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虚字说》是我国第一部以"虚字"命名的文言虚字专著,并首次全面运用"神情声气"理论研究虚词。《经传释词》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一部杰出的虚词专著。两书都采用了比较归纳法、上下文联系法和推究本义法,而《经传释词》运用的"因声求义"法与《虚字说》运用的"因声求气"法则彰显了两书研究方法的不同特点,也体现了训诂学派与修辞学派不同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2.
《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其训释术语也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虚字说》在沿用前人训释术语——“辞”之外,还创制了其特有的术语来分析虚词的用法。这些训释术语与现在的古汉语虚词术语体系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为我们多角度、多层次地研究古汉语虚词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3.
在前人众多训释虚词的术语中,<虚字说>选用并且使用频率最高的一个术语是"辞".<虚字说>中的"辞"尽管杂彩纷呈,但是与现在较完整的古汉语虚词训释术语体系有一定的对应关系.因此,<虚字说>中的各种"辞"是有一定脉络可寻的.  相似文献   

4.
《虚字说》的虚词理论及阐释方法对《马氏文通》产生深刻影响.两者都反对“缘词生训”的阐释方法、同受文气论影响、皆为蒙童所作是《马氏文通》之所以会接受《虚字说》虚词理论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我国近代,尤其是清代对古汉语虚词的研究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纵观对古汉语虚词研究一千多年的历史,对虚词的认识可以上溯到公元五世纪,然而直到清代对实词和虚词的功能判分才完全明晰,也就开始了系统的汉语虚词研究。清代最重要的虚词专著有《虚字说》(袁仁林著)、《助字辩略》(刘淇著)、《经传释词》(王引之著)三部。本文通过分析,梳理了每部专著的研究侧重点,三部著作既拥有各自的价值意义,同时又互相连接,形成一座从传统虚词学研究走向近代虚词学研究的桥梁。  相似文献   

6.
虚字活用是指一个词临时用作另一个词类,从而临时产生了新的意义,即具有了新的用法。虚字活用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是代词活用,二是其他虚词的活用。虚字活用非常复杂,所以解释虚字难度很大。具体的方法有:分析语境、结合上下文;多数虚词是由实词演化而来,因此,应首先辨清虚实;对虚词的了解和说明,必须结合句法进行分析;由于有些虚字活用是因与它类虚字通假而产生的,因此要结合古音韵;有些虚字是由于修辞手段的需要;所以考释虚字,必须结合辞例;必须钻研前人与时贤的关于虚词的专著  相似文献   

7.
吕叔湘先生说得好:"虚字的数目远不及实字多,可重要性远在它之上."(1)以往人们对虚词的分析,一般多侧重于词性或组织功能等语法方面.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只这样做并不完备,还应有修辞角度的切入与发掘.因为虚词的恰当使用既能使文章表达更为逼真生动、准确简洁,又能加强文章情意的传达和文章语气的表现,也能辅助突显人物形象.清代学者刘淇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2)这句话明确指出了实词和虚词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同时指出了"虚词"在表"性情"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清代袁仁林在其《虚字说》序言中也说:"圣贤垂训,学士摛辞,事理多端,语言百出.凡其句中所用虚字,皆以托精神而传语气者."(3)也强调了虚词"托精神而传语气"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虚字说》是中国古代语法研究领域,尤其是虚词研究领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虚词字典,袁仁林在经、史、子、集中收录了百余虚词并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和说明。本文从该书的释义方法、成就与不足方面对《虚字说》进行了探究,充分了解到该书在汉语语法史上的重要作用以及贡献。  相似文献   

