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明清时期,徽州是个“以货殖为恒产”的商业社会,在徽商和徽州商业经济发展的影响下,明清时期的徽州教育呈现出一些不同地自然经济时代的特色,这些特色主要表现在新的教育观念的萌生,商业实用教育的推行,教育经费的商业化经营,以及教育的相对平等性和相对开放性等四个方面,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的徽州教育仍是浓厚的封建性教育,其近代性是非常微弱的。  相似文献   

2.
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徽州文化与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关系进行探讨,认为徽州文化是明清徽州民俗体育的物质基础、文化原型、经济基础与制度保障,明清徽州民俗体育对徽州文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体现徽州制度文化的亲情伦理、丰富徽州行为文化的内容、孕育徽州心态文化的价值取向等方面。  相似文献   

3.
明清时期的徽州以“徽商”作为文化发展的酵母,酝酿出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徽州文化。徽人崇学重教的文化传统和徽商有力的经济支持,造就了昌盛的徽州教育。发达的教育离不开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教育无不是由低级走向高级。因此,参与基础教育的组织和实施的徽州塾师在其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相似文献   

4.
明清贞节观念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时期,明清时期徽州节烈现象与其他地方相比,尤为突出。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明清节烈风气特别是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形成的原因,但普遍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明清徽州节烈妇女的主观因素。其主观因素主要表现在对贞节伦理的守护、对家庭责任的担当、对困窘生活的逃避以及留名传世的愿望等几个方面。明清徽州这种突出的节烈现象是贞节观念的强化,国家与徽州地方宗族所制定的各种相关制度和采取的措施,并结合女性自身的因素,共同产生的合力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明清徽州妇女节烈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清时期,徽州地狭人稠的地理环境,迫使徽州人大量出外经商谋生,形成了徽州人的特殊婚姻生活。“东南邹鲁”的人文环境造就了徽州淳朴的民风,明清徽州妇女节烈现象异常突出。大量节烈妇女其守节或殉烈行为产生不可忽视的家庭和社会影响。明清徽州节烈现象致使男女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更为突出,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损失。明清徽州节烈妇女坚守贞节,使自己赢得一定的社会威望,能有效地平息邻里争端,感化部分社会不良分子。  相似文献   

6.
明清徽州有着浓厚的围棋氛围,并发展成为中国围棋史上重要地域流派之一,其繁荣图景有着深刻文化内含.从大量的徽州文献资料出发,将明清徽人不同的围棋活动进行归类整理,总结分析出明清徽州围棋具有竞技文化 、传播文化 、休闲文化等特征.从明清徽州围棋活动看出,明清徽州围棋既是中国围棋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7.
徽州地处皖南,包括沈歙、黟、休宁、绩溪、祁门、婺源六县.明清时期是徽州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商业经过长期的徘徊起伏,这时迈向顶峰,“徽商”成为国内首屈一指的商人群体.徽州文化在雄厚的传统积淀上,继往开来,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形成了包括哲学、医学、绘画、戏剧、建筑、食品等整体的“*学’体系。文风郁盛、人才辈出,根据《朱元明清澈州各县进土人数表》,明清两代徽州回了618名进士,①其中不乏内阁辅臣、太坏侍印,·人才出于教育.当我们赞叹徽州人才伟盛时,应该雷到它的繁育的成功.本文将不齐浅四,试对明清时用…  相似文献   

8.
徽州文会是地方文人、士绅自发成立的一种较为分散的读书、际会的学术交流团体,同时也是徽州十分重要的科举教育组织。文章从社会文化史角度通过徽州文会地方志资料的考察,并辅之相关典型文献,探讨研究了明清时期徽州文会组织源流、传统定义与类型、历史运作与社会功能、管理与区域分布,以及解析徽州文会与社会变迁复杂关系等。  相似文献   

9.
教育对社会发展的促进有赖于教育的社会功能之发挥。我国千百年来的古代教育恰恰忽视了这一点,教育在古代仅是培养“官”的工具。明清徽州教育中出现了书院的繁荣,成为古代教育中的一朵“奇葩”。徽州书院教育力矫传统教育在培养人才、开发民智、传播文化、普及教育等方面的不足,充分发挥了教育自身的社会功能,对徽州文化的发达和此后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明清徽州节烈现象异常突出,这是多种因素促成的结果,节烈旌表是其中重要的一种。明清时期非常重视对贞节妇女的旌表。明清节烈表彰有严格的程序,按涉及的行政级别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表彰,级别愈高,其程序和过程就愈复杂。我们从徽州方志、谱牒等历史文献中可以发现中央政府旌表制度在地方的执行过程;中央朝廷对旌表条例的调整往往会得到地方的积极响应;同时,地方政府的表彰成为中央朝廷旌表的有力补充。妇女节烈旌表制度在徽州的有效实施,促进了明清徽州突出的节烈现象。  相似文献   

