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教学目标1、知道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2、了解形成原电池的条件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归纳和总结的逻辑思维方法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通过实验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提高合作学习的能力,体验科学探究过程、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教材分析学习本节内容前,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金属活动性顺序、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等知识,且在必修(一)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电解法冶炼金属,知道电解法冶炼金属实际上是  相似文献   

2.
人教版化学教材"化学能与电能"的实验操作是: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导线中间接入一个电流表),平行插入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观察现象(见图1).该实验以Zn+H2SO4=ZnSO4+H2为实验原理,用锌片和铜片为原电池的两个电极,稀硫酸为电解质溶液,用导线连接构成闭合回路.通过此装置,学生了解了原电池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为了提高原电池的效率,以防电流在短时间内衰减.所以,在人教版化学教材"原电池"中将此装置进行了改进,改为"铜锌双液原电池",具体实验操作为:用一个充满电解质溶液的盐桥,将置有锌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铜片的CuSO4溶液连接起来,然后将锌片和铜片用导线连接,并在中间串联一个电流表,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见图2).一段时间后取出盐桥,再次观察实验现象.通过实验,学生了解了盐桥在原电池装置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电化学知识是以电解质溶液为载体,以氧化还原反应为核心,原电池的负极和电解池的阳极是氧化极,原电池的正极和电解池的阴极是还原极。因此,要从电子得失角度去分析有关的电极和电极反应方程式。例如,原电池的问题可从下列三类来分析。第一类原电池,如铜锌原电池,其组成条件有三条:①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金属与金属、金属与石墨碳棒、金属与难溶金属氧化物);②电解质溶液,至少要能与一个电极发生有电子转移的氧化还原反应,一般是置换反应;③两电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且用导线连接。这种原电池中,较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负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材…  相似文献   

4.
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融合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主要有:①氧化还原反应;②能量的转换、新能源的开发;③电解质溶液;④金属的性质;⑤电学知识。高考关于原电池的考题频频出现,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更是考查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原电池原理及应用是中学化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涉及金属活动性顺序、物质的导电性、氧化还原反应、电解质与非电解质溶液、原电池原理、新型化学电源、金属的腐蚀及防护、原电池的设计等众多知识点。有关此知识的考题“源于课本,但不拘泥于课本”,尤其注重综合分析能力和迁移应用能力的考查。学生要想做好“原电池”考题,不仅要全面掌握课本基础知识,能理论联系实际,还要有灵敏、严密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思维。下面,结合近几年高考试题对原电池的考查方式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为了加深电解池、原电池等实验原理,认识金属电化学腐蚀的原因,本实验从原电池、电解池、电化学腐蚀、水果电池等四方面展开研究。从实验中我们解决了如下问题:对比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总结电解池的一般构成条件。镀锌铁与镀锡铁在镀层破损后,哪种铁片更不容易生锈?为什么?金属导电和电解质溶液导电的区别是什么?  相似文献   

7.
苏教版《化学反应原理》在讲授铜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时,有如图1所示实验装置。教材中要求:"锌片放入硫酸锌溶液中,铜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将盐桥插入两只烧杯内的电解质溶液中,观察现象。"综合现象是:电流计指针偏转,锌片溶解,铜片上有红色物质铜析出。为了进一步弄清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增加实验的趣味性。将实验拓展如下。1棉线代替盐桥教材上注明盐桥内装有含氯化钾饱和溶液的琼  相似文献   

8.
1 实验原理 金属的电化腐蚀是由于各种原因构成的原电池(微电池)而引起的腐蚀作用.铁和铜构成原电池时,铁是负极,铜是正极.铁的表面有一层中性或偏碱性电解质溶液时,溶解在水中的氧从正极上获得电子,这种情况称为吸氧腐蚀.  相似文献   

9.
电化学知识历来是高考的必考内容。主要考查原电池及电解池的工作原理、金属的电化学腐蚀等知识,涉及的主要考点有: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电极反应式的书写、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移动方向的判断、外电路中电子的移动方向等。  相似文献   