9.
清代袁仁林《虚字说》是我国虚词研究史上的一部重要专著。它不仅具有相当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具有相当大的实用价值,因此,在虚词研究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袁仁林的虚词理论是具有代表性的。他对虚词的理解与分析具有独到之处,即基于汉民族整体文化背景和思维特点之上,通过综合把握丰富的语言材料来分析汉语虚词,所以在训释方法上也具有汉语语法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10.
清代袁仁林的《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书中用联系和比较的方法对虚词类聚条析、运用音韵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虚词、重视研究复音虚词,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学习和研究古代汉语,掌握虚词是非常重要的。“实字易训,虚字难释。”阮元在《经、传释词·序》里的这句话,基本上代表了古人的经验之谈,认为学习虚词难于学习实词。现在的学子,大多也有同样的感受,对虚词望而却步。分析归纳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12.
清袁仁林的《虚字说》在我国虚词研究史上占据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它不仅具有相当的学术价值,也具有相当的实用价值,本文试图从其"气"范畴理论、词义演变规律及相关语法问题几个方面分析《虚字说》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3.
《助字辨略》是一部训诂专著 ,这基于四点理由 :一、研究对象是虚字的意义 ;二、运用的方法是训诂学上常用的 ;三、对书中的部分虚字分了类 ,但分类只是刘淇释义的一种方式 ;四、对涉及到的语法、修辞现象仅从意义的角度加以解释。  相似文献   

14.
清代刘淇在《助字辨略序》中说:“构文之道不过实字虚字两端,实字其体骨,虚字其性情也。”他认为“虚词一乖,判于燕越”。虚词所表现出的内容就如同一个人的性情,虚灵而又不可或缺。换句话说,细细体察虚词则可能是体悟作者性情的切入口。  相似文献   

15.
徐锴的《说文解字系传》是《说文》研究史上一部最早全面研究许慎《说文解字》的著作。在有关虚词的问题上 ,徐锴继承前人成果 ,在“词”的界定、性质及取象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清代袁仁林在著《虚字说》时 ,继承徐氏观点并进一步予以系统化及升华  相似文献   

16.
古汉语虚词产生较早,但数量不多,在甲骨文中常见的虚词有“乃、亦、其、不、弗、于、自”等。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人类抽象思维活动的丰富,先秦时代虚词已逐渐多起来并趋于成熟。早在战国时代的《公羊传》、《谷梁传》中,对虚词就有解释,汉代的经学家对虚词的解释更多,唐宋对虚词的研究又有进一步的发展,但都跳不出为读经需要而作的散碎释义的范围。元末卢以纬的《助语辞》突破了这种局面,开始对虚词进行了类比、释义的系统研究。到清代更出现了许多系统研究虚词的专著,袁仁林的《虚字说》、刘淇的《助字辨略》和王引之的《经传释词》等,但都偏重于随文释义。  相似文献   

17.
《说文解字》与《说文广义》都不是虚词词典,但二书都对虚词进行了研究。它们在虚词解释的时候,在术语、体例、收词、训释方法等方面存在异同,显示出《说文广义》对《说文解字》虚词成果的继承和发扬。由此可以看出《说文广义》对语言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18.
《马氏文通》虚字学说颇多创意 ,在借鉴欧洲与继承传统方面都有所突破 ,把汉语虚词研究推向一个新的高度。马氏发现了汉语特有的助字 ,发现了汉语的“介字”和西语的不同 ;他继承并发展了传统训诂学虚字研究的成果 ,提出了虚字和实字明确的定义和分类标准 ,与传统的虚字著作比较 ,有很大的开拓和进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相似文献   

19.
曹石珠 《湘南学院学报》2002,23(1):74-76,80
《修辞学发凡》是汉语修辞学的经典著作。本人在研究形貌修辞的实践中 ,对《修辞学发凡》非语言要素可以修辞及“辞的形貌”的修辞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 ,提出了“形貌修辞”这一术语并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系统研究‘辞的形貌’的修辞学专著”———《形貌修辞学》。本人认为 ,没有《修辞学发凡》就没有“形貌修辞” ,更没有“形貌修辞学”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清代训诂学家王引之《经传释词》一书的考证,认为此书以声音训诂为主要方法以诠释古代汉语虚词系统,全书以声纽系统“七音”划分为十卷,对于一百六十个虚字加以分字编次.通过对“如”、“因”、“以”、“舆”、“终众”、“羌”等条目的考证,认为此书运用声同义近的原则以考察虚词的用法和意义,有许多条目破除了千年训诂的疑惑,具有创造意义.因此,《经传释词》以声音训诂训解虚词,是抓住了解释复杂纷纭的古代汉语虚词系统的正确方法,是一部具有创造性的虚词著作.此书也存在不少瑕疵,如过分信从声训,误以实词解作虚词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