11.
明清时期的徽州宗族通过征收赋税、培养宗族子弟入仕、创办义田和义学等途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加强宗族管理、维护宗族内部团结的作用。同时徽州宗族还对国家的政策和儒家伦理规范积极宣传,在宗族中进行宣讲和教化,按照国家政策管理徽州宗族社会,保持了徽州地区基层社会的长期稳定,这与国家希望地方基层社会保持稳定进而保证封建统治能够长期延续的目的有相契合之处,体现了明清时期徽州宗族与国家之间的良好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12.
明清徽州进士数量、分布特点及其原因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明清时期,徽州考中的进士数量之多,为他郡所不及,这是徽州区域一个较为突出的人文现象。徽州如此众多的进士,从内部区域分布来看,却是极不均衡的,这是由商业发展的不平衡所导致的。从姓氏分布来看,则是集中在少数几个大姓之中,这是因为这些大姓宗族拥有优越的文化教育环境和雄厚的经济实力,从而使其子弟具有较强的科举竞争力。  相似文献   

13.
高鉴 《鸡西大学学报》2012,12(4):121-122
徽商,一支活跃在明清时期的商帮劲旅,构成了我国封建社会末期商业资本的一个重要力量。而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其活动范围"几遍禹内",在经济发达的江南地区更有着"无徽不成商""无徽不成镇"的说法。两淮地区向来经济发达,又是徽商起步的主要地区,加之交通便利,自然成为徽商经常出入之地。此外,徽商发展不断壮大的一个根本因素是依靠盐业的发展,而扬州作为徽商盐业的基地对徽商发展以及两淮经济的兴衰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4.
徽州向来有重视教育的传统,亦因如此,徽州素有“东南邹鲁”的美誉。无论是学而优则仕,还是经商致富,都离不开儒而好学的传统。宗族私塾教育在徽州文化繁盛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文中着重探讨徽州地区的宗族私塾教育繁盛的原因、表现及其特征,突出宗族私塾教育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地位.彰显徽州宗族私塾教育的地域特色。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徽商的消费生活内容非常丰富,受中国传统的"四民"观及儒家思想的影响,他们的娱乐休闲消费、社会公益消费、文化教育消费都体现了其消费生活的儒雅性.徽商消费生活的儒雅性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创造了商业和文化教育的繁荣.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社学是元明清中央政府在府、州、县、司、卫的治所及乡镇里社兴办的对少年儿童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学校.乌江流域民族地区社学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兴起、发展和衰亡三个阶段、其间经历300余年,呈现出整体落后、阶段起伏、逐渐推进和官员创建等特点.该地区社学的部分特质主要是通过办学宗旨、教学内容、管理体制、社师选择和经费来源等方面体现出来的。社学的设立.不仅使乌江流域民族地区形成了全社会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而且推动了乌江流域各族人民文化教育普及化的进程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和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明清时期是徽商发展的鼎盛时期,在徽商庞大的资本的扶助下徽州文化开始崛起。传统医学在徽州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形成了中国医学史上独树一帜的地域性医学流派──新安医学。新安医学在明清两代著述颇丰,并有不少付梓于世。探讨其时徽商与新安医家医籍刻印的联系,及资助新安医籍刻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人由于经商或其他原因大量向外迁徙,淮扬地区由于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繁荣的市场,成为徽州人迁徙的主要目的地之一。文中主要依据明清时期的族谱及地方志等资料,大致梳理徽州人向淮扬地区的三个主要城市:扬州、南京和仪征的迁徙情况,以此反映出徽州人在淮扬地区的活跃程度。徽州人的迁徙活动,对迁入地的经济发展、社会风俗等方面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而对于徽州本地来说,大量人口外迁则成为一把双刃剑,产生了积极和消极的两方面影响。  相似文献   

19.
明清徽州儒教信仰具有深厚的宗教基础,其宗教性的形成除受原有的坛墟、祀庙和祠堂的影响外。还深受明清国家儒学宗教化的影响,从而形成以国家信仰为基础、以地方信仰为本位、以家族信仰为主体的自上而下的完美的宗教式组合。对徽州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黄胜  代鸣  黄泽梅 《铜仁学院学报》2010,12(1):77-80,91
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发展历史不长,明清时期才有学校教育的记载,而且发展缓慢。民国时期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得到一定发展。解放后,各级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特殊政策和措施,从多方面对贵州毛南族地区学校教育给予支持,毛南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发展成效显著,但也存在诸多的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