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罗、李、朱古称延平“四贤”。一九八○年南平市文化馆征集到两幅清康熙皇帝手迹,是延平“四贤”文物之一,这是南平地方史的重要实物资料。这两幅康熙手迹是清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七○七年)康熙皇帝颁赐给宋代学者杨时和李侗的祠堂的御笔匾额。它用碎金纹饰的宣纸,分别楷书四个大字:“程氏正宗”(赐给杨时)、“静中气象”(赐给李侗)。正上方盖有篆体“康熙御笔之宝”字样的印章,纸宽七十六厘米,长一百九十八厘米。据《南平县志》记载:康熙皇帝还赐给罗从彦祠额“奥学清节”。据调查“奥学清节”祠额在夏道公社黄路大队,于“文革”期间毁。民间还传说康熙皇帝曾赐给朱熹祠额“孔孟正宗”,但未见于志书记载。  相似文献   

2.
朱熹一生所拜求过的老师很多,其中从学于李侗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李侗将朱熹引领到“道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为他以后创立庞大的以“理”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朱熹师事李侗也具有学术思想史、哲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朱熹一生所拜求过的老师很多,其中从学于李侗是他一生的转折点,李侗将朱熹引领到“道学”的正确轨道上来,改变了他的学术方向,为他以后创立庞大的以“理”为中心的理学思想体系奠定了思想基础;另一方面,朱熹师事李侗也具有学术思想史、哲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李侗作为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思想体系蕴含丰富的教育内容。然而李侗生前隐居山野,并无著书立说,其学生朱熹编撰的《李延平集》以及后人编撰的其他书目收入了他的传记、书信、答问及诗歌等,成为今日探讨李侗教育思想的原始素材。李侗的教育思想可归纳为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教育方法、道德修养方法等五个方面,其对名利的淡泊,学术态度的严谨,学习方法的朴实与科学,道德修养的内省,融洽的师生关系及高风亮节的师德风范至今仍具有一定的时代意义,值得今人领悟、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5.
李冲(公元450年——公元498年),字思顺,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西凉李暠之曾孙,是北魏中期协助孝文帝改革的著名人物,史书称其“协契圣主,佐命太和,位当端揆,身任梁栋,德洽家门,功著王室。”誉之为“一时之秀”。他从小诵习儒家经典,加之他出身于帝王世家,耳濡目染,对传统的封建典章制度十分熟悉。入魏后,他受到冯太后和孝文帝  相似文献   

6.
李侗著作的版本,大致可分为《延平答问》版本、《李延平先生文集》版本和拾遗三个系统。基于《延平答问》的宋刻本、明刻本、清刻本和朝鲜、日本刻本,以及《延平文集》的版本,以及后人所编拾遗部分,通过前人的著录、史志以及罕见的李氏家谱的珍贵史料,进行了详尽的考证。  相似文献   

7.
俞大猷(公元1503——1580年),字志辅,号虚江,福建泉州人。武举出身,历任千户、参将、总兵、都督。卒谥武襄。他“文能附众,武能威敌”,文武双全。其主要著作有《正气堂集》,《洗海近事》和《剑书》等。明代嘉靖年间,当倭寇侵扰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时,爱国名将俞大猷满腔热情地参加抗倭斗争,转战江苏、浙江、福建和广东等  相似文献   

8.
汉书     
作者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省咸阳县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建武八年(公元三十二年),卒于和帝永元四年(公元九十二年)享年六十一岁。出身于世代显贵的家庭,且有家学渊源。他的仲祖班(方人子)、博学有俊才,与刘向校秘书,汉成帝曾把秘书副本赏赐给他,伯父班嗣,  相似文献   

9.
康太乙,名乃心,字孟谋,陕西合阳县人。明崇祯十六年(公元一六四三年)生,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七年)卒,终年六十五岁。他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既是诗人,又是理学家,又是方志牒谱学家。但他当时在关中地区的名头较小,比不上同时的理学家或经学家“关中三李”,即李顒(二曲)、李柏(雪木)、李因笃(天生),所以《四库全书》未曾收入他的著作。然而,康太乙却为外界所知,特别是在  相似文献   

10.
《游褒禅山记》是北宋王安石写的一篇游记。王安石生于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一○二一年),卒于宋哲宗元佑元年(公元一○八六年)。字介甫,号半山。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出身中下层官僚地主家庭,少年随父宦游,立志报国,自比夏禹的大臣稷和契(“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宋仁宗庆历二年(公元一○四二年),考中进士,出任地方官达十七年之久。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北宋王朝的弊病。嘉佑三年(公元一○五八年),他写了《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提出改革朝政的措施。虽未引起重视,但是,他却利用自己的权限,在局部地区施行过一些政治改革。  相似文献   

