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C80高强混凝土经受100~700℃高温作用后的氯离子渗透性进行试验研究。对比未掺加聚丙烯纤维的素混凝土,以分析掺加聚丙烯纤维是否对高强混凝土高温作用后氯离子的渗透性有所影响。并得出结论:作用温度在100~200℃时,掺入聚丙烯纤维会提高高强混凝土的氯离子渗透性,作用温度在300~400℃时反之,其余温度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2.
利用快冻法,通过对C30强度等级的混凝土进行冻融循环试验,研究并分析C30混凝土经受不同冻融循环次数后的性能变化,包括混凝土外观、抗压强度和质量损失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丰富和发展混凝土耐久性理论,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高温后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探讨了高强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拉强度和抗折强度在不同温度下的变化规律,分析了温度对高强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机理、爆裂现象、爆裂机理,最后,对进一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季节性环境温度变化对沥青混凝土材料性能有显著影响。研究高速铁路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结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实现温度场模拟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制冷/制热、智能电控以及温度传感器等设备,研制了一套模型试验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保温罩内环境温度由室温降至-3~0℃低温或升至60~64℃高温的目标温度控制,且试验过程中保温罩内温度保持稳定,确保了沥青混凝土结构层温度由表及里的改变,满足了试验对温度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5.
目的:高温干热养护工艺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力学强度及收缩性能有重要影响。本文针对不同的高温养护温度和时间分析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收缩和微观结构,探索高温干热养护环境提升活性粉末混凝土材料力学性能的机理,并讨论外部环境湿度对材料收缩变形的影响。创新点:1.通过调整不同养护工艺参数,大幅度提升活性粉末混凝土的早期强度;2.建立试验模型,成功模拟适应性冲压工艺过程。方法:1.通过实验分析,研究不同养护温度和养护时间对活性粉末混凝土力学强度的影响(表4);2.通过设计不同的养护湿度(50%和90%),构建后期养护环境与材料干燥收缩之间的关系,得到适应性的后期养护参数(表5);3.通过与已有研究的分析对比,提出适用于工程实际的高温干热养护工艺参数,并得出后期高湿度养护降低活性粉末混凝土收缩的微观机理(图7)。结论:1.通过调整高温养护的温度和养护时间可以对活性粉末混凝土的强度产生影响。2.试件在经历高温养护后再进行高湿度养护可以有效降低材料的后期干燥收缩。3.材料界面过渡区在高温养护条件下变得更加密实;在高温环境下生成托勃莫来石或硬硅钙石是材料获得较高强度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季节性环境温度变化对沥青混凝土材料性能有显著影响。研究高速铁路沥青混凝土强化基床表层结构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力学性能,实现温度场模拟是首要解决的关键问题。采用制冷/制热、智能电控以及温度传感器等设备,研制了一套模型试验温度控制系统,实现了保温罩内环境温度由室温降至-30℃低温或升至600℃低温或升至6064℃高温的目标温度控制,且试验过程中保温罩内温度保持稳定,确保了沥青混凝土结构层温度由表及里的改变,满足了试验对温度控制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研究目的:探讨不同温度和持续时间对织物增强混凝土(TRC)薄板裂缝行为和承载能力的影响。通过微观扫描电镜观测观测,分析纤维编织网与基体混凝土间的界面黏结破坏机理。创新要点:明确了高温后纤维编纵网与基体混凝土之间界向粘结破坏的主要原因。以温度和持时为基本参数,对TRC构件的耐高温性能进行正确评价。研究方法:通过三点弯曲试验(地图3),对高温后试什的力学件能(见图4、5)进行测试。通过微观扫揣电镜观测(见图8~10),了解高温下纤维编织网、坏氧树脂及基体混凝土的形态。重要结论:1.环氧树脂任200℃高温作用90min时劣化严重,造成纤维网与基体之间的界血黏结破坏,这是导致试件破坏的主要原因;2.在常温或120℃作用下,掺加聚丙烯(PP)纤维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TRC构件的乐载能力;但在200℃、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温作用下,PP纤维的掺入对试件的乐载力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8.
用动态热模拟试验技术,对经高效熔体综合处理的高成形性易拉罐用铝材进行高温等温压缩变形试验,并用OM、TEM观察分析了该材料在热变形过程中微观组织特征。结果表明,变形温度和应变速率对该铝材微观组织特征均有显著影响。变形温度低时,仅发生动态曰复,而当变形温度高于400℃时,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可获得等轴均匀的晶粒;在较低和高的应变速率条件下。均发生了完全动态再结晶,但这两种条件下存在不同的再结晶机理,而应变速率为1.0s^-1和5.0s^-1时,仅发生动态回复;变形量较小时,显微组织变化不明显,变形量增大后,发生完全动态再结晶,若继续增大变形量,则晶粒组织将被拉长。  相似文献   

