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在20世纪20—30年代的中国文学史上,涉及到“典妻”题材并且影响较大的小说有3篇。因为它们同处于百年中国文学的大背景下,其主题就具有一种延承性和共同色调;又因为它们创作于不同时期,其主题就受到时代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产生一些有别于他时代的额特质。  相似文献   

2.
李懿 《林区教学》2014,(8):42-43
五四运动以后出现的中国新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标志着一个非常重要的新时期。从形式到内容,从广度到深度,都超过了过去任何时代的文学变革,其产生的社会影响更是任何其他时代的文学无法与之比拟的。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的蓬勃发展,我国文学翻译事业也进入了翻译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相似文献   

3.
20年来中国文学思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最近20年来的中国文字思潮既是社会生活的历史见证,同时又以文学的方式呈现出作家对生活的想象和感受。20年来的文学是一个不断演进的过程,同时因社会形态和文学形态的变化关系,而形成了“新时期”文学与如年代文学两个呈现出对照的发展时期。前一个阶段,人道主义文学或人的文学构成了主潮,后一个时期在商品经济影响下世俗化倾向成为文学的潮流。  相似文献   

4.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巨大,它深深地渗透于中国文人的血液中,以致无论现代作家的创作主题和心理怎样变化,其作品都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分析文学与政治、文学与人格的关系,以及史传传统等方面探讨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颓废-唯美主义”是两方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艺术特质,当它借助“世纪末思潮”东渐并被本土化后便表现为一种贯穿整个20世纪中国的文学现象。艺术上的唯美主义,情感上的悲观主义,精神上的虚无主义,是20世纪中国颓废-唯美类文学的基本创作表征;就其本质而言,其创作只求超越但并不追求升华:用非升华的方式来解除源于社会的压抑,用艺术化的创造方式来实现人生之醉。由于它彰显出一种“美的偏至”的价值维度,所以只能脱逸出20世纪中国主流文学的轨道成为一种特异的现象性存在。  相似文献   

6.
"20世纪中国文学"是改变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编写的著史理念,其以整体性的视角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改变了以往研究视野狭隘的局限,可以更合理地认知各文学形态。孔范今主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是国内较早以"20世纪"命名的文学史著作,与黄修己、唐金海、雷达、赵学勇、朱栋霖、丁帆以及台湾的皮述民、邱燮友、马森等人的编写共同繁荣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园地。  相似文献   

7.
城市文学笔谈——20世纪中国城市文学的风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版图中,城市文学是格外引人注目的风景。尽管总的看来,乡土文学无疑是这块版图中最大部分也是最醒目的风景,城市文学的逐渐发展、繁荣仍然向我们昭示了中国巨变、中国文学巨变的某些重要的玄机。  相似文献   

8.
无论是文学理论的倡导还是在文学创作实践,20世纪的中国文学都仅仅只具有西方近代文学的特征,而并未营造出真正成熟的现代文学形态,也缺乏现代文学生长发育的文化环境与现实土壤。目前,我们正处于一个文化转型的变革时代,需要有强劲的人文精神做坚实的基础,与其急切的将2泄纪中国文学与西方现代文学甚至后现代文学对接。不如打稳人文主义启蒙文学的基础。唯此,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文学。才能产生在21世纪。  相似文献   

9.
20世纪特殊的时代情势迫使中国文学介入政治场域。文学的政治运作与政治的文学实践使该时段的中国文学承受了过多的非文学使命。新时期文学"去政治化"的文学想象是对过去文学"政治化"的一种反叛。然而,二十余年来的试图使文学在远离或逃避政治这一带有强大社会能量的话语、制度、作用力的文学努力,同样是使文学步入歧途和困境。新世纪的文学面临着一个"再政治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宜宾学院学报》2015,(9):107-113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研究与写作包含若干重要概念。"文学"与"文学史"是两个最基本的概念,厘清它们的内涵是文学史研究的前提。"历史观"与"文学史观"是文学史研究者所秉持的立场,对历史哲学中主客体关系的看法是历史观中带有本质重要性的一个方面。"现代性"与"入史标准"主要牵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性质问题,其中现代性作为一个思想史范畴的概念,当它被视为文学作品进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标准时,就呈现出与百年中国文学难以兼容的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1.
俄罗斯社会转型已进入第20个年头,期间的教育改革一直持续。本文将这20年分成叶利钦时代、普京时代和梅普组合时代三个阶段,分别考察各个阶段中俄罗斯教育改革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试图在俄罗斯社会政治、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分析其教育改革20年的得与失。  相似文献   