11.
王审知(公元862—925年),字信通,又字详卿,光州固始(今河南潢川以南)人。生于唐咸通三年(公元862年)。他出身于农民家庭。曾祖、祖父、父亲三代,皆以家农为业。他兄弟三人,长兄王潮,次兄审(圭阝)和他自己。审知少年喜爱读书,“周礼之书无不皆览,韬钤之术尤所精致。与昆仲游,未尝不以文武之道诚勖焉”(1),他是一个很有抱负的人,因而,少年就名闻乡里,人称他们三人为“三龙”。  相似文献   

12.
诗人李白一生浪迹江湖,饱览名山大川,足迹遍及全国。浔阳(包括庐山)也是他多次驻足之地,从唐玄宗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到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先后五次来到浔阳,留下了几十篇诗文。它为九江的灵山秀水增添了光彩,也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一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李白二十五岁,他“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上安州裴长史书》)离开家乡四川,开始了漫游生活。第二年(开元十四年)他经洞庭,第一次来到浔阳。此次来浔阳居住的时间不长,以庐山风景为题,他写了四首诗,即《望庐山瀑布二  相似文献   

13.
叶适(公元1150年~1223年),字正则,温州永嘉人。因晚年居住、讲学在永嘉城外的水心村,人称水心先生。他出身于贫民家庭。二十八岁中进士,曾任平江节度推官、武昌军节判官等职。在仕途上,不算煊赫。于开禧三年(公元1207年)归故里温州,从此退出南宋的政治舞台,著述至终。著作今编为《叶适集》(包括《水心文集》、《水心别集》),另外有《习学记言序目》。  相似文献   

14.
薛居正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史学家,在二十四史所有的主编人员中,只有他和范晔、李延寿、宋祁四人是属于河南籍的。在薛居正主持下编写的《旧五代史》,是我国史学宝库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它为我们研究五代时期的历史,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文献资料。薛居正,字子平,宋代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市)人。他生于五代后梁乾化二年(公元912年),卒于北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终年七十岁。他的主要活动时间是在五代后期和北宋初期,一生经历了六个朝代。  相似文献   

15.
宇文恺(公元555年-公元612年),字安乐,为汉化程度颇深的鲜卑贵族.其父宇文贵,为西魏十二大将军之一,后来官至北周的大司徒,是北周皇族.因为出身武将世家,他的兄弟们整天舞枪弄棒,而宇文恺则"博览书记,解属文,多伎艺"[1],从小就喜欢摆弄工艺器械,精研建筑营造学理论.  相似文献   

16.
《涧泉日记》是一部记录宋代史实、品评人物和考证经史的学术性笔记,它对研究宋代历史和文学,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作者韩淲,字仲止,号涧泉。南宋人,生于绍兴二十九年(公元1159年),卒于嘉定十七年(公元1224年)。韩淲出身于一个“文献、政事、文学为一代冠冕”的世家,但“遭逢乱世,坎坷退居,”所以他一生没有作什么大官,只是因为他父亲吏部尚书韩元吉的原因,荫补为京官。当时正  相似文献   

17.
【写作导引】火箭是谁发明的?中国人。公元1000年(宋真宗咸平三年),士兵出身的谋士唐福,制造了世界上第一枚火药火箭:在竹  相似文献   

18.
一范仲淹(公元989——1052年),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人。他出身寒微,自幼勤奋求学,昼夜不息。冬夜疲惫时,就以冷水沃面;饭食不给,常以糜粥糊口。他苦学数年,终于通晓“六经”。宋真宗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考中进士,为广德军司理参军,迁升为大理寺丞(掌刑狱的官名)。他从政后,关心国事,以天下为已任。在朝廷上,敢于直谏,评论是非,一往直前,不避权贵,并能砥砺操行,讲求气节。仁宗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西夏进犯延州(今陕西省延安县),仲淹被派为陕西经略安抚付使(边防军事付长官)抵抗西夏.范仲淹为将守边数年,号令严明,爱抚士  相似文献   

19.
晚唐诗人中写有两首七绝《赤壁》诗。一为杜牧(803—853)写,一为胡曾(839—约880前后)写。杜牧,京兆(西安)人,出身名门,公元828年(大和二年)举进士,晚年官至考功郎中;胡曾,邵阳人,公元871年(威通十二年),任过剑南西川节度使路岩的掌书记,继后又任镇蜀高骈的幕府。出身及官职不显。  相似文献   

20.
唐太宗李世民(公元599~649年),出身于陇西贵族,唐高祖李渊次子。他文韬武略,为建立唐王朝立下过赫赫战功。玄武门发动政变,迫使李渊交权,即皇帝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他在位期间励精图治,政治清明,百姓富足,国家强盛,被称为“贞观之治”。这都与唐太宗丰富的治国思想有着密切关系。唐太宗的治国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