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数字化学习是信息时代学习的重要方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学习评价应重视保持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quiz game作为一种教育游戏,能够有效实现数字化学习环境下学习者的自我评价;quiz game作为数字化学习的新型学习评价方式,对于实现教育评价与游戏的完美结合、促进教育游戏的发展与完善都具有较高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及展望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数字化游戏学习是当今信息社会发展中研究的热点之一,也被人们认为是下一代的一种主要的教育媒体,对于教学和学习方式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本文就目前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应用与发展现状进行论述,对目前数字化游戏学习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并对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孙静 《考试周刊》2012,(6):117-117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教育技术被应用于英语教学过程之中.数字化学习游戏也在英语教学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数字化学习游戏的出现不仅实现了“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也为教师提供了新的教学方式与技术,但数字化学习游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对教师原有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数字化教育游戏能为学习者提供一个丰富的视听多媒体学习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教师和学习者同为游戏者。他们在精心设计的游戏中合作学习完成学习任务,游戏情节本身就是学习目标。数字化教育游戏还能为学习者提供适当的学习策略,教师或高水平的学习者还可以提供支架来帮助其他学习者。数字化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极具吸引力的学习过程,需要适当的教学系统设计理论和方法来指导才能使教学效果达到最优化。尤其是将教育游戏应用于具体领域时,需要对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必要的研究。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如何构建教学设计模式进行探讨,从而提出一种适合数字化教育游戏的教学设计模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要重视人的潜能的开发和创造性的培养,要使学生具有学会学习的能力和主动发展的能力,自主学习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恰恰顺应了这种要求。而进行自主学习的方式很多,如何利用游戏的趣味性来开展自主学习是目前游戏化学习的研究内容。本文探讨了数字化游戏与自主学习之间的关系以及基于数字化游戏的自主学习的学习过程和自主学习模型。  相似文献   

6.
在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专家正试图把教育游戏运用在教育活动之中,他们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已经逐步接受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游戏学习。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还很模糊,教育游戏还被拒之于课堂大门外。如何将教育与游戏相融合以及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已成为教育专家和游戏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瞬息万变的数字技术和游戏正在通过控制儿童的时间、注意力和认知习惯来改变他们的思维与交往方式。尽管如此,数字化儿童游戏不能被简单归类于“精神废物”,它们具有深刻的时代内涵。游戏是儿童人性自由的表达,是儿童创造性的表现,是儿童的有规则活动,游戏就是儿童的工作。因此,游戏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精神、独特的教育方式与多元化课程形态。这些教育价值的实现,需要重构游戏与教育的关系,基于高阶思维实现游戏课程化,要让游戏成为儿童的深度学习方式和儿童的思想实验,以此实现快乐学习与深度学习的真正融合。  相似文献   

8.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一系列重要部署,推进教育数字化,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重庆市永川区南大街小学以科研为抓手,积极策划和推动学校教育数字化转型与游戏化教育教学融合发展,赋予新的时代内容,推动游戏化不断创新和走向深入,坚持以占领教育高地和引领教育发展方向为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9.
“教育游戏”国内研究现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很多学者和教育专家正试图把教育游戏运用在教育活动之中,他们的不断探索已经取得了某些成就,越来越多的教育部门和家长已经逐步接受这种新型的数字化游戏学习。但是,到目前为止,关于教育游戏的概念界定还很模糊,教育游戏还被拒之于课堂大门外。如何将教育与游戏相融合以及教育游戏的设计与开发问题已成为教育专家和游戏设计者越来越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万方数据2014年至2016年5月有关数字化游戏学习的文献进行了统计,分析了国内数字化游戏学习的研究现状。对数字化游戏学习的设计开发、理论及实证、研究热点等进行分析整理,并提出了数字化游戏学习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数字化教育游戏成为美国基础教育关注的重点.数字化教育游戏在美国K-12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呈现出广泛适用性、受众低龄化和方式多样性等特点.然而数字化教育游戏在应用过程中依然面临着与课堂教学整合不易、课程标准契合度不够、教师运用配合度不高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主要应从四个方面着手:重构分类体系;设计具有教育价值的游戏;加强数字化教育游戏与课堂教学的整合;加大职前教师的游戏教学能力培养.  相似文献   

