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市教科所组织的一次“语教学研讨”活动中.我向一位语教学的资深专家咨询了一个问题。我说高考的现代阅读的答案几乎是唯一的.但新的教学理念却倡导对本的阅读要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这样,语教师往往处于一种两难的境地.这个问题应该如何解决呢?这位专家笑而作答:既要“多元解读”.又要“追求真理”。专家的话体现一种辩证的艺术,我十分信服。语教学实践也证明了专家的结论是正确的。诚然,对本的解读.很多地方的确可以作多元解读,答案不是唯一的.也无所谓是非高下之分.只是角度不同而已。但也有不少地方却有最佳答案的选择。下面仅举两例作些阐释说明.[第一段]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语课程改革的推进,学作品的“多元解读”已经成为一个热门话题。然而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多元解读”面临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多元解读”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本试图就学作品“多元解读”中存在的问题谈几点看法.以求教于同仁。[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多元解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阅读活动成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对话”.课堂成了众声喧哗的“自由论坛”。[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语文教学需要由照搬教参“定论”、强制灌输“一元解读”转变到倡导在师、生、文本多维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推行课改以来,我们可喜地看到,新课堂较之以往显得开放,课堂不再单调枯燥.“群言堂”取代了“一言堂”,对课文的理解和评价不再定于一尊,学生的个性意识在觉醒。但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由于有的教师对课程理念的片面理解.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求,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在实施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  相似文献   

5.
让“别样”成为课堂的精彩<<<主持人(江苏省泰兴市襟江小学、特级教师):课程标准的实施,多元理念的提出,给语文教学带来了生机,也给语文教师带来了挑战。提倡多元解读,该如何应对课堂众多的信息;鼓励独特感受,又该怎样应对学生别样的声音。这是当前一线语文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这一问题的解决有什么价值?你们在教学实践中是怎样解决的?胡文杰(浙江省宁海实验小学):“多元解读”的实施,带来了课堂的变化,尊重解读的个性和独特,鼓励解读的多元和创新,使学生主体地位得到了空前的凸显。课上,学生各抒己见,思维活跃,这是可喜的。但必须看到,时…  相似文献   

6.
邓文清 《青海教育》2005,(12):23-23
在课改理念引领下,多元解读作为一种开放的思维方式,越来越多地被运用于阅读教学。这对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培养学生创新习惯和能力是十分有益的。但时下盛行的多元解读往往被泛化,教学中甚至出现了一种任意解读本的倾向,这无疑是错误的,也是有害的。我们不应简单地将多元解读视为一种时尚,为追求多元而任意超越或扭曲本,“多元”是有界的,它运用于特定本的解读,应依从本特定的价值指向,并应遵循本解读的原则。  相似文献   

7.
“多元解读”是目前教学研究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一个词,也许正因为如此.在实施过程中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真实,导致语文课上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在阅读教学中不是引导学生“知人论世”“批文人情”.根据课文自身提供的信息,追求作品内在的意义与读者外赋意义的统一.而是出于对以往强制性的一元解读的反叛.完全漠视文本自身存在及其呈现出的意义.任由学生别解甚至曲解作品的内涵。甚至还把这当作学生创造性的体验成果。  相似文献   

8.
必须突破单一班级授课制的老框框,实行班集体与个别化相结合。目前小学语课堂教学班集体教学占绝对统治地位,一节课中教师统一一个模式教学,总认为教师是教学生的,教师不教则学生不会,教师少教是严重失职。这样,课堂中缺少学生的自学、自悟、自得、探讨。学生本应居于的主体地位被教师取代,本应体现的自主学习被教师剥夺。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课堂教学体制上开刀,大幅度地削减班集体教学因素,大幅度地增加个别教学因素。个别化教学是学生个别化学习、教师个别化辅导的统一。  相似文献   

