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普及化的影响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了若干新特点,这些新特点决定了教育主体专业化、教育客体主体化、教育介体综合化及教育环境社会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及其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运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指在高校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条件下,大学生的主要网络行为逐渐对校园网络形成依赖,由此而形成的特殊的网络信息传播子系统。高校应在把握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的特点和传播规律的基础上,主动构建校园网络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之间有效沟通的中介,努力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有效传播,提高运用校园网络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3.
试论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的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评估是依据高校网络德育目标和相关指标体系,通过系统收集网络德育活动的各种信息、数据,包含主体、内容、客体三个层面的信息,对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状况与效果作出分析、评价、反馈,以提升实际德育效益的过程。从理论上讲,高校网络德育信息资源评估的必要性,主要源于三个事实:一是网络本身为某一主体所拥有和支配,这一主体必须为网络负责;二是高校利用网络开展德育活动本身是有代价和投入的,需要建构这一领域的评估体系;三是高校德育网络信息资源开发与利用以德育目标实现为基准点,德育效益的获得与否需要客观评估。  相似文献   

4.
论生成主体观的主体在先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认识主体的人无论从类还是从个体来看,都经历了一个从前主体向主体的转化或生成过程.只有已经生成的主体才能将客观存在变为自己的认识对象.没有主体,客观存在只能是自在自为的存在,不能转化为客体,主体的生成是客体产生的先在条件,没有主体就没有客体,主体先于客体是生成主体观的关于主客体关系的必然结论。  相似文献   

5.
商品流通网络是在发达的商品流通条件下,流通客体在流通主体的驱动下,借助于各种不同的载体,按照一定的路线所完成的纵横交织的运动系统,即以商业网点、流通渠道和交通运输为基础而形成的网状流通运动的总和。从空间角度看,商品流通网络是一个特定的点、线、面所组成的网络结构系统。网络结构中的“点”,就是众多的流通主体以及由它们集合而成的各级商业中心。网络结构中的“线”,就是流通客体的运动路线。网络中的“面”,就是各类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的聚辐范围。由于商业地理环境、商品产销水平、交通运输条件以及原有基础等因素的地域差异,各种流通客体的自然流向、流量和流通范围各具特色,各类流通主体的空间区位、等级排列、聚辐范围、市场地域结构与空间集聚关系,都必须按一定的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是人,这里的人具有主体、客体二重性。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对象客体的主体性凸现并不断强化,对思想政治工作如柯实现以人为本的价值目标提出了新要求,即要正确认识对象客体的主体性的内涵及表现,以关爱人、了解人、培育人、开发人为基本途径,努力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一定的载体进行,载体承载和传递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是联系思想政治教育主体与客体的一种物质存在方式和外在表现形态。网络已经走近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已成为大学生接受外界事物的重要渠道,在网络环境下,积极探索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路径、新方法,充分发挥信息载体的功能,运用网络阵地,拓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渠道。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应该成为高校档案工作的纲领.无论在面向档案工作主体、校内客体还是社会客体时,都要从以人为本的理念出发,开展全面而深入的改革与创新.  相似文献   

9.
影响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因素及应对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从大学生在网络中的地位以及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负面效应来看,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凸现其必要性。对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建设的重视程度、教育理论体系、教育主体素质以及网络管理法律和制度是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因素。我们应从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客体和媒介着手探讨增强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
网络文明是人类进入互联网时代文明发展的新形态和新领域,是人类社会进入信息网络社会后的进步状态及其积极成果。大学生是网络空间的重要参与主体,高校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高质量网络文明的建构成为一项迫在眉睫的任务。高校网络文明的建构要清晰把握主体、客体、环体、载体和治理共同体等构成要素的功能,在实践中坚持网络文明问题导向的发生逻辑,与时俱进的理论逻辑,坚持系统联动的方法逻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11.
关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一直是教育界争论的焦点,尽管对各种观点的解释从某个角度看都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仔细分析便可以看出这些理论的研究都仅仅停留在抽象的思辩层次上,而没有把德育过程看成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因此要真正揭示德育活动中的教师和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我们应该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去理解和把握。  相似文献   

