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作”字读ZUOE时与“做”字同音,是两个很容易混淆的字。使用时可依据以下几条:  相似文献   

2.
读报纸、看杂志、上网浏览,常常碰到一些同音异义字。例如:“不负众望”表示成“不孚众望…‘孚”是“负”的同音异义字;“取得更大的胜利”表示成“取得更大地胜利”,“地”是“的”的同音异义字;“花开得很红”表示成“花开的很红”,“的”是“得”的同音异义字等。媒体出现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大多是稿件录入人员运用拼音输入法改录稿件时,  相似文献   

3.
沣与澧     
与在古文中多数学者考证为一字,但也有力辨其非者,如林法《辨》,(见《古文字研究》第十二辑)即是。在古文字中暂且不管,但在今天之简化字中“普”与“凶(丰)”确实是两字,形者义大不相同,但往往有认作一字者,且举两例:清朝末年有名陈法者,是个音韵学家,很有名气,其所写书当然很可以利用,但有人将“陈遇”简作“陈泽”。如:有书名优语直解》(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来可扬著),其所引用参考书目有:(清)陈洋《东塾读书记》P569很明显,此“陈洋”为“陈遇”之误,同是来先生在其著作《大学直解、中庸直解》(出版…  相似文献   

4.
名、字、号     
《出版参考》2005,(12):31-31
古代人的名字和现代有很大的差别。名,一般指人的姓名或单指名。幼年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女子15岁许嫁举行笄(jI)礼时取字,以表示对本人尊重或供朋友称呼。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都存在一定的联系。有两种情况:①“名”和“字”词义相近或“字”是对“名”的进一步阐述,例如:屈原名平,字原,  相似文献   

5.
梵呗三释     
释“契”自《出三藏记集》卷十三记支谦“制《赞菩萨连句梵呗》三契”始,梵呗即称“契”。此处“契”字何义?或解释为“犹部或篇”(如《汉语大词典》),或解释为“章”(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宗教》)。这种解释在语意语法上固然不错,但考察“契”字的词义,除了佛教史籍在谈到“梵呗”时用“契”作量词外,在其他古代典籍中尚没有相似的用例。《汉语大字典》未收量词的义项似乎不无道理。契字的本义可能是“刻”;又释为券证、文书,此后又有引申义“要约”“相合”等。虽然“文书”之义可能派生出“篇”“章”的量词之义,但缺乏其他…  相似文献   

6.
一 梁济(字巨川)将“义”作为名教的道德实践的核心,所以,清亡之时,遂有殉清之志。然清并非亡于革命,而是“让大位于民国”,且裕隆皇太后退位诏书明言:“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  相似文献   

7.
“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含义也不同。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很奇妙的填字游戏:当你在“业”字前面填“职”字.你会去掂量。去计较:当你在“业”字前面填上“事”字.所有的苦就都成了乐。  相似文献   

9.
一次,我参加某党校学习,讲课的是刚调入党校不久的一位副校长。正式开讲前免不了要客套一番。他说:“本人水平不高,才疏学浅,加之受命短,没有经验……”刚说到这里,全场哄然大笑,“受命短”与“寿命短”同音,说者无意,听者费解,结果闹出笑话。在汉语中,同音不同义的字词很多,甚至其义相反的也不在少数,这就苦了那些广播听众。譬如说在报纸评论里,可运用同音歧义或近音歧义的字、词,用反义易字法或谐音易字法改动常用词或翻造成语、谚语来制作标题或用于文章之中,可以增强其趣味性和形象感。但如果在广播评论中运用这种方法,效果却适得其反。如“分‘优’不足取”,说的是一些地方在评选先进中,为了替领导分忧不光增加种类,还要扩大范围,方  相似文献   

10.
小知识     
“予”与“预”“予”与“预”是两个常用字 ,均已收入《现代汉语通用字表》。但是有些人写稿或编稿时 ,因分不清两个字的区别 ,常常出现以“予”代“预”的情况 ,如将“预先”、“预算”、“预支”写作“予先”、“予算”、“予支”。其实这两个字读音不同 ,含义也不同。“予”字有两种读法 ,读 yú时 ,作我解 ,即第一人称代词 ,是古代汉语常用字 ,如“予取予求”。读 yǔ时 ,作给解 ,如“予以”、“赋予”、“给予”、“赐予”、“授予”等。“预”字的读音为 yù,可解释为预先 ,如“预报”、“预备”、“预测”、“预告”、“预购”、“…  相似文献   

11.
《东南传播》2010,(1):157-157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 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 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 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而不该用顿号(“、”)或其它。 4.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2.
《东南传播》2010,(7):189-189
一、文字材料中序号标点的正确使用1.“第一”、“第二”,“首先”、“其次”等后面应用逗号(“,”)。2.“一”、“二”、“三”等后面应用顿号(“、”)。3.“1”、“2”、“3”和“A”、“B”、“C”等后面应用齐线墨点(“.”),而不该用顿号(“、”)或其它。4.序号如加括号,如(1)(2)(3)等后面不加标点符号。  相似文献   