9.
该文定义了一类新的图形--星勺图StnP1C4,并定义了图的次奇强协调性,同时给出了它的奇优美标号、k-优美标号及次奇强协调标号,从而证明了星勺图StnP1C4是奇优美图、k-优美图和次奇强协调图.  相似文献   

10.
C50混凝土广泛运用于桥梁的上部结构中,由于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不合理,往往引起混凝土强度不合格、收缩裂缝等问题发生.某立交桥连续梁所需C50混凝土要求非常高,根据大量的试验以及成功的生产经验,阐述了C50混凝土的原材料选择以及配合比设计.  相似文献   

11.
在配制低标号自密实混凝土时,往往掺加大量的粉煤灰.粉煤灰在低标号自密实混凝土中有:替代部分水泥、节省混凝土成本、降低混凝土水化热、体积变化小、增强混凝土抗裂等作用.微细颗粒的石灰石粉具有早期活性,可以作为辅助胶凝材料,部分或全部代替粉煤灰用于混凝土,不仅能够大幅降低混凝土成本,而且可以保证混凝土的其它性能.  相似文献   

12.
混凝土的裂缝问题是一个普遍存在而又难于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在工程中对混凝土温度应力变化引起的裂缝很容易被忽视。通过对混凝土工程中的温度裂缝问题进行探讨分析,提出了一些预防和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3.
考虑多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的耐久性能已经成为共识。该文通过对比分析3种间歇载荷模式和持续载荷模式分别对荷载与环境因素耦合作用下混凝土耐久性的影响,确定混凝土在多因素耦合作用下的实验室模拟方法。为此,试验研究中制作了3种不同强度等级(C30、C40和C50)混凝土并考虑了3种压力水平(20%、40%和60%),设计了仅受荷载、荷载与冻融循环耦合以及荷载与腐蚀耦合3种工作条件。结果表明:这3种工作条件下混凝土在间歇载荷模式时强度衰减规律与持续载荷时一致;使用间歇载荷来模拟混凝土在载荷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下的耐久性能可行,且P2方案(重复荷载交替2次)与持续载荷模式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4.
通过试验室试验和工业实验方法,对不同性能的润滑剂,在不同的运动形式及工况条件下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以寻求润滑摩擦的规律性,分析它的影响因素(如载荷、速度、运动形式、润滑剂性能以及温度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摩擦学特性及不同性能的润滑剂所应用的工况条件。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裂缝在建筑工程中是很普遍的现象,而由于混凝土内部温度的变化所产生的裂缝又是产生此现象的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温度,减少裂缝的产生.本文通过分析建筑施工温度与混凝土裂缝的基本特征,针对施工过程中由于混凝土温度变化产生裂缝的原因提出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6.
以光纤纤芯中热点本身所产生的黑体辐射现象为基础,探测来自高温不透明物体表面的热辐射。通过把光纤本身作为待测温度的黑体腔,在无需外加光源的情况下,提出了一种温度传感的方法,其显著特点在于适合高温、高压、高速运转及高腐蚀等恶劣环境下物体的温度测量。分析了如何通过对被测物体实际环境的充分考虑选出合适的多色波长,并通过优化处理,给出了不同波长下光谱辐射出射度之比与被测物体温度的关系式。最后,设计了多色光纤温度传感系统,其中主要是利用光纤传输和光电转换得到输出信号的比值,从而测量到被测物体的温度。  相似文献   

17.
在分析传统混凝土两相复合材料弹性模量计算模型的基础上,考虑再生骨料中老旧砂浆含量的影响,分析水泥砂浆的体积与新天然骨料体积分数、再生骨料体积分数和再生骨料替代率之间的关系,建立预测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的三相复合材料模型。开展了不同龄期下不同骨料替代率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测试的试验研究,并采用所建立的各个复合材料模型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建议了最适合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计算的复合材料模型,给出了随龄期变化时再生混凝土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8.
通过试验室试验和工业实验方法,对不同性能的润滑剂,在不同的运动形式及工况条件下所获得的试验数据和结果进行了分析,以寻求润滑摩擦的规律性,分析它的影响因素(如载荷、速度、运动形式、润滑剂性能以及温度等),从而进一步了解和掌握摩擦学特性及不同性能的润滑剂所应用的工况条件。  相似文献   

19.
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C语言教材中运算符非常丰富,从而使C语言比其他高级语言的功能更加丰富、更加灵活。同时,一些运算符的法则和优先级犹如变色龙一样,因运算环境的不同而变化。结合C语言教学实践,对运算符中的这些"变色龙"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随着计算机网路技术的不断更新与可视化编程、浏览器下的交互式编程的广泛应用,C语言在编程工具中以不再流行,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动摇,其作用已引起人们的许多质疑。本文通过对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地位变化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而阐述了C语言在当今程序设计教学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