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0 毫秒
1.
课堂教学中的本多元解读,可能是一种暂时状态,也可能是一种终极状态,这是一种相对性与绝对性的关系。无论怎样的多元,必须有一个最为合理的、最切合学生实际、最体现语性的一元,这是绝对的;但为了使这个绝对的获得令人愉快,必须通过丰富的相对来得到,所以课堂教学中的多元解读在某种程度上也只是一种假象,因为任何多元都必须是在绝对的一元范围内的多元,否则就是越出了边界。当然,一个本,作死了或退居后台,活着的人对其进行“还原”,要受到阅读个人的素质和经历的影响,错位是难免的。从《背影》中读出“父亲违反交通规则”,从《愚公移山》中读出“经济不划算”,本在阅读教学中失去了确定性、客观性。这本身并不能说明语教学的失败,而是我们给学生提供的一种语课堂中的思维范式有问题。学生这样提出问题也用不着大惊小怪,毕竟这比提不出任何问题要好。错误总有价值,它是一种负解读。开口表达总比默然享用别人的思维成果要高尚得多。所谓本的确定性、客观性的解读也应该是一个“解读场”,即大致围绕语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不出现重大偏题即可,相当于话题作吧。语的核心问题是什么?我认为语的核心问题,也就是语课堂独特的优势,是审美矫正,这是它和其他课堂的“区别性特征”。如果要说多元解读的边界,我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边界。  相似文献   

2.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多元解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阅读活动成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对话”.课堂成了众声喧哗的“自由论坛”。[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在语文高考中,现代文阅读题对师生来说是不小的挑战,究其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生的基本阅读水平不高,审不准题,打不中靶;二是对相当一部分阅读水平尚可的学生而言,容易产生“多元解读”与“唯一答案”之间的矛盾。给两个关键词加上引号,原因在于高考试卷上的多元解读确有多元,但也多不到哪里去,而唯一答案其实也不是真的唯一。但事实上的确存在类似的这种矛盾关系,因此姑且借这两个词描述之。当学生坐在考场面对试卷时,唯一的任务就是“答到点子上”拿分数了,因此这也成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定要过关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4.
“超越文本”是新课程的理念之一。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的阅读、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情趣。但是,这都应以文本的学习为基础。然而,在新课程实验中,我们发现有些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引导学生超越文本,置课文于不顾,有的刻意地追求“多元解读”,甚至在答案唯一的地方也要拼命地选取多种不同答案:有的离题万里,不着边际地“对话”讨论;还有的旁征博引,千方百计地开发课外教育资源。  相似文献   

5.
一、运用多元解读。训练发散思维。2000年全国高考作文材料说“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看问题的角度、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这正如古人所说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不同的读者对同一作品主题的理解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正是文学作品多解性和丰富性的表现。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运用多元解读,拓展思路,从而培养创新能力。如欣赏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之一《李尔王》,可以借鉴余秋雨先生对作品的多重解读:一是大众化解读,即尽管是悲剧,但毕竟正义战胜了邪恶;二是问题解读,英明的李尔王为什么不把王位传给讲真话的女儿,却传给了讲假话的女儿?三是人性解读.人性只有到了最低位或最原始的时候才能回归吗?又如对《祝福》、《孔乙己》、《装在套子里的人》及《边城》的多元解读。  相似文献   

6.
语教学阅读是教师和学生与阅读材料(包括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语教学阅读的着重点在于主流解读,不宜盲目从事多元解读;多元解读应以主流解读为支撑。因为阅读有不同的层次,大致可分为理解性阅读、鉴赏性阅读和批判性阅读。  相似文献   

7.
李茜 《教育革新》2006,(5):64-65
多年的语教学,都以规范化、标准化引导教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语课程标准吸收了许多新的教育理念,如主体教育思想、多元智能理论以及建构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课程观等。其中,后现代主义课程观对新语的课程观、教育目标、师生关系、学习方式及阅读教学影响很大。特别是阅读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多元理解的“多元”思想,十分引人注目。如“教育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的确,后现代主义思潮倡导的“多元化”是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后现代的“阅读观”确有其启迪人之处。如他们认为,对于“体”的阅读,谁都不能声称自己具有特别的见解或洞察力,在极端的意义上,所有见解都是旗鼓相当的……后现代本是一个多元的本,由于它的开放性(或模糊性)而可以作出无数的解释。可以说,多元化是对我国长期以来语言教学中盛行的“标准化解读”(追求标准、唯一、最佳答案)的强大冲击,确有改变我国语教学现状的功效。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当前的语教学中存在的实践偏差,即一味追求“多元化”而忽视标准的规范、  相似文献   

8.
阅读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在语文教学中,阅读最为基本”(于漪语)。在以读写为核心的语文教学中,“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叶圣陶语)。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语文教学在后现代课程观的影响下呈现了一些新气象,但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课堂讨论热烈了,但琅琅的读书声少了;所谓独立的、个性化的解读多了,但合理化的推演少了;创造性阅读、探究性阅读、多元解读多了,但误读也泛滥成灾了。阅读活动成为了一种随心所欲的“对话”,课堂成了众声喧哗的“自由论坛”。  相似文献   

