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白居易诗歌中,最为宋词所接受的,是以《长恨歌》、《琵琶引》等为代表的感伤诗,其次则是那些描写闲适优裕生活的篇章。可以说,"感伤情调"、"闲适生活"是白居易诗歌给予宋词最宝贵的财富。宋代诗词借《长恨歌》或感慨小我的命运无常,或流露浓郁的麦秀之悲,或以"梧桐夜雨"状写离别之凄清,或以"梨花带雨"写花、写人、写雨,或以"分钗"叙本事、咏七夕等。  相似文献   

2.
刍居易诗歌归类考——兼及《长恨歌》的主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般认为,自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四类,除杂律以形式为依据以外,讽谕、闲适、感伤三类诗歌均根据内容进行分类。但研究发现,讽谕诗、闲适诗的分类是以”儒家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思想的两个方面为依托,这里并未为感伤诗提供相应的位置,因为儒家这一核心思想并无第三个方面。因此感伤诗的分类,不可能采用与讽谕诗、闲适诗相同的内容依据。白居易把自己的诗歌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实际上使用了三种标准,是三次分类的结果,把这一分类结果进行直接并列,而不是分层次表述,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严格的逻辑分类要求不同,反映了我国古人思维方式的特点。按照白居易自己确定的标准和分类方式,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并无归类不当问题,但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由于不是以表达特定内容或主题为依据,所以既不能作为表达爱情主题的证据,也并不影响它以特殊的方式表达政治主题。  相似文献   

3.
白居易自分其诗为讽喻、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其最重讽喻之作,在诗集中冠之卷首,认为杂律诗无足轻重,称"他时有为我编斯文者,略之可也"。然白氏的喜尚恰与时俗倾向相左:"今仆之诗,人所爱者,悉不过杂律诗与《长恨歌》已下耳。时之所重,仆之所轻。"不仅中唐,纵观有宋一代,词中亦是不重其讽喻之作。大抵而言,白氏讽喻诗中,只有《井底引银瓶》等少量作品对宋词产生了较为明显的影响,并且这些"少量作品"或以女性悲欢为中心,或仅取诗歌景语,至于"唯歌生民病"之类反映民瘼的诸如"近正声"的《秦中吟》一类,宋词并未体现出过多关注。  相似文献   

4.
白居易对于宋词产生较大影响的诗歌,并不是他所重视的讽喻诗,而是感伤与闲适诗。闲适诗中又分为两类:一类是侧重感官享乐、世俗生活的旖旎风流、写景咏物之作;另一类则是偏重精神层面的乐天知命之诗。这其中又以恬淡之情、旷达之意、空幻之意为主。  相似文献   

5.
白居易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同时白居易是一名多产的诗人,其文集《白氏文集》共收录诗文近4000篇。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他将自己的诗作分为闲适、感伤、讽谕、杂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是唐代创作最丰的大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在世自辑诗文集的著名诗人。白居易之得名,"在《长恨歌》一篇"。虽然,《长恨歌》与《长恨歌传》的创作旨归不同,但其讽劝倾向与白居易《新乐府》之《李夫人》相同,并且《长恨歌》之感伤与白居易《寄湘灵》诸诗之情爱自伤一致。由于《长恨歌》产生于"少府无妻春寂寞,花开将尔当夫人"之时,所以,笔者认为,白居易《长恨歌》是古今帝妃婚恋与个人情爱自伤的产物,亦即古今三重婚恋悲情的结晶。  相似文献   

7.
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有很多的诗歌出现了"惭""愧"等字眼,这些诗歌,一方面表现出了白居易的负罪感心理,同时也反映出了作者难能可贵的自我批判意识;另一方面,这些诗歌特别是在感伤诗和闲适诗中也体现了作者由负罪感向逍遥闲适心态的转变.本文结合白居易的身世简要分析了他这种转变的心路历程,实际上处于一种进退的矛盾纠缠中.  相似文献   

8.
刘佳 《中文自修》2023,(23):9-12
<正>白居易这位中唐诗人,名为“居易”,字为“乐天”,隐隐暗示出他知足安分、达观任情的人生哲学。白居易的名和字,分别出自《礼记·中庸》“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和《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作为唐代现存诗歌数量之冠的诗人,我们背诵过他洋洋洒洒的叙事长篇《琵琶行》《长恨歌》,也熟读过他“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和讽喻诗。此外,在白居易七十五年的生命中,他还创作了丰富的闲适诗,这些作品细密地折射出白居易的日常生活与人生哲学。本期栏目中,就让我们赏读白居易的闲适诗,走进白居易的闲适生活。  相似文献   

9.
提到白居易的诗,人们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他的讽谕诗和感伤诗。这不但因为它是诗人得意之作,而且也是历代公认的白诗中思想性和艺术性都较高的作品。讽谕诗中的《新乐府》、《秦中吟》,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更是脍炙人口,为历代文学家们赞不绝口,文学史家们更是津津乐道。不仅如此,在这方面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成绩甚佳。然而对于白居易的闲适诗,似乎很少有人问津,不但文学史书上较少提起,而且到现时为止,这方面的研究论文也为数不多。其实这并不奇怪。一方面看,这类作品中名篇极少,而且又是“闲适”的内容。这样,“闲”而且“适”,自然也就没  相似文献   

