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3 毫秒
1.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西方国家不断加快对中国的话语渗透,话语安全成为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作为青年学生最为集中的地方,一直是西方国家进行话语渗透的重要领域。从目前来看,西方话语传播的逻辑在于利用中国社会中的矛盾、热点,以隐蔽的方式否定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念。因此,只有剖析西方话语在高校传播的表现形态和特征,才能有效探寻高校话语建设的路径,破解话语困局。  相似文献   

2.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认同,关系着国家的社会稳定和政治安全。然而在当前,大学生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存在着认同感不强、部分同学主流意识形态淡化、政治素养低、对我国的政治制度产生怀疑等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受到经济全球化下西方意识形态的渗透、社会转型期文化多元化和网络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当前,西方各种社会思潮通过不同途径不断地侵蚀着我国意识形态安全。良莠不齐的西方社会思潮以及国内形成的本土社会思潮并存,给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造成了强大冲击。从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全球化背景下的意识形态陷阱、西方价值观的渗透、苏东剧变和“颜色革命”等几方面对影响当代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可以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4.
张威 《文教资料》2006,(26):70-71
当前的全球化是资本主义主导下的全球化,具有不可否认的意识形态性,并深刻地表现为“客观的全球化进程”与“西方主观的全球化战略”的对立统一。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敌对势力开始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和平演变”攻势。为此,我们一方面要清醒认识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构成的挑战;另一方面,我国要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科学化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战略,坚决抵御和有利回击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确保我国政治制度安全。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与国家利益紧密相关,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播学的视城,透视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面临西方主流意识形态的挤压与渗透、"无把关人"网络舆论的冲击、大众文化对主流价值观的消极影响等问题,改进国家意识形态话语传播体系,塑造国家形象以提升国际影响力,推进国家意识形态融入日常生活,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有效举措。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是价值激荡的主要场域。西方通过网络文化浸染、网络舆论抹黑、网络社交渗透、网络利益输送和网络勾连策动等手法在我国网络空间进行价值渗透,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因此,要深入分析网络空间西方价值渗透的手法及其危害,有的放矢地做好应对工作,更好地防范化解网络意识形态安全风险,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和国家安全。  相似文献   

7.
在全球化浪潮的推动下,西方敌对势力开始针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和平演变”攻势。为此,我们要清醒认识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构成的挑战;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构建科学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安全战略,坚决抵御和有力回击西方敌对势力“和平演变”图谋,确保我国政治制度安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普世价值"是西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反映,二者存在本质区别。"普世价值"问题并不是一个纯学术问题,它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用来渗透、演变、颠覆我国的具有迷惑性的思想武器,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思想交锋,实质上是一场渗透与反渗透、演变与反演变、颠覆与反颠覆的斗争。认清这个实质很重要,这有益于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彻底拆穿"普世价值"的谎言,使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免受错误思潮的误导和破坏。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受到多元文化价值冲击和西方文化霸权主义威胁。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对于维护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地位,抵御西方国家的"和平演变"战略,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我们要对邓小平意识形态安全思想进行梳理,从中探寻当下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思考路径与实践策略。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化过程中,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面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挑战。要有效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必须处理好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一元化与社会文化思想多样化的关系;大力发展经济,夯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物质基础;强化阵地意识,加强互联网上马克思主义阵地建设;积极参与文化全球化进程,扩大我国文化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1.
国际形象对外交政策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构建国家形象是一国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各国政府对各自的国际形象表现出了更加热切的关注,努力推销自己的“美好形象”,消除“带有误点的形象”。基于此,文章主要探讨了美国的国际形象与其外交政策的相互关系,以期为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的构建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2.
21世纪,经济全球化时代悄然来临,经济舞台越来越宽广。资本的积聚形成规模日益庞大的跨国巨头,而具有资金和技术密集特点的我国跨国企业集团在面临挑战的同时也有很多机遇。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要力争采取综合模式,有效利用各类基本方式的优点,避免各自的不足。中国跨国企业集团在发达国家投资宜采取购并方式,在发展中国家采取新建方式,调整投资、多渠道融资、高度重视现金流管理、严格成本费用控制和建立财务预警机制,必须正确认识合资方式的利弊和东道国的规定,实现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全球化是当今时代最主要的特征之一,“全球化”也成为今天使用频率最多的一个词汇。从某种意义上讲,对全球化的讨论是对20世纪资本主义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总结。现今,全球化已经把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扩展至Ij全球范围,形成了一个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这种现实为社会主义国家既提供了发展经济的便利,又设置了认识国情的障碍,如何趋利避害成为我们必须解决的问题。考察20世纪初列宁对此问题的思考对我们今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仍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正式入世意味着中国企业的全球化经营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但是随着对外贸易市场的不断拓展,中国对外贸易额的迅速增长以及众多企业对反倾销诉讼应诉不力,加之国际上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待遇,使中国成为反倾销的最大受害国。针对反倾销的现状,中国企业应提高产品质量,增强行业竞争力,对反倾销诉讼积极应诉、及时抗辩。政府应对被提起反倾销诉讼的行业、企业提供帮助,并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  相似文献   

15.
美国的对华战略服从于其全球战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快速增长,美国战略专家认为,在全球化战略机遇下,中国如果实现了真正的崛起,就有可能对美国的战略利益甚至安全构成现实的威胁。为此美国一方面加强对中国的遏制成分,另一方面又加强对中国的交往、接触与合作。台湾问题一直是中美关系的焦点问题。中国崛起的不确定性和中国同周边国家关系的复杂性,都会影响到美国对华战略政策的调整。在当今时代,各国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共同利益增多,未来中美关系的发展取决于各方面因素的消长情况。  相似文献   

16.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法发展产生了一系列的影响。用新的国际经济秩序取代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围家间旧的经济秩序的斗争依然是21世纪国际经济法发展的主要矛盾.但是,在经济正在全球化的时代,这种矛盾和斗争的内容及形式都更新了。中国的国际经济法研究应该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围绕经济发展的方向和国际经济法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把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主权原则的关系等重大问题作为研究任务,同时还应重视使用正确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7.
李月 《襄樊学院学报》2010,31(10):85-88
中西方女权运动的发展历史告诉我们,并非西方的女权运动启蒙了中国的女权主义。女权运动从启蒙到兴起的最初阶段,中西方女权运动有如井水跟河水,各自为阵,各自发展,并各有收获。随着留洋学子对西方文明的了解和推介,到了19世纪中叶以后,尤其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来,西方的女权运动才开始影响中国。西方女权运动历时比中国长,其理论研究和理论指导也明显多于我国。但由于不同的历史和社会现实,中西方的女权运动又各有特色、各有千秋。  相似文献   

18.
以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主权观念的影响为视角,重点阐述了经济发达程度与国家主权观念形成的联系,分析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国家主权观念上的特点.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特点是没有形成系统的国家主权理论,正在不断丰富主权理论的内涵,主权表现出敏感性和脆弱性,遭受主权侵害的现象时有发生。发达国家的特点是主张弱化国家主权观念,致力于扩展外延,在主权的对外实践中常表现出霸权主义倾向.并执行双重标准。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应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主权,增进国家利益。在国际事物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文化建设在当今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尤其是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文化已成为同经济、政治、军事等相并列的因素,在国家的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一席。我们党历来重视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并把马克思主义的文艺原则与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提出了文化建设的方针。我们应该根据中国的现实状况,对文化的古今中西关系进行深入地思考,在此基础上,我们应该坚定不移地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相似文献   

20.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战略的形成,是我们党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条件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是全球化背景下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的必然要求,是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多元文化相互并存、相互冲突条件下的必然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