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好兄长至善     
当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作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开明出版社名誉社长,本刊顾问叶至善先生,因病于2006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先生编辑一生,成就卓著。晚年编纂《叶圣陶集》(二十六卷本),并著有《父亲的希望》《我是编辑》《父亲长长的一生》等。本期特发表三篇纪念文章和一组照片(封三),至善先生三篇遗稿将在下期刊出。———编者  相似文献   

2.
病中的爸爸     
当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作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开明出版社名誉社长,本刊顾问叶至善先生,因病于2006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先生编辑一生,成就卓著。晚年编纂《叶圣陶集》(二十六卷本),并著有《父亲的希望》《我是编辑》《父亲长长的一生》等。本期特发表三篇纪念文章和一组照片(封三),至善先生三篇遗稿将在下期刊出。———编者  相似文献   

3.
朱正 《出版史料》2006,(1):40-42
当代著名编辑家、出版家、作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六、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名誉副主席,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名誉理事长,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顾问,中国编辑学会顾问,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编审,开明出版社名誉社长,本刊顾问叶至善先生,因病于2006年3月4日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八岁。  相似文献   

4.
戴文葆(1923~2008)先生从15岁起便开始接触报纸编辑业务,新中国成立后,他先后在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中华书局、文物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工作,编辑、出版了大量哲学、社会科学书籍,如陈寅恪的《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高名凯的《语言与思维》、陈登原的《国史旧闻》等.他还参加了《世界知识年鉴》的设计与定稿,协助范长江编辑了《韬奋文集》,为吴晗整理了约三百万字的《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改编和校勘了《谭嗣同全集》 (增订本),编辑了《严复集》等.戴文葆自早年踏人编辑这个领域,其后便将自己一生所有的才智、心血、精力,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编辑这个传播人类文明、传承文化的事业中,并自始至终以自己是一名编辑而骄傲和自豪.桂晓风先生在《怀念戴文葆同志》一文中说:"戴文葆先生在许多讲话和文章中,总结自己一生的时候,都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编辑,认为当编辑是人生有幸."  相似文献   

5.
在读过《我是编辑》以后,很高兴最近又读了《父亲的希望》。叶至善先生的这两本自选集,从文章内容到选编思想来说,就是姊妹篇。前书主要选的是至善先生几十年来做书刊编辑工作的体会,《父亲的希望》一书则是反映了他二十多年来的工作、生活与思想。全书74篇清丽的文章,大都文字不长,没有严肃的说教和枯燥的议论,无论序跋或者正规场合的讲话,一些往事的回  相似文献   

6.
今年9月7日是我国著名编辑家出版家戴文葆逝世四周年,宋木文先生写了三篇怀念戴文葆的文章。前两篇分别发表于《中国编辑》和《出版发行研究》,本刊特发表其中第三篇和邵益文先生的文章,以缅怀这位编辑出版先行者。  相似文献   

7.
黄山月,字山人,号千牛堂主,大写意国画家,意笔重彩人物画创始人,开创三原画风,系中国逻辑与语言函授大学艺术系国画教授,世界华人书画艺术家联合会副主席,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湖南省宁乡县美协副主席,文化部《中国文化报》美术顾问,河北省美术教研会特约理事,湖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艺委会委员,画圣吴道子艺术馆名誉馆长,曾任《当代商报》美术编辑,《人民日报*湖南专页》采编部记者。黄山月先生研习绘画30余年,其作  相似文献   

8.
自1991年刊出《再论何谓编辑》以后,我有幸得到姚福申等几位先生的批评。去年以来,又见到王耀先先生的《关于编辑、出版的概念和范畴的一点建议》(《出版科学,1993年第2期)、李长声先生的《漫说一个三角锥,出版的》(《读书,1993年第9期),特别是林穗芳先生的《“编辑”和“著作”概念及有关问题》(《编辑学刊,1994年第1期),受益甚多。深感编辑概念这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已日趋深入,不同观点的佳作并起,美不胜收,它或许可望成为出版科学中收获最大的一次学术讨论。而近两年来,为这讨论而询问和关心我的人颇多。于是,想到联系自己的读书心得,写这《三论何谓编辑》。  相似文献   

9.
鲁迅先生的一生,特别是他在上海的最后9年(1927.10—1936.10),有相当多的时间是在同各种杂志打交道中度过的:鲁迅发表过文章的报纸杂志(其中主要是杂志)至少在80种以上;担任过《奔流》、《前哨》(《文学导报》)、《译文》等7种杂志的主编,作过《萌芽》、《十字街头》等杂志的编辑工作,参与过《未名》、《太白》、《海  相似文献   

