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删除、增添或改动几个字,使原意更好或失去原意,借古讽今,变成另一种意义。  相似文献   

2.
“剥皮诗”也称“拟古诗”。这种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词为基础,运用删节、增添或颠倒的手法,使改后的诗产生与原诗对比鲜明的新意。这些剥皮诗皆植根于名篇肌体之上,且寓庄于谐、幽默风趣,很是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杜牧的《清明》诗脍炙人口,成了古往今来众人争相“剥皮”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可庄可谐。“剥皮诗”就是“谐”趣诗的一种。“剥皮诗”是“拟古诗”的昵称,顾名思义就是把古人或别人现成的诗稍加修改,运用颠倒、增删、仿拟或者改动个别字等手法,使旧诗产生新意、妙趣横生的一种独特的谐趣诗体。  相似文献   

4.
剥皮诗也称仿拟诗,是诗体的一种独特形式。它是活用前人较有影响的诗作,在保留其骨架的前提下,改动少数字词,从而使诗作焕化出截然不同的意义。古往今来的许多剥皮诗妙趣横生,魅力四射,深受人们喜爱。  相似文献   

5.
“剥皮诗”也称“拟古诗”,“仿拟诗”等。一般是按前人有影响的诗篇的骨架,改动或增减少数字词,从而使诗作产生新意。古往今来,许多剥皮诗或讥或讽,妙趣横生。据说,宋代王安石在鄞县为县令,刚正廉洁,被誉为“铁面”。后有个昏庸贪酒之徒接任,把鄞县搞得一塌糊涂,人们讥他为“糟团”。某  相似文献   

6.
套用前人诗歌形式而写成的诗,俗称“剥皮诗”。它常常套改诗词名篇,在貌似滑稽中寄托辛辣的嘲讽。例如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涌人中国,国内一时烟馆林立,许多人出入其间,醉生梦死。有人就套用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了一首“剥皮诗”。[第一段]  相似文献   

7.
“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运用颠倒、删除、增添或者改动数字等手法,使原意更好或与原意相反,借古讽今,读来妙趣横生,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8.
"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运用颠倒、删除、增添或者改动数字等手法,使原意更好或与原意相反,借古讽今,读来妙趣横生,诗意盎然.  相似文献   

9.
套用前人诗歌形式而写成的诗,俗称"剥皮诗".它常常套改诗词名篇,在貌似滑稽中寄托辛辣的嘲讽.例如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涌入中国,国内一时烟馆林立,许多人出入其问,醉生梦死.有人就套用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了一首"剥皮诗".  相似文献   

10.
套用前人诗歌形式而写成的诗,俗称“剥皮诗”。它常常套改诗词名篇,在貌似滑稽中寄托辛辣的嘲讽。例如清朝末年,鸦片大量涌入中国,国内一时烟馆林立,许多人出入其间,醉生梦死。有人就套用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写了一首“剥皮诗”。  相似文献   

11.
剥皮诗,是指套用现成的诗歌形式,略作变易增删而写成的诗,多用于嘲讽戏谑。剥皮诗的特点是利用人们对原诗颇为熟悉的背景,“迎合”读者的亲热心理妙袭巧易,铸成新篇。用语多俏皮诙谐,令人解颐,冷嘲热讽,不乏思想深刻之作。这里介绍几首,以博一粲。宋代诗人林升有首嘲讽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却依然醉生梦死的  相似文献   

12.
剥皮诗     
剥皮诗通常以前人较有名气的诗做基础,颠倒、增删或者改动几个字,借古讽今,变成另一种意义。●唐代崔护写过一首《题都  相似文献   

13.
仿拟是修辞格之一.指故意模仿套拟某种既成的语言格式。仿拟诗是运用仿拟手法作诗.它属于杂体诗的一种.是作仿照前人有影响的诗篇.改动部分词句.使之变为一首有新内容和富于幽默感的诗。仿拟诗又称戏仿诗、依拟诗、套改诗和剥皮诗。仿拟诗如果写得好,能取得“旧瓶装新酒”,表情达意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举三首现代名人的仿拟诗.供大家欣赏。  相似文献   

14.
诗文最忌模式化和套用他人的词句,但也有例外。有人有意将一些名诗改动少量词语,从原诗中剥离出来,这就是改句,改出来的诗就叫剥体诗,也称剥皮诗、拟古诗。  相似文献   

15.
剥体诗说趣     
煮豆燃豆萁,豆熟萁亦灰。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一读这诗,就知道是仿拟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写就的。这首诗是当代诗人郭沫若先生写的,吟咏的是亲人之间相互体贴谅解成全之情,突出了“豆熟萁亦灰”,与曹植感叹骨肉相残“相煎何太急”的意思相反。这种有意识地仿照某首诗写的诗叫做“剥体诗”。也叫“剥皮诗”,有人还叫  相似文献   

16.
按照众人熟悉的前人诗篇的形式,改动部分字句,表现新的内容,赋予新的意义,这种诗体称为“剥皮诗”。古往今来,许多文人颇爱运用这种戏作,巧剥妙改,推出新意。鲁迅先生亦是如此,他曾多次以“剥皮诗”为投枪、匕首,进行战斗。曹植的《七步诗》是篇脍炙人口的名作:“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鲁迅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依原韵活剥一首:“煮豆燃豆萁,萁在釜下泣,我烬你熟了,正好办教席!”对杨荫榆一帮学阀丧心病狂地摧残迫害青年学生,独霸教育的卑劣  相似文献   

17.
妈妈很喜欢吃猕猴桃,说它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对身体很有好处。在妈妈的影响下,我也变得爱吃猕猴桃了。可是我不喜欢剥皮,因为剥皮的时候会把手弄得黏糊糊的。每次吃的时候我总是叫妈妈帮忙。  相似文献   

18.
崔敬之 《小学语文》2007,(11):20-21
针对不少教师在教学古诗时进行简单、生硬的“稀释”(冲淡诗味而近乎大量注水似的注释)“肢解”(支离破碎的讲解与分析)和“剥皮”(简单、肤浅而生吞活剥似的挖掘)的现象,笔者在教学《墨梅》一诗时艺术性的做法,愿能给众多读者有益的启示,使古诗教学也能充满应有的诗意和盎然的情趣。[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诗的国度,在浩如烟海的诗作中,送别诗、思亲诗占了很大一部分。这些诗,或描叙,或抒情,或议论,虽表达技巧各异,但大多是实写。为不落俗套,有的诗人创造了“从对面生情”这一虚写手法。[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汉人以《诗》观赋,以《诗》论赋,从一个方面反映了此一历史阶段之经学化了的《诗》学观,从汉赋中的一批引《诗》资料看,很多是藉称《诗》以宣讲儒道,张扬经学,但却有一部分则重在援引古诗原有的蕴义和诗文本身,或援用诗典,或化用诗意,或引用诗句,客观上已经具有了文学借鉴的意义,《诗》三百一经流传,就不断产生双向的影响,既是政治的,经学的,也是诗学的,文学的,汉人以《诗》观斌与引《诗》入赋,又于此提供了新的例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