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张燕 《天中学刊》2013,28(5):10-12
教育法律信仰是我国实现依法治教的精神支持和动力源泉,然而目前我国社会教育法律信仰危机的存在和蔓延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传统文化思想障碍,教育法律运行机制失调,公众教育法律知识缺乏,教育法律宣传工作不力,学校、教师权威绝对化等因素是造成我国公民教育法律信仰危机的根源。公民教育法律信仰形成的途径包括:保证教育法律的有效运行,加强教育法律知识的宣传,提高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强化教育工作者的示范作用等。  相似文献   

2.
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现状简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法律制度建设有了长足发展,据统计,从1989年新中国第一部教育法律《义务教育法》颁布至今,由全国人大及国务院颁布实施的教育法律、法规就有近40部。我国已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依据,以《教育法》为根本大法,以《教师法》、《义务教育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等相配套的教育法律体系,走上了依法治教的轨道。但是我国公民的教育法律意识还比较淡薄,缺乏与现行教育法律制度相匹配的教育法律意识。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正逐步形成.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然而,传统法律观念和司法执法不公,正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4.
"依法治国"与全民法律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法治国”内在要求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目前,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普遍不高。造成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在于全民法律教育的滞后。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必须大力加强全民法律教育。  相似文献   

5.
法律文化是一个国家、民族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识和法律观念的历史积淀,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国家的法制建设进程.教育法律文化是教育法制扎根的土壤,也是一切教育法律制度和思想不断创新的源泉.在当前的教育法律文化建设中,在不断完善以教育法律制度为核心的制度性法律文化的同时,应高度重视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心理的培育,从而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相似文献   

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的宣传教育,加强公民普法教育,培养法律意识.当前大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不强,各地频繁报道了侵犯大学生人身权益与财产权益的案例.因此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文章阐述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必要性,分析了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法律教育因素,提出了提高法律教学的实效性对策,以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与法律素养.  相似文献   

7.
我国是一个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我国的治国方略,其关键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懂得使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己的权益,构建和谐社会。我国公民只有具备了良好的法律意识,才能自觉地运用、维护法律,实现科学立法和自觉守法。但我国自古以来传统观念比较封建,因此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律意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本文结合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现状,探讨我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培养的途径和对策,以求寻找一条更适合我国法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8.
法治是民主的伴生物,法治的实现不仅要有完善的法律规范体系,而且要有普遍的法治观念,其中公民法律意识为法治秩序提供着内在的驱动力和必要的精神支撑,公民法律意识的树立是法治的关键要素之一.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处于较低的状态,努力塑造公民的理性法律意识,是我国当前政治进程中迫切需要加以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公民意识教育与"基础"课中"法律基础"部分的教学目标是完全契合的.通过"基础"课对学生进行公民意识教育,是目前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形成对法律的信仰,成为一名合格公民的主要途径.以公民意识为主线,将教学内容整合为不同专题;以公民教育为核心,采用并改进不同的教学方法,最终帮助学生建立主体意识、权利意识、义务责任意识及程序意识.  相似文献   

10.
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对法的现象的主观把握,是人们对法的情感、意志和信念等各种心里要素的有机综合体,因此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就是指我国公民对法律的认知程度,也是我国公民的一个法治观念问题。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随着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随着普法工作的全面开展和深入进行,随着法制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从我国公民法律意识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相比较中看,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而且提高我国公民的法律意识对推进依法行政,进行法治、德治建设,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强大国家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法律意识的培养问题,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法律教育、预防当代大学生违法犯罪提供一定的参考意义,还可以对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缺失的主要表现并就如何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作了具体的探讨.  相似文献   

12.
张晶 《华章》2012,(25)
当代大学生是我国社会现代化建设的栋梁之才,对于我国法治化社会建设的进程起着较大的助推作用,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教育是高校教育组织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社会经济和教育体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依然存在法律意识淡薄、法律观念缺乏等基本问题.本文主要阐述了当代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基本现状,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法制观念的具体教育措施.  相似文献   

13.
学法、知法、懂法、守法是现代社会对每个公民的要求,高校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更是需要重点关注。另外,我国的教育环境存在一系列问题。这就要求在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同时,注重对法律教育的改革,优化我国法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法律意识逐步由传统型向现代型演变,公民现代法律意识正逐步形成。我国经济、政治、社会、法制和文化等方面的转变,促进了我国公民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然而,传统法律观念和司法执法不公,正阻碍着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转变。  相似文献   

15.
王延明 《文教资料》2020,(6):207-209
法治社会需要每个公民遵守法律、熟悉法律,坚决与各种违法行为作斗争.因此,应当高度重视对公民的法治教育,尤其要加强对中小学生的法治教育,坚持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引导和帮助他们树立法治观念,增加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互联网+"时代,为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提供了良好机遇.基于此,本文从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必要性入手,在分析新时代法治教育要衔接"互联网+"的基础上,提出了几条"互联网+"环境中实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的有效路径,为促进我国中小学生法治教育水平提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从法律文化的二元结构入手,分析了制度性法律文化和观念性法律文化在我国学校教育中的现实表现.明确指出有关学校教育的法律制度是先进的、现代化的,符合我国学校教育的发展要求;但人们的法律意识和行为方式还跟不上法律制度的发展,缺乏与之相匹配的观念性法律文化的支撑,学校教育保障乏力.同时提出了要实现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使学校教育健康发展,必须从制度出发,配置和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高度重视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尤其是对人的法律文化心理和法律价值观的教育和培养,促其由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使观念性法律文化与制度性法律文化相协调,实现文化整合,才是我国学校教育现代化之急需.  相似文献   

17.
浙江省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政治>教材,初一主要是进行道德教育,讲道德规范,培养与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和道德素质;初二主要是进行法律教育,讲法律规范,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都从属于公民素质中的思想道德素质,所以,法律教育与道德教育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  相似文献   

18.
论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大学生创业法律教育必要而迫切,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是大学生必备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素养,法律知识与能力是大学生创业必备的知识与能力.目前,高校大学生创业教育及其课程体系构建滞后,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设置缺乏.必须充分了解创业法律教育及课程体系设置的特点,确立正确的指导思想,在此基础上构建科学、系统、合理的课程体系.创业法律教育的课程体系包括以下三个部分:增强创业法律意识类课程、了解创业法律知识类课程、培养创业法律能力类课程.  相似文献   

19.
我国已经如期完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立法目标,但是我国公民理性法律意识依然薄弱,并严重影响着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因此,培养和提升我国公民理性法律意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紧迫任务。必须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坚持法律至上的原则,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入推进普法教育,营造一个公正司法的良好环境,不断增强我国公民的理性法律意识,从而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中国公民法律意识发展的历史分析,认为只有在现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法律意识。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当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公民法律意识的内涵,现状以及不足,并提出了要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就要加强邓小平民主法律思想教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