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张绍曾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将领和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张绍曾率先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发动了“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沙俄企图唆使外蒙独立,招降内蒙各盟旗。为平息叛乱,1912年张绍曾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并主持召开西盟会议,揭露沙俄的侵略行径,利用群人智慧,平等对待蒙古王公,宣传五族共和的思想,团结西盟军民,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人,包括孙中山,都对满蒙回各族怀有否定性的形象,使得他们对“外中国(藩部)”的民族整合问题漠不关心,相反,居住北方和内陆中国的满蒙王公以及旗人集团为了保持他们的既有利益,积极响应“五族共和”的口号,要求“与汉人平等”,导致南北妥协的局面。从这个角度看来,辛亥革命既是不同政治力量的斗争,又是一段内外、大小“中国”交错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论述了北洋政府于1912年10月在长春召开的第一次东蒙古王公会议的背景、内容、经过及其影响。第一次东蒙古王公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北洋政府统治在哲里木盟的正式确立和蒙古王公们对共和的态度由反对到赞成的转变。  相似文献   

4.
“五族共和”思想是孙中山在民国成立初提出的解决当时国内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也是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这一基本原则虽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但作为当时孙中山民族主义的重要内容,作为我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纲领,孙中山主张的“五族共和”是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的,同时在我国民族关系思想史上也应有一定的历史地位。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进一步了解孙中山这位“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的思想,对于我国民族研究工作的进一步发展,是不无裨益的。  相似文献   

5.
新论摘编     
孙中山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五族共和”论历史学家一般都认为,“五族共和”的口号是民国元年孙中山提出的,孙中山在新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表明:“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以实现“民族之统一”。日本学者片冈一忠曾经对孙中山首倡“五族共和”的说法提出质疑,并论述立宪派巨头张謇在南北和议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笔者既同意片冈的论点,又提出新的看法:即“五族共和”一词来源于杨度1907年撰写的《金铁主义说》,一直到辛亥年武昌起义后,经过南北谈判,逐渐变奏为新国家的民族统一理论,由于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革命党…  相似文献   

6.
张绍曾是中国近代史上重要的人物,是具有广泛影响的爱国将领和民主革命家。辛亥革命时期,张绍曾率先响应孙中山先生号召,发动了"滦州兵谏"和"滦州起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辛亥革命后,沙俄企图唆使外蒙独立,招降内蒙各盟旗。为平息叛乱,1912年张绍曾被任命为绥远将军,并主持召开西盟会议,揭露沙俄的侵略行径,利用群人智慧,平等对待蒙古王公,宣传五族共和的思想,团结西盟军民,为维护国家统一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7.
释"五"与"六"     
通过形体比较,利用同音假借原理,历史渊源法,阐释出“六”与“庐”的关系,即“六”是“庐”的初,从字族学角度,利用形训和历史推源法,揭示了“五”族字的乳化关系,并推究出“五”的本就是“抵牾”之义。  相似文献   

8.
武昌首义后,部分省份发生满人流血事件,边疆各民族上层大多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主张心怀疑惧。云南军都督府派李根源率军西巡,处理滇西问题,途中下令保护楚雄府知府满人崇谦。崇谦的经历反应了云南军都督府民族政策的调整和演变历程,是“五族共和”思想积极作用的表现,也是“五族共和”思想保护了部分满族官员和普通满人生命的例证。此后李根源与崇谦之子宝铎(关振生)有较深交往,并帮助他将崇谦《宦滇日记》(节录)点校公之于世。  相似文献   

9.
沙俄操纵的外蒙古首次独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的外蒙古是中国的一部分。它曾于1911年首次宣布独立,中国历届政府均未予以承认。根据“中俄声明”和《中俄蒙协约》,外蒙古于1915年进入“自治”阶段。1919年,中央重新对外蒙古行使主权。外蒙古的首次独立是沙俄乘中国辛亥革命政局动荡之机,策动外蒙古封建王公分裂中国领土的产物。  相似文献   

