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的”的用法范围广,“地”的用法范围窄。只有在偏正结构里,这两个字才可能发生混淆;在别的位置上,只能写“的”,不能写“地”,一般不会弄错。所谓偏正结构指的是下面这样的格式: (1) 勤劳勇敢的人民 (2) 古代的文献 (3) 老老实实地学 (4) 特别地高兴偏正结构包含前后两部分:后一部分(“人民”“文献”“学”“高兴”)是整个格式的主体,叫作“中心语”,前一部分(“勤劳勇敢”“古代”“老老实实”“特别”)是描写或限制后一部分的,叫作修饰语。  相似文献   

2.
看拍摄电影《庐山恋》查尔斯·纳尔西亚他(灰上衣、白衬衫、没打领带)热情奔放地高呼:“啊,我爱你。”她(粉红色衣裙,项链上镶着一颗鸡心)兴奋得声音有点发颤地说:“再说……再说一遍。”他(坚定地)说:“我爱你,我爸爸和妈妈也爱你。”她(投入了他的怀抱)纵情地叫着:“亲爱的。”  相似文献   

3.
新闻观念应从传统的“喉舌”观转变为“镜子”观(笔者自语)。党报在宣传党的方针路线和政策的同时,它也应是一面现实的“镜子”,全面地(全方位地)、客观地反映  相似文献   

4.
一、词(1)①诉诸于法律。②诉之公堂。——应为诉诸法律。诉诸公堂。诸即“之于”。(2)……才能自觉地全心身地投入新闻工作之中。——应为身心。(3)(争着向记者反映情况)不下七八十口,将我围了个结结实实。——此处应改为围了个严严实实。捆绑才用“结结实实”。(4)应该深深铭记住一些东西。“铭”已包含“住”。“住”应去掉。(5)在不断传着“快跑就是胜利!掉队就是死亡!”的口令中,拼命奔跑。——这是口号,不是口令。  相似文献   

5.
以民为本——21世纪中国图书馆事业发展的路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今天,大家常常讲“以人为本”、人性化服务,但是我认为:只有当我们真正地把“以人为本”落实到“以民为本”的时候,才是我们图书馆事业真正全面发展的时候。“以人为本”和“以民为本”具有明显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以人为本”更具有与“以技术为本”相对的意味,或者说,“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作为整体的“人”。因此“以人为本”所说的“人”相对而言比较模糊,比较宽泛,并不具体。“以民为本”强调的是重民(民为邦本)、爱民(爱民如子)、富民(下富才能上富,民富则国强)、从民(顺从民意)、同民(与民同甘共苦)、信民(取信于民)等等,更多地体现…  相似文献   

6.
在英语中,“reporter”这个词,可以是指“记者”,也可以意谓“报告员”。两种不同的社会角色,以同一个词为语言裁体,或许就因为这两者的确有某些共同之处吧。在上海的某一次招待会上,一位美国朋友打趣地对杨美蓉说:“你们夫妇俩现在是starreporter了”!杨美蓉会心地笑了,她知道这是一语双关。那意思是:他们夫妇俩在那里(美国)曾是“明星记者”,而在这里(上海)又成了“明星报告员”……  相似文献   

7.
在节目主持人进行风格多样化的追求当中,他(她)们也在无意识地进行着一种“以姿势助说话”的习惯性实践。这种体态语言上的主要特点,往往成为他(她)们主持风格上的鲜明标识。振臂冲拳式情绪亢奋,大嚎一声:“哇噻——”,同时大幅度地攥紧拳头冲出右臂。这一“嚎”一“冲”,“嚎”出了个满场哗然,“冲”出了个群情激昂,也使得屏幕前的观众们心旌摇  相似文献   

8.
自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后,“先进文化”一词作为一项创新,出现在党内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备受关注。与此同时,“文化”这个老词汇随之焕发出新的光彩,回归到社会生活的位置上,并成为学者们视域的焦点。得益于党的理论创新,我们在经历了漫长的精神决定论和并不短暂的物质决定论(即虚无主义和功利主义)两种偏激后,终于又开始“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相对地而不是绝对地”认识客观,研究问题了。这当中甚至可以包括认识自我和反省自我。(一)对“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及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层面上的意义的新认识,是提出和发…  相似文献   

