伪试图通过这些活动,从思想上愚弄、麻痹民众。  相似文献   

17.
抗战胜利前后,中共认真考虑使中国成为沟通美苏之“桥梁”。美出于使中国成为“大国”政策,一度曾积极调处国共矛盾。但“大国”的实质是反苏反共之“屏障”,所扶核心只能是国民党,即使明知其必将为中国革命所推翻。面对“推翻”现实,美虽推出“灵活”政策,寻求与中共建立某种“承认”关系的可能,但囿于其顽固的意识形态,终不愿断绝与台湾的外交关系,并终将中共推向与苏结盟的“一边倒”轨道,尽管这是一个历史合力的作用结果。  相似文献   

18.
邓小平同志在“结束过去,开辟未来”的谈话中指出:“十月革命后(苏联)也还有侵害中国的事情,例如黑瞎子岛就是1929年苏联从中国占去的。”①以往人们一般只知道通过不平等条约侵占了超过15O万平方公里的中国土地,面对十月革命后苏联侵害中国领土主权的事情却不甚了了。本文拟对苏联从中国侵占黑瞎子岛的概况,重评1929年的中东路事件。不妥之处,谨清指正。黑瞎子岛是在1929年中东铁路事件中被苏联占去的。因此,这里得从中东路事件说起。1928年6月1日,以蒋介石为总司令的北伐军分三路由津浦、京汉、京绥等线大举向京津全面推进,控…  相似文献   

1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美国曾打算调整其对华政策,于是出现了“等尘埃落定”的待决策局势。然而,随着人民共和国政权的日益巩固,特别是其反共反苏的全球战略,决定并制约着美国对新中国采取的政策必然是敌视、封锁、遏制甚至武力干涉。历史是公正而无情的。美国的这一努力是徒劳的。  相似文献   

20.
《做革命的促进派》是毛主席在中国共产党八届三中全会上的重要讲话.一九五六年,苏共召开了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修正主义集团篡夺了苏联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权.他们否定斯大林,否定无产阶级专政,否定社会主义制度,否定十月革命的道路,推行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修正主义路线,在苏联全面复辟资本主义.苏共“二十大”以后,国际修正主义思潮泛滥,帝国主义利用苏共“二十大”,掀起了反共反社会主义的大风潮,制造了波兰事件和匈牙利反革命暴乱事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