9.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深人推行,让课堂淋漓尽致地彰显学生个性已成为新课改的一个重要理念。“个性化阅读”“多元阅读”成为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一大亮点,也备受广大语文教学专家、教师的关注,各地也竞相以此为课题来研究。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由于对“多元解读”的过热追捧,对“独特体验”的过分珍视,往往课堂表面上热热闹闹,但却没有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0.
[案例] 语教材中的许多课,不同的学生读来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见解,这就是多元解读。语课需要学生的多元解读.因为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语教学理应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我在教学《寓言二则》中的《掩耳盗铃》时,让学生进行多元解读,但是发生了让我迷茫的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在中学教材中.诗歌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但是.长期以来.诗歌教学中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种情况是教师仅注重于让学生简单机械地背名句佳篇诗歌鉴赏答案;一种是教师费尽口舌地对一首诗全面分析讲解.但却把本来完整、优美的诗歌给肢解得支离破碎。即使是这样的分析也大多依照教参.做唯一不变的解读.使学生形成思维定式。这样的诗歌学习,学生不仅没有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反而对于巴巴的背默、分析感到枯燥无味,因此逐渐丧失了学习诗歌的兴趣和热情。  相似文献   

12.
“文本多元解读”成为了语文阅读教学的热点问题。随着这一理念的倡导和推行,语文阅读教学吹起了一阵清新之风。与此同时,“文本多元解读”在教学实践中往往出现一些问题,比如阅读教学的混乱现象。一开始学生觉得轻松自由了,甚至可以胡思乱想、胡言乱语了,似乎进入到了“自由王国”。而最后是学无所得.肚子空空。  相似文献   

13.
“尊重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鼓励有独到的见解”,《语课程标准》崭新的理念,让广大一线教师逐渐明白了教育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参、教案,以及教师对本的理解不再是惟一正确合理的标准答案。学生因他们特有的生活经验和精神视角,对本进行着符合他们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的重新解读。尊重具有个性的感悟、体验、思考是  相似文献   

14.
在数学教育中,解题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形式.数学教学中使用的传统问题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即针对该问题事先确定一个并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问题的设计也要保证其答案正确或者错误,并且正确答案是唯一确定的,称这类问题为“完整的”或“封闭”的问题.与之相比,称那些有多种正确答案的问题为“不完全”或“开放式”的问题,这类问题渗透在我们...  相似文献   

15.
钱梦龙倡导和践行的“三主三式导读法”无疑奠定了他在中学语教学界实力派、技术派的地位,但“三主三式导读法”到底将语教学引向何方,却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认为,这一教学法虽有现代教育理论的包装但基本上还是属于传统教法的范畴,还是几十年来语教学重视基础、讲深讲透讲实的技巧化的翻版。钱梦龙的课为什么“雅俗共赏”,就在于既有“观赏性”,也具有应试的实用性,而语教学难道就只有这些内容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所以,在我看来,钱梦龙在课堂教学上的“出神入化”总有那么一种“茶壶里面起波涛”的味道。  相似文献   

16.
“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是语课程标准的基本价值取向。传统阅读教学的根本问题是教师和学生“自我”丢失。语章程标准呼唤阅读教学“自我”回归。应该有教师这个“我”:确立“探究本位”的教学观,确立“终身学习”的发展观;应该有学生这个“我”: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师生关系;提倡自主实践,注重情感体验;鼓励大胆质疑,尊重独特解悟。让“我”在阅读活动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名语教师,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徘徊不前。我们基本上每堂语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实践中我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幻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作业能够学好的。要想学好语,得在课外多读书。”笔颇有同感。  相似文献   

18.
一般而言.扩展教学是自新世纪课程改革以来产生的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法.起初称“扩展性阅读”。所谓“扩展性阅读.是以语教材为核心.辐射到阅读相关作品的一种阅读。它要解决的是语学习中的多读的问题.因为语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大量阅读课外读物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素养。”[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现代阅读是语试卷的重头戏,主观表述题更是重中之重,如果试题没有明确提出回答几点,那么在组织答案时,一定要有“两点意识”,才有可能拿满分。现从四个方面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文本在哭泣     
新课标的颁布给语教学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在一定程度上也给广大的一线教师松了绑,我们不必再拘泥于教参的“标准预设”,可以引领学生大胆地多元解读本。于是活动课、合作课、探究课开展得如火如荼,“构建主义”、“接受美学”、“个性体验”、“多元解读”等新名词层出不穷,确实呈现出许多喜人的景象。但也许是这股大潮来得过猛过凶,在这轰轰烈烈的表面之下出现了一些值得探讨甚至是堪忧的现象,特别是如何利用本,问题不少。我曾想,或许本正在隐隐地哭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