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陈廷焯词学思想的偏颇性与合理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廷焯在探求词中本原问题上,存在着诗学精神的本初理念和词体艺术的本性观念之间的矛盾,他论词要“洞悉本原,直揭三昧”,看似揭示了词体的本质特性,而实际上只是在寻觅传统诗教的艺术精神,这种矛盾使得陈廷焯词学思想呈现出明显的偏颇性和一定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苏轼在"以诗为词"的创新观念指导下,对词体的形式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开拓,创作了大量的集句词、回文词、臆括词,展现了高超的艺术技巧和艺术水平,体现出其创作艺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3.
李国峰 《陕西教育》2005,(2):41-41,23
温庭筠是词之为体的奠基者。从他开始,词才独立于诗之外,成为一种新的体裁;并在传统的诗境之外,开辟了新的词境,从而丰富了中国诗歌的艺术。这篇文章我想从意象的形成、组合等方面作一探讨,以对温庭筠词的艺术作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刘熙载的论词主张以品格论为核心。品格论可概括为4个方面:第一,“论词莫先于品”;第二,词品“莫要于有关系”;第三,词品本于人品;第四,苏、辛词品格最高。品格论密切了词和社会生活的关系,进一步把词推向了言志抒怀的轨道。它的局限性是:否定柔性词时表现出来的封建礼教思想和轻视词的艺术特征的观念。  相似文献   

5.
词体特征论     
本文主要从词“别是一家”,词言情,词优美,词的要眇宜修之美等几个层面,梳理性地阐述了词体的本质特征,以及其优美的艺术表现形式;辨析了词与诗、曲的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6.
宋代词学批评中的苏轼论摆幅较大,特征各异:北宋,苏轼论是非多誉少,执着传统词体观念;南宋,苏轼论则是褒多贬少,立足词作含寓的现实内涵;延宕到南宋末,又表现为抑扬相共,已开始从词体审美表现形式与社会现实生活的广泛联系立论。这实际上已超出了单个词人词论的意义,显露出后世词学理论发展中词派梳辨之端倪。  相似文献   

7.
陆游在宋代词坛是一位很有艺术特色的作家.从其创作总体上看,放翁词在词体形式上有很明显的诗化创作倾向.究其原因,与陆游的创作动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南宋词坛整体文风的转变,苏轼“以诗为词”的模式影响以及陆游的词学观念影响,都促使陆游必然在词中带有很浓郁的剑南诗风.具体到词体形式而言,放翁词以诗法诗句入词,融铸剑南情韵,追求工丽之美,这使词在表现形式与艺术境界上均得到了相当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8.
词与诗原本同为一种文体,具有相同的诸多特点。但在抒发人的情感意趣方面,词有异于诗,也优胜于诗.这主要表现在三方面:一、体制格调;二、句式长短;三、平仄音韵。  相似文献   

9.
词禅是指蕴含在词中的禅理禅味,禅词是指带有禅味禅趣的词。词禅导源于诗禅,其特点是曲隐其辞、绕路写禅,空观不隔、如在目前。禅词是一种文化现象,一种文化时尚,它是生命历练与审美体验的合一,其本质特征就是禅境与文学意境融合而成的文化语境。禅词的艺术包括四点一是空灵、高蹈的境界;二是曲笔遮诠的表现艺术;三是以禅论词的评论艺术;四是天然、离合的语言艺术。  相似文献   

10.
北宋初期,词体创作除遵循晚唐五代花间一脉外,还逐渐呈现了“以诗为词”的创作倾向,张先则是其实践者之一。文章主要论述他在词体创作手法上对诗体的借鉴,突出表现为典故运用的日益频繁和化诗入词手法的大面积使用,这使得张先的词无论是从内容上、语言上还是意境上都不同程度地散发着诗的味道。  相似文献   

11.
法治与德治都是管理国家、治理社会的重要手段 ,二者相辅相成 ,共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健康发展 ;法治与德治的结合是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12.
战争的起源问题即是战争“何时发生”这个“时间问题”,战争的根源问题则是战争“为什么发生”这个“原因问题”。普遍意义上的战争起源于原始社会而不是阶级社会,这既符合马恩的经典论述,也与史实相吻;不同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是超越社会形态、超越时空的战争的共同根源;依据社会形态演进的纵向层次分析和战争根源内容的横向层次分析,参照经济发展史,人类历史上的战争在“穷人对富人”和富人对穷人”之间经历了四次大的转换。然而,战争并不是经济利益冲突的必然趋势,因为随着人类明的进步,和平解决利益冲突的可能性会越来越大,因此,人类战争的演变不会出现第五次大转换。  相似文献   

13.
传统"六书"说不能适应现代文字学研究的需要.近现代学者提出了一些新说,但仍不甚理想,各说之间分歧也比较大.因之,现拟跳出"造字"和"用字"的框框,提出汉字发生法和汉字构字法理论,主要是汉字发生法的"二书"说和汉字构字法的"四书"说.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肮髒”与“腌臜”音义演变历史的考察 ,试图说明 :1 表示“不净”义的“肮”与其古代表示“高亢刚直貌”的“肮”当非一词 ;2 表示“不净”义的“肮似当为“腌”的音转与形变。同时本文也指出某些辞书在联绵词立项、释词方面的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行教育在“度”的方面有一个“过渡”、“失度”的问题,在“量”的方面有一个“过量”、“超量”的问题,在“衡”的方面有一个“均衡”、“失衡”、“权衡”的问题。凡此种种,都值得深思。  相似文献   

16.
伽达默尔奠定了"倾听哲学"的基础,但他同时也面对着在诠释过程中,作为生命本体体验的时间始终不在场的困境。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成中英建立本体诠释学的尝试,使我们看到了立足于汉字的文字中心论诠释传统,建立一种真正自由开放的"观的哲学"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我国当前的“随笔”和“文化散文”热,阐明呈现这种文化现象的社会原由,着重论述了“随笔”和“文化散文”的文体特征,指出它们虽然各有其相对独立的文体个性,但从文体源流和类型字上看,其仍旧归属于散文。文化品格是中国散文不可或缺的传统。  相似文献   

18.
论"史德"     
本文论述了史德概念的由来,史德在史学活动中的地位,中国史学重视史德的传统及局限性,认为批判地继承重视史德的优良传统,加强学风建设,是新世纪史学发展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9.
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学生心理成长的特点,提倡自主创新学习模式,在探索、选择、合作、体验等学习活动中,始终强调学生的自主创新意识。  相似文献   

20.
"来""去"的位移阐释与"起来""起去"的不对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道锋 《巢湖学院学报》2003,5(6):95-97,123
“来”具有“朝着说话人所在的地方靠近”的语义特征,“去”具有“离开说话人所在的位置或者文学作品中某一特定位置向另一地点运动”的语义特征。在“位移变化”的语义特征上,“起来”偏离了“来”,而“起去”与“去”却保持着一致。这种语义上的差异导致了“起来”起去”语法功能的不对称,主要表现为“v起来”和“v起去”中“v”的范围不对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