10.
国民党政府在内蒙古设省,推行盟旗与省县并存的政策,各盟旗被分割在省县之内。德王为了抵制省县方面对蒙古封建王公权利的限制,发动了百灵庙“自治”运动。本质上是由蒙古封建上层发动的以维护封建王公制度和封建特权为宗旨的运动,但它是在反对民族压迫和维护民族利益的呼声中产生的,所以在蒙古族各阶层中引起了较大震动,有着比较广泛的社会基础。运动本质和国民党大汉族主义民族压迫政策决定了德王的努力不可能成功。其结果是蒙政会成立,实权仍然控制在国民党自治指导长官手里,没有达到“高度自治”的目标。日本帝国主义加紧拉拢和收买德王,使其走上投靠日本帝国主义的道路。历史证明,封建王公发动的“民族自治”只能是彻底的失败  相似文献   

11.
《围城》通过方鸿渐的漂泊,借助看似"开放"实则"封闭"的空间转移对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中国及中国知识分子作了入木三分的描绘,多侧面地对所谓文明社会的各种弊端作了无情揭露和嘲讽,使方鸿渐们在不同的世情背景下,呈现出既复杂又真实的人性、人情和人生。  相似文献   

12.
虽然有效教学反思已倡导多时,但并不能无条件地接受它,要在对它本身有深刻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指导自己的教学。因此,对其概念的梳理和思考是必需的。本文认为有效教学反思是有着多方面涵义的实实在在的概念,其"有效"所言传的是一种"发展"和"进步"的意义,体现了对一种理想状态的追求。具体来说,有效教学反思体现为一种教学反思形态、思维形式、理想和境界以及多指向的动态过程。  相似文献   

13.
苏华 《承德师专学报》2005,25(4):56-56,68
自由是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以及对必然性的利用,是主客观统一的过程;而实践也是同样包含着主客观统一的主客体的统一,即人们利用、改造客观必然性的活动:主体性也是在对客观必然性的认识、克服、改造中得以确立起来.自由、实践、主体性三者为同一概念的不同表述形态,各有侧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体性是从自由和实践引发开来的,作为自由和实践的主体在对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和改造中达到的与客体世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地区”和“民族”性类目常常并列列出,归类时可以从有关相近相邻类目的内容划分中找出划分标准;分析主表中注释隐含的划分标准;分析类目包含的主要内容成分判断或参考一些相关类目规定的划分标准,来寻找到合理的归类方法。  相似文献   

15.
《西游记》中的“游”作为希望的载体,对于游者本身的意义,主要在于为师徒们提供了新生的机会,由此引起了师徒们身份的重构,并使他们融为一体。游的“流动性”与“滞”的因素相对举,以及作者对结局的淡化处理,揭示了“游”这个行动所产生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6.
《颜氏家训·音辞》中"败"、"好"、"恶"三个字的语音在汉语史中有一个演变的过程,其词性、语义也有着相应的变化。经过考察,可以发现"败"、"好"、"恶"语音声、韵、调的发展和更替具有规律性;词性、词义的演变和发展具有不平衡性;上古到中古和从中古到现代,语音演变趋势呈现不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论“硬新闻”的“软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把“硬新闻”写“软”,成为白热化的新闻竞争中非常重要的新闻业务问题。软化硬新闻,要把理论认识和新闻实践统一到党性与群众性相一致上来,找准党的要求与群众需求的结合点,关键在于确立一个新而巧的新闻主题。硬新闻软化到位的标志,是广大读受看报道。  相似文献   

18.
一直以来,许多研究者忽视了鲁迅写作《阿Q正传》时的思想观点和文艺观点,仅仅一般地根据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中关于农民问题的正确思想来解释阿Q的“革命”问题。事实上,阿Q的“革命”,不过是他的“精神胜利法”在客观环境发生变化后的另一种表现的形式而已。  相似文献   

19.
箕子的“子”不是爵位,商王朝没有子爵。“子”是由王族的姓变为尊称的。箕子是中国第一个称为“子”的思想家。  相似文献   

20.
台湾问题有国内和国际两大因素,台湾问题的解决也要从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出发。本文主要是从国际法和国内法两个层面对台湾问题进行法理分析,强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台湾问题是和平统一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