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南朝骚体文学艺术上的新变,是当时唯美主义文学革新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新兴的诗歌影响激活的结果。此时期骚体的变革主要侧重于形式体制和表现艺术,其方式并非绝然的否定,而是继承摹仿与出奇求新并行。就形式体制而言,骚体与诗体、赋体紧密融合,形成了一种句式灵活、声韵流转、摇曳跌宕的特殊风格;就艺术表现而言,南朝骚体特别注重语言的锤炼、声色的追求、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营构,具有明显的时代特性和诗化倾向  相似文献   

2.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说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人继魏晋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学观念进步、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伤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才学化是六朝赋创作中的一种普遍追求,南朝赋有着较为典型的才学化倾向。"人的觉醒"与"赋兼才学"是南朝赋形成才学化倾向的根本原因。六朝时期新兴的社会思潮"人的觉醒"与传统的赋学观念"赋兼才学"叠加在一起,使六朝赋的才学化特征比汉赋突出;"人的觉醒"促使六朝士人努力表现出与众不同的个性才情,促使赋家在赋的创作中运用种种艺术手段来表现出超人(包括前人)一等的才学,故南朝赋的才学化倾向比魏晋赋典型。  相似文献   

4.
六朝时期诗与赋的发展状况处于"一种过渡折中状态"。为了适应新的文化环境,六朝赋家不断地改进作赋的方法,使得赋作逐渐具有了诗化的倾向。这主要表现在:赋作之抒情化,赋作形式之诗化以及赋作修辞格选用之诗化。这使得赋体克服了自身的结构性危机,恢复了生命力,使得其在新的文化环境下得以复兴。  相似文献   

5.
林白的小说,语言优雅独特,意境诡异浪漫,由个人化写作带来的浓郁的主观抒情性及作品中表现出的散文化的结构特征,使得其作品处处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诗化倾向。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述结构方式、语言风格和意境创设的诗性表现等方面切入,探讨林白小说诗化的倾向及其对表现女性主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白的小说,语言优雅独特,意境诡异浪漫,由个人化写作带来的浓郁的主观抒情性及作品中表现出的散文化的结构特征,使得其作品处处显示出一种独特的诗化倾向.本文试图从小说的叙述结构方式、语言风格和意境创设的诗性表现等方面切入,探讨林白小说诗化的倾向及其对表现女性主题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7.
阿来的小说《尘埃落定》和《遥远的温泉》有着明显的诗化叙事倾向,其诗化叙事艺术又具有颠覆传统叙事性小说的理性规范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重叙事视角叠置,非性格化典型化叙事,叙事逻辑的颠覆,非中心化叙事等方面。阿来小说的叙事诗化倾向有着自身的独特原因及价值。  相似文献   

8.
南北朝赋的诗化在形式上表现为五、七言诗句大规模入赋,在内容上表现为对主观抒情性的重视。赋的诗化是南北朝文人继魏晋文人之后为挽救赋体的衰落所做的一种努力,它显著提高了赋自身的审美素质,使赋体恢复了生机,其影响及于唐赋,也及于唐诗。赋的诗化产生的背景是诗体的强劲发展与赋体的相对衰落,它是南北朝时期文学观念进步、文学自觉精神提高的产物,也是作家创作自觉追求新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韦庄在创作词的过程中,由于受到深厚的诗学积累的影响,其词中呈现出一定程度的诗化倾向。这种诗化的倾向主要体现在抒一己之真情、拓展词的创作题材、创作手法受其诗作影响三个方面。韦词中的诗化倾向对文人词的发展具有创新开拓的意义,成为后世词人"以诗为词"的滥觞。  相似文献   

10.
南朝是文学自觉的成熟期和高潮期,历代帝王对文学都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热情而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中。帝王对文学的爱好促进了南朝文学的繁荣,其文学思想和创作倾向对诗歌创作具有显著的引导和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朝赋的创作倾向及赋论基本上沿续汉代重政教的赋用论传统,但在不同的时期又有向南朝赋论靠拢的倾向。不过,其倾向与嬗变不像南朝赋论那样,沿着赋文学特质的方向,变动迅速的发展,而是变动缓慢且曲折回旋。不过,北朝赋风与南朝赋风在不同时期的互相渗透以及南、北朝赋论的双向浸润、补正,又最终在南北融合的大趋势中产生了符合赋文学发展的拓新赋论。  相似文献   

12.
考察南朝文学,当然要从士入手。任昉是南朝士人的典型代表。将任昉的作品与相关史志的记载对照来细读,发掘任昉与各文士集团的关系,是《任昉与南朝士风》一书鲜明的特点。该书还从士风与文风的角度对任昉诗文的特点进行了概括,这种概括又是建立在对经典评价和阐释的基础上的,因而对研究南朝文学和士风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南朝帝王与文人的关系,与汉代帝王对文士“俳优蓄之”的观念不同,在南朝诸帝中,梁武帝虽称不上很杰出的政治家,但他以帝王之尊,引纳赏接文士,梁代著名的文人,几乎都和他有过文学活动上的关系。梁武帝的爱好文学和驭下宽容,多少给当时的文人创造了相对宽松的政治环境,使他们能够比较安心地创作,促进了梁代前期文学的繁荣。  相似文献   

14.
“本色论”是词论史上的一个重要论题,它萌芽于晚唐五代时期,“词为艳料”是这一时期“本色论”的重要内涵,北宋后期的李清照,在《词论》中是一家的“论点,阐述了词的特性,从而使”本色论”具有了一定的理论色彩,“别是一家”标准志着这一论题的正形式,南宋时期的“本色论”在“别是一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其主要倾向表现为推崇“雅正”。  相似文献   

15.
论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朝边塞诗均以乐府诗的面目出现,虽数量不多,但历代著名诗人均有此类作品。总体来说,南朝边塞乐府诗的创作处于一种萌芽阶段,但影响深远。南朝诗坛出现边塞乐府诗,既有乐府诗创作传统的影响,又与南朝的慕古风尚有关,而北朝诗歌的传入与南朝的享乐风气也都对南朝边塞诗歌的产生起了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17.
对南朝文学史上关于《让婚表》〈张悦小传》《愍衰草赋》等三个具体问题进行辨析,指出了今人的失误。  相似文献   

18.
自《月出》始发至南朝,月景实可谓诗情之附庸。月亮在南朝文人的笔下独立出来,在谢灵运为首的山水诗人诗中,我们才看到了真正的山水之月。然而,此时月诗中月景诗情虽搭配合理,但并未圆融。直至初唐诗坛月诗中,月景诗情方才融为一体。中国的月亮文学在李白手中趋于成熟,他将内心情感融入月中,为我们捧出一轮至情之月。在此之后,月诗更是缤纷多彩、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文心雕龙》对初唐文学文化的建设曾产生重要影响,这突出地反映了初唐时期的文人对文学的理论认识日渐深化,其中包括初唐时期出现的在“原道、征圣、宗经”认识影响下的溯源文学观、以崇尚学识为核心的文学学术化倾向以及“通变”观和“文质论”二重性对于初唐时期的南北文风融合所起到的理论推动作用。这些受到《文心雕龙》深刻影响所形成的重要认识无不促使初唐的文学创作朝着成熟健康的方向发展,也从根本上决定了初唐的文学文化在中古时代由魏晋六朝向盛唐气象转变中所起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南北朝时,北朝社会独特的政治氛围,地理风物是北方学生成的重要因素,只要进入北朝社会,无论怎样的学都会被改造,南朝入北的士人学就是这样。南朝士人的学只有经过北朝社会的洗礼 才能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