9.
南朝鲜的大众传播界在“民主化”的浪潮中,艰难地迈出了走向再生之路的步伐。它们逐渐摆脱了“国家安全企画部”(旧中央情报部)和“国军保安司令部”(军内情报机关,拥有搜查权)的干涉,来自反政府势力和各民间团体的声音增多了。尽管尚有许多麻烦,但它们正在向保护国民“知晓权”方面努力着。  相似文献   

10.
电视会议新闻是党和政府通过电视媒体直接宣传政策、指导工作、动员群众传递信息的重要渠道和手段,在电视新闻节目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但长期以来,电视新闻会议报道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多”(所占分量大)、“长”(单条会议新闻长)、“呆”(声画两张皮)、“空”(程序式、公式化)的现象,逐渐疏远了与受众的距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会议新闻的权威性和感染力,湮没了会议新闻的价值。因此,为会议新闻报道“整容换面”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11.
这些年来,散文类图书在书肆上一直畅销不衰。受了读者的鼓舞,出版界也在努力地拓展着散文类图书的新天地。在这股波澜壮阔的散文大潮内,虽然泥沙俱下,但我们仍然得承认,中间产生了相当的具有阅读、收藏与学术价值的散文文库、丛书和单行本。 就我所见,“漫说文化丛书”(人民文学出版社)、“当代中国作家随笔丛书”(知识出版社)、“百家散文书系”(百花文艺出版社)、“世界散文随笔精品文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等等,就编选得极有眼光和特色。“漫说文化丛书”出版得较早,虽然未以“散文”命名,却是地道的散文读物,丛书的选编,借用比较文学里的“主题学”概念,以散文的主题来分类  相似文献   

12.
新闻作品同小说一样,要打动人、吸引人,需要细节描写。现在有一种误解,认为新闻只要把事实讲清楚就行了,描写是画蛇添足。这种观点是十分片面的。要想把新闻写得生动感人,避免枯燥、雷同和千人一面,适当地使用一些细节描写是十分必要的。在这方面,过去一些优秀的作品是我们学习的典范。如魏巍写的通讯《依依惜别的深情》的开头,就运用了诗一般的语言真实具体地描绘革命胜利后的朝鲜;再如1985年7月23日,美国总统里根在白宫举行隆重仪式欢迎李先念主席访美。这类新闻一般很难写出新意,但合众国际社不是泛泛写一般的仪式消息,而是抓住仪式的特点:里根抱病欢迎李先念主席。新闻描写了里根病后的声音(“很嘶哑”)、脸色(“很苍白”、“失去了特有的红色”)、姿态(“乐队奏两国国歌时一直站着”)、发表讲话时(“打破了惯例”、“坐了下来”)、精神(“显然有点气力不支”)、活动(“宴会上活动受到节  相似文献   

13.
臧国仁 《新闻界》2023,(5):81-96
本文((1))系以第一人称书写方式追溯作者如何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从事“新闻(媒介)框架”研究,其内容聚焦于以“学术”与“个人”认同之双重身份,详述其当年在中国台湾的兴衰隆替。此一写作方式或与时下盛行的学术文章要求不尽相合,但仍呼应了社会科学“向自传式方法转向”(the autobiographical turn)的后起思潮,强调任何说故事者(包括本文作者)得以自我“生命讲述”(life accounts)方式来表征特定时空之(学术)生活经验,由此显示从过去到现在的人生旅程如何变化。作者认为,曾在1990—2010年间广受传播学者重视的“新闻(媒介)框架”研究面临社会情境的变化,现已逐渐失去风采而需改弦易辙地找到与以前不同的研究途径。  相似文献   