12.
王朔笔下的"顽主"形象有着"五四"时期以来以郁达夫为代表所塑造的"零余者"形象的影子,以王朔《顽主》中的"顽主"形象为起点,通过对我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的梳理,分析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零余者"形象,旨在挖掘"零余者"在时代洪流中的深刻内涵,以期丰富和发展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边缘人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3.
刘娣 《海外英语》2012,(8):145-146
20世纪下半叶出现了中国翻译史上的翻译高潮,该文试图在一种语用学理论——顺应论框架下解读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中国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并着重从宏观的角度对中国西方文学主题翻译过程中的语境关系顺应、顺应的动态性和顺应过程中意识凸显程度进行全面分析,以期揭示出西方文学翻译的主题变迁的发展规律。从顺应论这一新视角来剖析中国翻译史中的主题变迁,其对翻译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也对翻译实践有着潜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上世纪90年代,关于“20世纪中国文学”曾经是一个文学研究界热议的话题,引起过不少议论,随之,冠以“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也陆续出现,可惜都没有引起较大反响,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一是准备不足,尤其在文学史观念上的讨论并不充分,尚缺乏对于20世纪中国文学的整体性认识和把握;二是资料还有待于挖掘和整理,如果仅仅依靠过去用既定观念标准选择和积累起来的文学史资料,显然不足以完成一部好的文学史,等等。不过,我在这里所说的另一个原因(也许是一个并不重要的原因),则是中外文学的对话和沟通并不充分,尚没有创造一种更为开阔的思维空间和语境,能够使我们更为清晰、也更为宏观地了解、梳理和描述中国20世纪文学,用一种更博大的胸怀、更广阔的视野去拥抱文学,因为20世纪中国文学的发生及其变迁过程本身就是在世界文学怀抱中进行的,其不仅是一个地域文学的例证,而且是一种独特的世界文学现象,我相信其展现的特点和魅力将会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  相似文献   

15.
文学主体性是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20世纪中国文论发展的转折点与里程碑。七八十年代的文学主体性理论对文学创作影响很大,但学者们更多的是对文学主体性在中国的论争及建构的阐释,而常常忽视对文学主体性思潮发展历程的梳理。因此本文从史实出发论述七八十年代文学主体性思潮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16.
魏晋诗坛上曾出现了大量直接以“死亡”为主题的挽歌诗。魏晋文人们所以能突破传统挽歌的表达方式而使挽歌成为个体抒情的特定文学样式,有时代思潮影响和文学观念发展的双重缘由。而且,“死亡”主题在魏晋具体各个时期文人挽歌诗中又有着各自不同的表现,它展示着不同时代文人不同的生命观和诗歌的精神实质  相似文献   

17.
杨曦 《怀化学院学报》2006,25(3):98-102
纵观整个20世纪的中国文学,自鲁迅以来,一直到世纪末的新写实主义作家,在其浩浩荡荡的作家队伍中,有相当多的作家都在自己的作品中描写农村生活,反映农民的生活,他们的创作活动大多与农村生活息息相关,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说,20世纪中国文坛半数以上的作家都可以归入“乡土文学”作家的行列,而他们的作品又构成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主流,因此“乡土文学”可说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条主干。从“五.四”时期的为人生和反帝反封建到八、九十年代的回到生存本身,20世纪中国“乡土文学”的主题发生了多重变迁,对整个20世纪中国“乡土小说”的主题变迁作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8.
俄苏“红色经典”是俄罗斯苏联文学史上一批在特定时代出现的,具有革命色彩的俄苏文学名著。这些作品从20世纪20年代末起被译介到中国,对左翼文化和文学运动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并在50、60年代“文学为政治服务”的意识形态背景中被经典化。在这个过程中,非文学的人为因素占据主导作用。本文旨在探究俄苏“红色经典”是如何在中国这个接受视域中成为经典的。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伤痕美术”与“伤痕文学”的对照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时期以"伤痕文学"打开了思想与文化变革新通道,但美术形式的革新早在伤痕文学之前就已经开始。美术与文学在时代驱动下形成了共同的伤痕记忆,主题内容、创作动机等方面均有较多的一致性。但伤痕美术作品在艺术形式的探索与创新上,要领先于文学,显示出架上绘画的美术社会功能大于文学,其艺术性形成的历史影响也高于文学。  相似文献   

20.
20世纪20、30年代日本唯美主义文学在中国曾有过明显的译介,并在中国现代文坛掀起了一股模仿日本唯美主义文学的浪潮。形成的原因有三:文化环境的影响,时代环境的影响,中国古典文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