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曹利群 《新读写》2012,(7):42-43
《麦克白》是莎士比亚的名剧。上学的时候读过剧本,后来看过同名的歌剧,再后来又看了黑泽明根据莎剧原作改编的以日本历史为背景的电影。然而3种感受都有隔了一层的感觉。  相似文献   

2.
梁实秋莎剧翻译,忠实委婉地反映了原文面貌,充分贴近原文。梁实秋在莎剧翻译中采用文白相间、散韵相糅的手段充分再现莎剧原作,选择充分性翻译策略是学习西方戏剧的需要,与译者尊重异域文化的心理倾向也不无关系。译者翻译策略的背后往往蕴含着翻译家的思想根源。  相似文献   

3.
《让子弹飞》: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文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让子弹飞》的改编是消费文化语境下文学电影改编的典型案例,消费文化的各种要素深刻地影响了它的改编策略:充分发掘文学原著中故事元素,用电影的方式重写文学原著中的故事,保持流行艺术中"大团圆"的结构模式,对原著中的人物角色重新设置,突出丑角人物与理想人物,发挥电影的视觉文化功能,创制视觉奇观,变原著的评书体语言为戏谑化的对白。  相似文献   

4.
莎士比亚戏剧是推动影视发展的一种动力,其戏剧剧本为当代电影改编注入了新鲜血液.本文对莎剧改编的可行性及现状进行了相关探讨,并对列举的中西经典改编电影版本进行了详细分析.  相似文献   

5.
近些年,作为“世界梦幻工厂”的好莱坞又掀起一股巨资竞拍莎士比亚戏剧的热潮,好莱坞缘何对莎剧青睐有加?与戏剧舞台艺术相比,若原封不动地把莎剧搬上银幕,必会“台气”太重,有损于电影的艺术效果和观众的审美情趣。将其改编成影片时,应该怎样在基本保持原剧内容和风格的基础上,更全面、真实而又灵巧地再现莎剧艺术风貌?本文从莎剧的主题、情节、个性、台词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对莎剧向银幕转换出现的些许情况和认识做了总结、阐明。  相似文献   

6.
变异与融通:京剧与莎士比亚戏剧的互文与互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京剧改编莎士比亚戏剧在中国莎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能否以京剧来演绎莎剧一直存在着争论,但演出的实践证明,这种改编大部分是成功的,是中西方观众可以接受的。以歌舞演故事的京居4莎剧是在变异与融通之中达到了京居4与莎剧的互文性解读,同时中西文化也在这种交流中达到了互文化的和谐。京剧的艺术形式可以表现莎士比亚悲剧之中蕴涵的人文主义理想。  相似文献   

7.
小说《城南旧事》改编为电影《城南旧事》是成功的,这种成功来源于改编中的"同"与"异"。"同"在于:叙述视角相同、叙述结构相仿、抒情方式与叙述节奏相似;"异"在于:情节故事的删减与人物设置的变化、人物心理与性格描写上的差异。电影《城南旧事》的改编正是在尊重原作的前提下,按照电影的表现方式进行了新的再创作才取得了改编的成功。  相似文献   

8.
《驯悍记》自1913年以来就被我国戏曲改编,最近一次改编是2013年11月武汉汉剧院推出的同名汉剧。对比汉剧《驯悍记》与同名原著在人物行当设置、唱词与唱腔、文化植入等方面的异同,可以发现汉剧改编在保留原著"悍味"的同时,巧妙地追求与原著的美学对等。汉剧《驯悍记》改编的成功,说明只有在莎剧框架内彰显剧种风格,与原著各显特色,才能达到戏曲移植改编莎翁名著的目的,解决容量不对等的难题。  相似文献   

9.
电影《色·戒》的成功,与其同名改编的张爱玲原作,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从《色·戒》小说与电影改编的差异出发,重新审视《色·戒》文学与电影艺术性的差异,来探索文学艺术和电影艺术在当今文化时代的紧密结合。小说和电影这两种艺术形态的不同主要体现在文本叙事策略和意识形态上,此类现象在两类文体中很多例子与之相对应。本文主要从小说的文本解读和电影的叙事结构分析并介入《色·戒》的主题,摒弃了以作者经验、印象和感觉为依托的传统批评,主张精细化的科学主义的认识和见解。  相似文献   

10.
莎士比亚悲剧电影历经了从传统到后现代的改编路径。早期电影以再现人文精神为主要目的,属于传统改编模式。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莎氏悲剧电影改编蕴含了更多的现代、后现代意义。这些改编一方面迎合了市场,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另一方面,加深了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反思,反映了大众文化流变的趋势及文化理论的走向。改编也是一种创造,因此可以预见,今后的莎士比亚悲剧电影改编将更为多元。  相似文献   