14.
周毅 《声屏世界》2002,(2):10-12
中国已加入WTO,对在夹缝中求生存的市(地)级电视媒体来说,是“雪中送炭”,还是“雪上加霜”?这篇文章对此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作者提出的一个鲜明观点是,丢掉幻想,轻装前进。要从整个中国电视业发展前景出发,用全球化的开阔视野来看待中国电视业的整合,使“强者更强,适者生存”,这是中国市(地)级电视媒体入世后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
(八)关于“大跃进”时期的发行工作 1958年,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之后,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地泛滥开来。在这种左倾错误影响下,我国图书发行事业也遭到了严重挫折。主要表现在: (1)夸大主观意志,盲目提倡高指标。当年3月,新华书店第  相似文献   

16.
中国大众传播媒介与"知沟"现象初探--以上海和兰州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国良  丁未 《新闻记者》2002,(11):37-39
一、研究目的自1978年中国 (大陆 ,下同 )启动改革开放以来 ,大众传播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 ,也起到了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一般预想 ,在这一态势下 ,无论东部、西部地区 ,抑或各区域内部 ,传播媒介设施 (硬件 )均得到相当普及 ,为大多数人所享用 ,从而明显缩小了地区、阶层、个人之间的差距 ;在此基础上 ,由媒介机构传播的各种内容即信息 ,亦相应地大量流通、被广泛知晓 ,从而使信息接受过程中的“贫”、“富”差距有所消减。然而 ,根据美国传播学者蒂契纳等 (1970)提出的“知(含“知识”、“知晓”两层意思 )沟”理论假设 ,在…  相似文献   

17.
毕舁,北宋时人。他的生平事迹,除同时代的科学家沈括(1031~1095年)在《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中简略地说他是“一介布衣”(平民)外,已无从查考。我国唐代(618~907年)已经有了雕版印刷,就是把字反刻在一块平整的木板上,然后刷上墨,铺上纸,印出正字。到五代时(907~960年)甚至用雕板印刷了“五经”。但雕板印刷有局限性,它既费时又费料,难以应付社会上日益增长的对书籍的需要量。  相似文献   

18.
广告是一种以实用为本,别具一格的特殊性体裁。为了吸引人们,达到宣传或者推销的目的,广告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从而把广告内容表达的非常明白、精切、生动、有力,给人留下深刻地印象。 广告用语中的修辞应用有哪些呢?这里不妨列举几例。 (一)比喻。例(1)“招聘女秘书,长相像妙龄少女,思考像成年男子,处事像成熟的女士,工作起来像一头驴子!”(美报纸招聘广告)用“妙龄少女”、“成年男子”、“成熟女士”、“一头驴子”,把招聘女秘书的条件非常生动、形象、具体地提了出来,使人很容易理解,很容易想象要招聘的女秘书是什么标准。 (二)比拟。例(2)我叫“小白兔”,小朋友都喜欢我,请到百货商店来找我。(儿童牙膏)把静止的事物拟为活泼可爱的小白兔,以“我”的面貌出现来说“我”。我成了有思想、有感情,能说会道的人,这样既迎合了儿童心理,又亲切悦人。从而使广告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19.
本书作者大卫·莫利是英国伦敦大学歌德史密斯(Goldsmith)学院传播学首席教授(ChairProfessor)。他早年在伯明翰大学的“当代文化研究中心”(CCCS)师从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的创建者斯图尔特·霍尔(StuartHall) ,凭借对英国广播公司(BBC)的晚间电视新闻栏目《全国新闻》(1 973 -1 979)的受众研究确立了其学术地位。近年来,莫利试图把他的受众研究向全球范围延展,结合“后现代地理学”来分析全球传播当中公共领域和私人空间、全球性与地方性的“接合”(articulation)以及由此产生的国族身份/认同的问题。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全球与地方在何处…  相似文献   

20.
1998年10月11日BCTV-2在“忘不了的祝愿”栏目中有“不知有多少莘莘学子”的说法。这种说法不尽妥当。笔者在《一位莘莘学子?》(《语文建设》1996.8)一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莘莘”是“众多”的意思。“莘莘学子”就是“众多学生”或“诸多青年学生”。因此,它的前边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