9.
随着建构主义、接受美学等文艺理论被引入语文阅读教学,加上《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试验稿)的颁布,语文阅读教学中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强调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文本解读多元化的呼声也日益高涨。但随即又出现剑走偏锋的尴尬:阅读教学中出现学生脱离文本限制、任意解读文本的“误读”倾向,学生目无全牛,抓住局部或个别字句,断章取义。以今律古,甚至曲解全篇。如愚公移山之举不知变通,愚公挖山不止,破坏生态平衡;《背影》中“父亲”形象邋遢,违反交通规则不说,对儿子照顾过于细微,不利于培养儿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在解读《归去来兮辞》时,学生结合当下课业负担过重的现实,读出羡慕陶渊明的隐逸生活,但批判他沉溺于饮酒赏菊看落日。消极遁世太颓废等等。面对学生这种超越文本界限、主观臆断的“创造性解读”,很多教师无所适从,盲目鼓励这种打着创新幌子的误读,认为这是学生个人体验对文本作出的别出心裁的感悟,属于多元解读。但是,这种误读真的属于多元中的“元”吗?到底什么是多元解读,对文本的诠释有无一元解读?如果有的话,多元解读和一元解读是什么关系?诸如此类的问题,需要我们在新课改的热火朝天中进行一下冷思考。  相似文献   

10.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多元解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阅读活动成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对话”,课堂成了众声喧哗的“自由论坛”。  相似文献   

11.
文本在哭泣     
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确实呈现出许多喜人的景象。但也许是这股大潮来得过猛过凶,在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甚至是堪忧的现象,特别是如何利用本,问题不少。我曾想,或许本正在隐隐地哭泣。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以及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导致了对文本价值取向的曲解或误解。  相似文献   

13.
阅读教学“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表明语文新课程发生了由过去强制灌输“一元解读”到现在倡导在师生、文本对话基础上的“多元解读”的变化。新课标为“多元解读”提供了科学根据和重要的前提。对大部分文学作品都可以进行多元解读,“作者未必然,读者未必不然”,关键是如何确定“界”,  相似文献   

14.
构建语文教学生态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教学生态化,就是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把语教学看作一个整体,用生态的眼光来审视语教学。树立一种和谐理念,使语教学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构建语教学生态化必须从下面几个方面着手:倡导以人为本的“生命课堂”模式,代替以知识为本的“知识课堂”模式;运用对话理论构建多元化语教学主体;构建人本主义的语教学观,引导学生自主培养可持续发展的语素质;提倡语走进生活,语教学生活化。  相似文献   

15.
新课程下,对“多元解读”的过分追捧导致了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些隐忧。本文在分析“多元解读”隐忧的基础上,辩证地论述了“多元解读”与“一元解读”的关系,提出对文本的“多元解读”教学,必须注意“度”与“导”,从而使多元解读走出误区,达到真正意义上的对文本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16.
一、看学生沉浸本了吗? 看学生读得够不够沉入,沉浸本的程度够不够深?语学习活动的主要内容和形式之一是“读”,有范读、散读、猜读、齐读、默读、小组读、男(女)生凄、配乐读等,据我观察和实践检验——最有实效的读是默读,最容易有口无心滥竽充数的读是齐读。语课常没有“读”,这绝对背离了语学习的规律。语要读、细细品读,读出情味,  相似文献   

17.
文学课程具有主观性与多元性的特征,选择“探究型教学”模式有助于教育硕士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汉语教育硕士的探究型文学课程必须建立在“多元、质疑、探究”的理论基础之上,文本细读、问题意识、场景还原或地域挖掘的多元教学模式在探究型文学课堂中往往又是综合运用的。文学课程提倡一元为主、多元解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应的教学方略,重视问题的准备、强化讨论的组织控制、保证教学效果的总结评价。  相似文献   

18.
这是一堂相当精彩的诗歌教学实录。 教师紧紧抓住诗歌意象与语言这两个核心要素.通过对比品味.引领学生体悟这首诗歌的深刻与厚重,读出了诗情,读出了新意.更是读出了“语”。  相似文献   

19.
人为拔高、架空分析、主观曲解和迷信权威,是长期以来存在于我们语教学“本解读”过程中的四大误区,甚至可能还是我们有些研究、教材编写和教师的“思维定势”。本解读要想真正走近作、走近教材、走近学生,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就必须走出这四大误区。  相似文献   

20.
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是明显的,表现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就是有多种观点的呈现,教学必须以生为本,因此文本解读就必须尊重学生的多元观点.从"一元"到"多元"是一种进步,如果在文本解读的过程当中过于强调多元而忽视主旨的把握,则同样是一种偏离.文章认为应当坚持"一元为魂,多元为形",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基础之上实现文本解读的基本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