12.
将电子游戏融入到教育中,是当前数字化学习领域的热门话题.手机、平板电脑等无线终端的普及,为数字化学习的新分支——移动学习的开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该文详细地阐述了移动学习游戏——"加法战机队"的整个设计过程,包含游戏的创意、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等,然后用相关开发工具完成了游戏的实现.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工具已逐步渗透到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当中。随之,以多媒体网络为依托的现代教育技术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变革,新课改所倡导的新教育理念也对小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数字化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新型的以知识为载体的认知工具,能为学生提供多维度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发学生的多元智能,适应新课改的要求,满足小学生的需求,在教育中非常具有应用价值。小学英语是英语学习的启蒙阶段,在整个英语学习的历程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词汇量是制约小学生英语学习的最主要因素,而单一的记忆单词难免会使小学生感觉枯燥,甚至厌倦。本文以新课改为背景,分析数字化游戏的教育应用价值;对数字化教育游戏设计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关于游戏任务及关卡设计的策略。  相似文献   

14.
“第二人生”(Second Life)是一部模拟真实的大型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它巧妙融合了联网游戏和在线虚拟社区的诸多概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网络空间。SL为信息时代的学习、教育提供了积极的、浸润式的数字化游戏式学习环境,一些大学和教育机构已经开始使用SL,鼓励师生探索、学习和合作。基于人与人、人与对象、对象与对象三种活动方式,SL中的教育潜力可以被不断发掘出来。  相似文献   

15.
数字化游戏活动充满着一系列的认知行为,它能促进学生智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为探究学生在数字化游戏活动中的学习体验,文章探讨了中学生对数字化游戏类型与游戏化学习策略的选择问题。卡方检验结果表明,男生偏爱冒险类游戏,女生偏爱益智策略类游戏;男生比女生在游戏中更可能使用捷径策略和角色扮演策略来学习,而女生比男生更可能使用创新策略、观察策略和探索策略参与游戏活动;高宜人性、情绪稳定和高开放性的学生偏爱冒险类游戏;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喜欢在游戏中采用捷径、探索和角色扮演策略学习。  相似文献   

16.
信息技术软件业的发展推动了数字化教育游戏的开发和教学应用。当前数字化教育游戏在教学应用中存在诸多问题,形成原因主要是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与“游”的平衡点难以把握;缺乏完善的管理规范;游戏种类不丰富。  相似文献   

17.
在目前教育界提倡素质教育,快乐教育的大环境下,教育游戏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的应用也逐渐趋于活泼。在国外,特别是美国,教育游戏已经被广泛接受。教育游戏所具有的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能够使学习者通过娱乐达到"寓学于乐"的教育目的。而教育游戏是否真正具有使学习者达到快乐学习的目的,能不能在作为我国最主要的衡量学生专业知识的指标——学业成绩这个领域里发展其魅力的空间呢?通过有说服力的实验研究的方法来验证教育游戏对学习者的英语学业成绩和学习兴趣是否有影响是非常必要的一项工程。为了达到此研究目的,研究者选择小学阶段的一个年级的学习者,把他们分为传统教学组和基于数字化游戏的教学组进行了适用不同教学方式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标明,基于数字化游戏的英语教学对学生的学业成绩的提高和学习兴趣的提高造成了积极的、肯定的影响。即实验结果证明,游戏教学组学生的]学业成绩比传统教学学生的学业成绩更高。而且实验后,学习者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  相似文献   

18.
数字化游戏作用的重新审视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数字化游戏正融入人们的社会生活中,逐渐演变成为社会文化与人类生活的一部分。如今,人们不再单纯地把娱乐作为传播和运用数字化游戏的唯一目的。网络游戏“有助于社会学习”的理念正逐渐得到人们的认可。  相似文献   

19.
一、将数字化环境作为儿童活动的玩具、学具和教具来探索信息技术教育问题 利用数字化技术为幼儿创设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他们能够在多种多样的游戏和其它活动中,轻松愉快地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学到与他们年龄相符合的知识与技能,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道德品质,为今后的学习、成长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在数字化游戏中教师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是作为旁观者还是参与游戏其中,是此类游戏设计的一个难点。分析在数字化教育游戏中教师应该扮演的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