10.
我们欣赏诗歌不仅要注意诗歌写出来的东西,而且要特别注意那些没有写出来而又实际存在的东西。譬如读李白的《蜀道难》,那蜀地高峻险仄的山道、旅人羁旅行役之悲苦历历如在眼前;请看白居易的《长恨歌》那"回眸一  相似文献   

11.
白居易闲适诗创作心态刍议张金亮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他当时已作诗分为讽谕、闲适、感伤、杂律四类,并解释闲适诗的涵义是“或退公独处,或移病闲居,知足保和、吟玩情性者”。作者不仅在分类的行文次序上将闲适诗列为第二,而且在下文里进一步强调了自己对闲适诗...  相似文献   

12.
一般说来,感伤诗所表现的内容,大多是感叹人生的不幸和怀才不遇,或吊古伤今,或借景言情,抒春愁秋思,寄离情别绪。等等。就《长恨歌》来说白居易将其划入感伤诗一类是有明确的标准的,也是和大众的理解相吻合的。  相似文献   

13.
冯芳 《华章》2007,(7):145-146
白居易的叙事诗《长恨歌》是流传千古的名作.本文以"恨"为分析基点,从广义修辞学角度探讨白居易的叙事策略、李杨爱情故事的修辞原型和诗歌独到的文本建构方式.  相似文献   

14.
《长恨歌》写的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是白居易感伤诗中最著名的叙事长诗。诗中将叙事、写景、抒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表现出了讽喻和揭露统治者罪恶的思想情感,反映了作者作为一名现实主义诗人,兼善天下的政治抱负和宽广胸怀。  相似文献   

15.
《柳州师专学报》2016,(1):37-40
白居易《长恨歌》的主题在学术界还没有定论。剖析《长恨歌》的叙事结构,认为诗歌中蕴含着多重主题:一是对唐明皇荒淫生活的批判,同时对两人爱情的歌颂;二是视杨贵妃为红颜祸水,但对其遭遇又表示同情。多重主题反映了诗人白居易复杂而矛盾的思想状况及复杂的社会因素。  相似文献   

16.
《长恨歌》和《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两篇经典之作。唐宣宗有诗云:"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如同《长恨歌》一样,《琵琶行》采用七言诗的写法,字里行间饱蘸着浓重的情感,令人读后久久无法释怀。假如说《长恨歌》写的是君王和爱妃的爱情悲歌,那么,《琵琶行》则是一首才子佳人同病相怜的长恨歌,关于人世沧桑人生无常的长恨歌。  相似文献   

17.
陈鸿的《长恨歌传》是与白居易《长恨歌》同题材而创作的传奇小说,与诗歌一样,这篇传奇落笔在"长恨"上,然而陈鸿对李、杨之"长恨"是有所区别的。对唐玄宗,是充满憾恨;对杨贵妃,则是从怨恨到缅怀。对李杨的不同态度,体现了《长恨歌传》对李杨题材尤其是明皇形象赋予了更多的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18.
白居易是继李白、杜甫之后唐代又一位大诗人,世称李杜白为唐代三大诗人.16岁时写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之句,已成为千古名句.最为著名,堪称中国古代诗歌杰作的叙事长诗《长恨歌》,是唐代诗人中创作篇幅最长的一篇.  相似文献   

19.
除了武侠与侦探小说外,言情小说也是流行小说的一个重要品种.言情文学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小说之前,言情就是诗歌的重要题材。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的首篇《关雎》,就是一首情诗;后来南北朝流行的民歌,更是“无妹无哥不成诗”;到了古典诗歌的黄金时代——唐朝,男女之情又成为诗人发挥才华、咏吟性灵的一个重要题材,如白居易的《长恨歌》、李商隐的《无题》等;与唐诗相比,宋词中有更多的言情篇章,比如柳永,就是写爱情词的大家,李清照、朱淑真也都是写情高手。到了元明清,相继出现了以爱情为题材的戏曲、小说,王实甫写出了《西厢记》,汤显祖写出了《牡丹亭》,曹雪芹写出了《红楼梦》,张生、杜丽娘、贾宝玉都成了爱情辞典里的文  相似文献   

20.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一首著名的叙事诗,和另一首叙事诗《长恨歌》齐名。白居易把它列入感伤诗一类中。白居易对这类感伤诗是这样解释的:“事物牵于外,情理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叹咏者……谓之感伤诗。”(《与元九书》) 唐宣宗李忱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吊白居易》)可见《琵琶行》在当时的影响之大了。著名戏曲家马致远曾把《琵琶行》改编为《青衫泪》;清代戏曲家蒋士铨将《琵琶行》改编为《四弦秋》,可见对后来的影响之远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