12.
传统道德教育由于受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学生被看做是教育的对象,是被认识的客体,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个体生命性。现代道德教育则又矫枉过正,学生被置于中心地位,教师则保持价值中立,它由于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权利,而忽视了教师的价值引导作用。不论是传统道德教育还是现代道德教育都忽视了道德教育主体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作用。而主体间性道德教育就是建立在关系思维中的道德教育,它强调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注重师生间的理解和对话。主体间性道德教育既是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扬弃,又是对现代道德教育的留守和超越,具体表现为:从以“知识”为本到以“人”为本;从对象性活动到交往活动;从个人主体性到类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当前,高校德育面临着德育环环境和德育对象发生深刻变化的挑战.高校德育工作者要认真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通过树立德育新理念,完善充实德育内容,创新德育模式和方法,建设好德育队伍,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开创高校德育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14.
弘扬人的主体性,既是培育和谐社会主体基础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德育的明智选择。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牢固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以和谐社会所需要的道德素质为培养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主体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参与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活动,使他们通过独立思考、自主选择和积极实践来培养自主德育意识,掌握自主德育方法,养成自主德育习惯,提高自主德育能力,逐步形成主体的现代道德素质,让学生的主体之光在德育中闪烁。  相似文献   

15.
在构成德育的主体(教育者)、客体(受教育者)、介体(内容和方法)三因素中,育人环境是渗透其中并形成德育整体的一个重要因素。优化育人环境是对学校以及基层组织的各种建设与有效管理。民族高校德育工作的改进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要不断地加强包括教学环境、校园环境、学术环境、服务环境以及交流环境等在内的育人环境的建设。  相似文献   

16.
发达的互联网技术营造出一种虚拟环境,高校德育无法脱离这种虚拟环境。高校德育的虚拟环境在本质上是虚拟形式与现实内容的统一,这种环境下的高校德育与传统的高校德育存在着主体、客体与中介的同构关系。虚拟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经常出现"非意图的结果",其原因可以从实践主体的心理畏惧、综合能力不足以及缺乏资源支持等主客观方面加以分析。通过构建"虚拟真实"与"虚拟自我"可以走出高校德育虚拟实践的困境。  相似文献   

17.
论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是认识和创造价值的逻辑发展和归宿。要实现思想道德教育价值 ,必须采取有效的途径。实践是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的根本途径。思想道德教育作为客体 ,要满足主体的需要 ,从效用关系角度看 ,应采取两种途径 ,即灌输引导途径和接受选择途径。它们共同构成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活动的两个轴心 ,并且贯穿于思想道德教育价值实现过程的始终。由于影响价值主体的思想道德素质形成的客观条件的复杂性 ,以及价值主体需要的多样性 ,只有通过多样化的具体途径 ,思想道德教育才有望实现其价值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18.
卢乃桂  王芳 《教育学报》2006,2(2):55-59
在华人社会,道德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因为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首要任务。道德教育的实施,其实是培植那些反映道德标准的价值观。然而,信息时代的出现及充斥在互联网上的大量信息,已改变了教育的方式,并向传统的道德教育发出挑战。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建议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应寻求实践道德教育的新途径,以迎接网络世界的出现。崇高空洞的道德标准应让位给简洁易懂的观念,比如“尊重”。我们应该积极的去探索“网络世界”中的信息和观念,而不是一味的避免。有启发性和适切的道德教育应建基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和真正兴趣之上。华人社会的德育工作者,包括学校教师,家长,非正式教育的组织者,都应共同努力去了解虚拟的网络世界,并设计出可行的方法来适应新形势下的教育需要。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教育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促使道德生活主体的道德自律意识的觉醒,并在此基础上重塑主体性道德人格。这是人的主体性的道德人格发展的历史性、内在性和现实性的必然要求。觉醒和重塑的途径即要从外在的影响因素方面考虑,又要从内在的主体意识发展方面入手。  相似文献   

20.
构建德育新理念——从知性德育到生活德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知性德育专注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的训练,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德性培养,要想使学校德育有所成就,就必须构建生活德育模式。生活德育是指把理想化的道德教育回归现实生活中,以道德主体为核心,围绕其社会现实生活而进行道德教育的一种新的德育模式。这种德育模式的实施必须借助其内容和方法的改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