11.
英国戏剧大师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推崇为西方戏剧艺术的瑰宝,是重要的世界化遗产。本概述了莎剧的世界性的地位与电影艺术的不解之缘,及莎翁电影在不同年代的发展变化,以及不同风格的导演是如何对莎剧主题进行诠释。  相似文献   

12.
21集电视连续剧《红色娘子军》是典型的"红色经典"改编剧,相对于改编前的原作(1961年电影《红色娘子军》谢晋导演),电视剧综合自身的艺术特性与观众的心理定势、期待视野等因素,在情节处理上,注重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增改,大量戏剧式情节串成一个故事链;在时空安排上,顺叙式开放型的叙事时空吸引观众;在节奏处理上,注重内外节奏的差异设计,协调统一。  相似文献   

13.
中国戏剧界利用莎剧故事改编成话剧和戏曲上演,为普及莎士比亚戏剧作出了贡献。在当今时代,从莎剧吸取题材改编成具有现代意识的各类文艺作品,已成为时代的潮流。中国戏剧界应继续利用这座取之不尽的艺术宝库,改编各类文艺作品,为建设精神文明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40年代李健吾先生根据莎士比亚的《麦克白》改编而成的《王德明》是当时戏剧界改编外国名剧的上乘之作。改编剧在保留原作人物基本性格和相互关系的基础上,将剧情的环境置于我国的五代十国时期,使得这部改编剧与中国观众的文化知识和审美心理有了某种程度的吻合。可以说,《王德明》这部悲剧是李健吾着意选择中国历史记载中类似人事作为移花接木的基础加以创造而铸就的民族化艺术品。  相似文献   

15.
戏剧在抗战宣传中起到过至关重要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众多的戏剧工作者纷纷以笔为枪,创作或改编出了大量鼓舞民族士气的戏剧作品。著名剧作家李健吾亦于此时适时地将英国的经典莎剧《麦克白》与《奥赛罗》改编为中国的抗战讽喻剧《王德明》和《阿史那》。李健吾在改编的时候虽承袭了原剧的大体脉络,却在时代背景、人物性格以及诸多细节方面做了深入的中国化改编,以使其更为符合抗战时期的文化语境,达到易于接受、动员抗战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米兰.昆德的小说《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开创了一种独特的"音乐结构",即对复调艺术及音乐节奏的运用。根据小说改编的同名电影,通过配乐与场面调度成功再现原作"音乐结构"中"轻"与"重"的回旋、"快"与"慢"的变奏。这不仅是对小说精神与小说形式相对忠实的视听解读,也是使电影改编获得成功的关键,更从另一个侧面印证了昆德拉对小说形式进行音乐化探索的意义。在影像时代,小说的形式将不断走向开放与多元。  相似文献   

17.
高玥 《宜宾学院学报》2014,14(8):98-102
电影与文学是两种表达与接受方式截然不同的艺术,却都通过叙事反映人类的思想和情感。两者独立发展,却又始终互动,电影改编文学的实践突出地体现着这一互动关系。《一九四二》的改编成功地实现了纪实散文向电影剧本的创造性转化,并对原作传递的精神保持了高度忠实。但文学改编电影不能仅仅止于对原作的影像化再现,改编创作的成功更需要在吸取、整合原作精华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影像叙事的独特优势,实现风格、内涵上的超越,自成一体。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小说与影视、作家与影视关系的密切程度发展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越来越多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小说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在当代文坛众多的作家中,池莉是特别值得关注的,她的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剧。但是,当我们将池莉小说相关影视剧同原作相比较时,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以池莉的小说《生活秀》及其同名影视剧为例,对比分析相同题材在不同的艺术形式中的视角转换。  相似文献   

19.
在这个视觉凸显的时代,电影对文学的改编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形成了世界性的时尚热潮。这是因为在这个比任何时候都注重品牌和知名度的消费时代,一部经典作品就是一个著名的文化品牌,就是一个烙在公众心里的文化符号记忆,能有效地诱发消费者进行消费的欲望。纵观最近的电影市场,根据文  相似文献   

20.
莎剧作为世界文学的瑰宝,其生命力的延续与翻译不无关系,而国内对莎剧翻译研究相对薄弱,对历史剧的翻译研究更为鲜有。本文以功能目的论为理论基础,通过梁实秋和方平的《亨利五世》译本的对比分析,阐明了不同的译文目的产生不同的译文效果,从而说明莎剧的生生不息与基于不同译文目的产生的不同译品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