10.
电化学是高中化学基本理论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中知识的难点之一.高三的学生已经学习了氧化还原反应、金属的性质、离子反应以及电解质溶液等相关知识.在能力上,学生基本上具备了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具备了通过实验研究化学反应的实质,收集实验现象推断反应原理,并对其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为电化学的复习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11.
"电解质"是人教版必修1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二节的教学内容。本课题属于概念原理知识的教学。从教材的体系看,电解质、非电解质是初中学习溶液导电性、酸碱盐电离知识的延续和深化,又是学习电解质溶液理论知识的基础,在教材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建立电离的概念,引导学生从微观离子角度认识水溶液中的电解质,发展了学生的微粒观,帮助学生形成用微观实质解释宏观现象的化学思想。  相似文献   

12.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人教社2007年2月第3版)学生在必修《化学2》(人教社2007年3月第3版)中学习了由锌片、铜片和稀硫酸溶液组成的简单原电池,初步了解了原电池原理。本节内容以必修《化学2》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为基础,通过学习  相似文献   

13.
闭合电路欧姆定律是恒定电流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学中必须做好原电池分组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制作电压高且稳定的原电池至关重要.笔者根据高中物理粤教版选修3-1教师用书提供的方法进行实验,实验显示电源电动势比较低,无法完成教材要求的探究性实验.为此,笔者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和拓展,具体介绍如下.一、制作原电池1.配制电解质溶液(1)改进:氧化剂改用重铬酸钾,重铬酸钾的氧化性比高锰  相似文献   

14.
在讲高级中学课本《化学(选修)第三册》第六节“原电池、金属的腐蚀和防护”的内容时,要解决的问题2一就是“构成原电池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仅仅利用对课本上Cu-Zn原电池的分析,可归纳出构成原电池的条件大致有三个:(1)两个电极(不同的金属)(2)电解质溶液(酸溶液)(3)导线。但仅有这三个条件,还不能使学生真正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并正确会应用。如设计这样一道题:判断下列哪个装置为原电池?大多数学生往往只能判断出①③为原电池,而实际上②④⑤也为原电池。为什么呢?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回顾原电池的原理和本质:原理…  相似文献   

15.
柴勇 《化学教学》2005,(3):47-49
1 重视基础知识,形成知识规律 1.1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判定规律 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思路是"三看": 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 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或熔盐)中; 后看电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 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相似文献   

16.
一、复习要求:(一)理解掌握原电池原理1.原电池的组成条件:(1)有相互用导线联接、活动性不同的金属(其中一种可以是非金属〕作电极;(2)具有电解质溶液;(3)电极与电解质溶液接触并构成通路.  相似文献   

17.
<正>在学习完"原电池工作原理"及"化学电源"相关知识后,我们何不利用自己生活中的物品亲手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宝贝"呢?在这一思想的萌发下,我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了原电池制作大行动。上网查阅资料后发现,其中"水果电池"的制作最吸引我,其原理是将番茄、橙汁等作为电解质溶液,找到两种活性不同的金属(一般选用铜和铝)作为原电池的两极,通过观察  相似文献   

18.
所谓电化腐蚀,是指金属在电解质溶液中产生了电流现象的一种腐蚀.也是化学能变为电能的过程,它是氧化一还原反应.原电池是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一种装置.即在电解质溶液中的二种不同金属(其中一种也可以是非金属例如碳),较活泼的金属作为负极,产生氧化反应,另一种金属(或非金属)作为正极,产生还原反应,电子从负极流向正极,这个过程称为原电池原理.  相似文献   

19.
1问题的提出 原电池实验是电化学教学中的重点,也是理解电化学知识的关键。学生最初接触到的原电池装置是锌片和铜片直接置于稀硫酸溶液中组装而成的(如图1),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选修4第四章第一节原电池装置改为如下图2装置,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将传统实验与传感器技术相结合,利用氯离子传感器直接测量了原电池电解质溶液中Cl-的浓度,通过两电极Cl-浓度的变化,成功演示出了铜锌原电池中氯离子移动的实验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