10.
2013年6月21日下午,《出版科学》在汉编委首次座谈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学术交流中心举行。出席座谈会的嘉宾有:《出版科学》顾问蔡学俭先生,湖北省编辑学会会长周百义先生,《出版科学》编委会主任范军社长,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党委书记  相似文献   

11.
继本刊顾问蔡学俭(1929—)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研究型编辑家。继本刊2012年第6期刊载的《论蔡学俭的编辑质量观》一文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出版理论研究进行系统论述后,2013年3月,华中师范大学信息与新闻传播学院硕士学位论文专题对蔡学俭先生的编辑  相似文献   

12.
《叶圣陶集》共25卷,自1987年10月到1994年10月,分批挨次出齐;从着手编辑之日算起,得推前一年,总共花了八个年头。 1986年10月,父亲92岁生日前夕,吴为公、缪咏禾两位先生特地从南京赶来,代表江苏教育出版社向他老人家祝寿,并约我和至美至诚编一部父亲的大型文集,要求尽可能全面地反映他老人家一生的生活、工作  相似文献   

13.
近日翻阅旧杂志,见到老出版家、前辈编辑工作者孙伏园先生写的一篇《谈谈校对》,读后颇有感触。孙先生学识渊博,但他一生甘于“为人作嫁”,以自己的心血灌溉文化园地。他说:“我当编辑的工夫,一大半用在校对上。”这是实在话。他那年代,出版社里哪有今夫这样人  相似文献   

14.
眼前有一篇徐柏容老前辈的文章,叫做《编辑治学与编辑治学之道》(载《编辑之友》2010年第6期第92~94页)。在夜灯下求读不免生发出一些感悟。先生显然是主张编辑是必须治学的,理由是你编辑的是学术性  相似文献   

15.
鲁迅先生是伟大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杂文、小说、散文等文学作品,是一代文学宗师。他又是伟大的编辑家。他主办的《莽原》、《未名》、《语丝》、《奔流》、《译文》等刊物,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期刊出版史上都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在鲁迅先生作期刊编辑期间,显示了他对读者,对作者乃至对社会负责的高尚编辑道德,为后世期刊工作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6.
父亲姚雪垠于1999年辞世,九年后他的挚友、《李自成》的主要编辑江晓天先生也驾鹤西去,与父亲在“天国”相会。真是岁月无情,令人唏嘘。  相似文献   

17.
我的父亲高崧先生,字崧山,笔名丘权,1924年9月出生于江苏仪征,1991年6月26日在北京逝世。父亲一生从事出版事业,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播与思想启蒙呕心沥血,贡献了毕生的精力。父亲1948年毕业于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系,1949年5月考入新华社北京新闻学校,毕业后曾先后在中宣部干部训练班与《学习》杂志社任职。1958年调入商务印书馆从事编辑工作。解放后的商务印书馆以出版中外语文辞书和编译出版世界古典学术著作  相似文献   

18.
《出版参考》2008,(9):24
今年3月4日和4月24日,分别是著名出版家、编辑家、作家,原全国政协委员,民进中央名誉副主席,开明出版社社务委员会主任、名誉社长叶至善先生逝世两周年暨诞辰九十周年纪念日。开明出版社在此期间隆重推出叶至善先生的纪念文集《得失赛翁马 襟怀孺子牛——怀念叶至善先生》。该书是叶老生前好友的纪念文章结集而成,该书的出版让更多的人想起这位在编辑岗位淡泊名利、  相似文献   

19.
近来,孙燕华老师寄来一套她父亲孙之俊先生的《孙之俊漫画集》(以下简称《漫画集》)。这部《漫画集》共有五卷,由人民文学出版社于2010年11月出版,这是他父亲孙之俊先生两千多幅漫画的大集合,也是孙之俊先生一生主要漫画作品的结晶,其中也饱含了他女儿孙燕华多年收集、修订父亲作品工作的辛苦。看着厚重的《漫画集》,闻着书中传来的阵阵墨香,心中不免产生一阵阵涟漪。一、两份辛苦我们是因着参加武训研究而了解孙之俊的。  相似文献   

20.
林纾的古文,在其生前已被整理为三集:《畏庐文集》(商务印书馆1910年版)、《畏庐续集》(商务印书馆1916年版)、《畏庐三集》(商务印书馆1924年版)。林纾去世后,其弟子朱羲胄在《贞文先生年谱》(世界书局1949年版)中辑佚了数篇。20世纪80年代,张俊才先生编辑《林纾著译编年》,对林纾文作了较为详细的揭示,不但较全面地列出了林纾文的篇目,还标注了具体的出处,为后人研究提供了便利。1990年,林薇先生在天津教育出版社出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