13.
普通话的声母里有平舌音和翘舌音之分,所谓平舌音,就是zcs三个声母的字音,翘舌音就是zhchsh三个声母的字音。它们是成对的。普通话里z—zh,c—ch,s—sh的发音是不相混同的音位,各自作声母都包含了许多不同的常用字,但是许多方言区人说话平翘舌音是不分的。如“五岁”和“午睡”同音,  相似文献   

14.
“家”与“冢”,两个字近似,笔画完全一样。区别在于点的位置,一个点在宝盖上,一个在下,可字意却是天壤之别。古人造这两个字的本意不得而知,不过从字的结构上能看出点“会意”和两个字之间的联系来。先看这个“家”字:宝盖像是房脊,宝盖上那个“点”代表房上一轮太阳,房子挡风蔽日,驱寒保暖,为人、畜提供生命繁衍之地(古时人畜混居,至今有的少数民族家里还住着牛)。古人造字,依类象形,于是有了“家”。再看看“冢”字:原本在宝盖上面的那个“点”,跑到了宝盖下面,太阳陨落,生命之光躲起来,人、畜离开了生命之源,入土为安,示生命终止。古人立字为凭,指示其意,于是有了“冢”。  相似文献   

15.
山鬼 《出版史料》2007,(2):106-106
一些词汇在流传过程中,往往因地区的差异,改变了它们原有的读音。比如佛家所讲的“小乘”“大乘”。何为“乘”,古人说是“运载”之义,用来表示禅学浅深的等级。这大概不会有什么分歧。可是,“乘”读为chéng(成)还是shéng(圣),  相似文献   

16.
王夫之的号     
《新华字典》收了“姜(薹)”字,其释义是:“多年生草本植物,地下茎黄色,味辣,可供调味用,也可入药。”也就是说,所谓的“姜”,就是“生姜”的“姜”。其实,“姜”还有一个义项,即姓,《新华字典》似乎漏收了这个义项(看来是漏收,因为“王”收有姓氏义;但又好像不是漏收,因为“张”“章”“朱”“赵”也未收姓氏义)。但这么一漏收,有关“姜”的一些词就不好处理了。比如,明清之际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号“姜斋”。这里的“姜”,如果孤立地看,确实不知道是姓氏的“姜”,还是生姜的“姜”,  相似文献   

17.
名字,本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区别符号,自古及今,人皆有之,但古之于今,却有区别。在我们今天的人名系统中,虽然仍有“名字”这一概念,但实际上是有名而无字。所以今天仍把姓名之名称为名字,是因为古人(严格地说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凡有文化者,几乎都是既有“名”又有“字”。  相似文献   

18.
传媒微语录     
《新闻实践》2013,(9):79-80
经营4年微博,坚持自己动手更新,其中有苦有乐。说句心里话.最初挨了不少网民骂,有些有道理,有的没缘由。扛住这些“打击”,觉得最重要的是和网民沟通要坦诚,不藏不掖。【微语背景】2I)09年,时任贵州黔西南州州长的陈鸣明开通微博。开始没有实名认证,后来州里政务微博开得多了,作了实名认证,现在有粉丝23万多人。去年,他的微博被人民网、新华网评选为“2012年度十大个人微博”。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汉语中有两个字常常弄混,一个是“彩”,一个是“采”。这两个字分别指两种完全不同的意思,至少深浅大异。 人们说的“彩”,其实指的是物或人的外在模样与浅层标志,如色彩、光彩、丽彩、多彩等等。有“彩”,毕竟是好事。一块石头能成为彩石,一件瓷器能有光彩,一朵花能有艳彩,总比很粗、很俗、很土的东西要多一点观赏价值。人也一样,做一个有光彩的人,例如名响、位显、誉高的人,显然是比愚人、庸人、俗人要好些。  相似文献   

20.
有则关于出租汽车的报道 ,开头一段说 :“许多出租汽车单位设立了监督电话 ,以便勾通与乘客的联系 ,监督本身的服务质量。”这里的“勾通”应作“沟通”。“勾”最初的字形为两手执一弯曲的钩 ,钩上有一贝状物。有人推测这是与“贝”打交道的商人的一种游戏。后两手省略 ,贝状物也简化为“口”,成为“句”字。古代只有“句”,后来才演化为“勾”。至今 ,“句”字仍可两读 ,既可读 jù,也可读 gōu。以“句”为声符的形声字也不例外 ,如驹、拘读 ju,佝 ,狗则读 gou。弯曲如钩的东西可钩物 ,“勾”因此可作动词 ,但组成的词常含贬义 ,如勾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