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前教育尚未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课堂教学关注学科、忽视学生的情况依然存在.学生过多的是模仿、记忆,很少有表现的机会.在这种教育中,体现了教师的绝对权威,却没有了民主;在这种教育中,追求着升学率,却忽视了学生能力的培养.鉴于此,新课程倡导一种新的教学理论:让交往与对话走进教学.交往教学论以“教学过程是一种交往过程”为基础。着眼于教学过程中的师生交往关系,强调学生个性的“自我实现”.  相似文献   

2.
(接第六期)三、机遇与机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平等交往中,教师的"导"不应是不讲时宜的一竿子到底的灌输,而应当是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相机诱导。这就要求必须具有适合教学的"机遇",方能"见机行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机会和境  相似文献   

3.
(接第六期)三、机遇与机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平等交往中,教师的"导"不应是不讲时宜的一竿子到底的灌输,而应当是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相机诱导。这就要求必须具有适合教学的"机遇",方能"见机行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机会和境  相似文献   

4.
(接第六期)三、机遇与机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平等交往中,教师的"导"不应是不讲时宜的一竿子到底的灌输,而应当是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相机诱导。这就要求必须具有适合教学的"机遇",方能"见机行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机会和境  相似文献   

5.
(接第六期)三、机遇与机智课堂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特殊交往活动。在这种平等交往中,教师的"导"不应是不讲时宜的一竿子到底的灌输,而应当是针对学生学习需求的相机诱导。这就要求必须具有适合教学的"机遇",方能"见机行事"。这种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好的机会和境  相似文献   

6.
一、激发课堂交往的“情”——转变教师角色 交往的课堂迫切期待教师角色的转变。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他的教学魅力就在于他善于与学生沟通,善于激发学生交往的欲望,从课前的师生问候就开始实现他与学生的平等交往。上课伊始,他亲切地问候“孩子们好!”,孩子们礼貌地回应:“老师好!”,他又真诚地说:“孩子们真可爱㈠孩子们又该怎样回应老师呢?他顺势鼓励孩子们说出自己最真实的,最想说的话,有的说“老师真可亲!”,有的说“老师真和蔼!”,有的说“老师真好!”等。一声真诚的问候,既拉近了师生距离,激活了学生思维,又拉开了交往的序幕。在教学过程中,于老师也一直以朋友的身份,一再激发学生交往的情绪,与学生进行民主、平等的交往。他这样引导学生:“这么美的课文,老师也想读,给老师一个机会,好吗?”当老师成功的范读博得学生热烈的掌声时,他马上接着说:“老师读得好的地方,你可以试着学一学。如果你觉得不够好的地方,请你改一改,再试着美美地读一读,好吗?”这种友好、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很自然地形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交往场”。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课要搞好创新教育,教师自己首先要转变教学观念,提供实践机会,放飞笼中的“鸟儿”,让学生的思想在更广阔的天空中腾飞。“说话课”带来的乐趣浙江省义务教育《思想政治》第二册第一课安排的是“学会理解,学会尊重”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交往。对于习惯以自我为中心的独生子女来说,这种教育相当必要。但如何才能使学生真正学会交往呢?我在讲解社会交往的重要性后,设计了一节“说话课”。老师:社会交往是无处不在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社会交往。在交往中,最基本的就是要学会理解他人。为了锻炼同学们的交往能力,我们今天就…  相似文献   

8.
克林伯格指出:“在所有的教学之中 ,进行着最广义的‘对话’。……不管哪一种教学方式占支配地位 ,这种相互作用的对话是优秀教学的一种本质性的标识。”[1]这话至少有这样三层意思 :一是教学即是对话 ,二是对话是一种精神 ,三是贯穿对话精神的教学才是优秀教学。而“灌输型”的语文教学不具备对话精神。它以教师为一切教学活动的中心 ,是一种教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的单向行为。教师按照自己设计好的讲稿在课堂上表演 ,在这种表演中 ,教师是知识权威的象征 ,学生和教师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的平等、轻松、自由的对话机会被…  相似文献   

9.
许多教师都知道,教学中若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意义非比寻常,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往往难以落实。课堂依然是教师的课堂,教师依然是教学的中心,学生只能围绕教师转。当然,其中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没有一种好的教学模式,应该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因此,构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放手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参与—交往”教学模式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一、“参与—交往”模式的基本结构“参与”,就是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  相似文献   

10.
潘翠柏 《中学文科》2009,(16):127-127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以教师讲、学生听或者学生记笔记为主,学生很少有机会主动参与课堂活动,他们像一只只“口袋”被动地接受老师的“倾倒”。这种教学方式剥夺了学生参与的机会,压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了学生的思维和智力发展,扼制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新课程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间、学生间的动态信息交流,这样的定位强调了学生参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成为教好英语的关键。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文教学是一个流动的过程,就教学的实施环节、对象来说,教师每时每刻要面对不确定的教育情景,因此跳出窠臼,随机应变、相机引导是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必备的教学素质。教师把握好机会,“随机”施教,可以避免学生作文中言之无物的现象,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就是师生之间的交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师生的交往互动是教学活动的本质属性。没有师生的交往互动,就不存在真证意义的教学。因而,教学过程的这种交往属性决定了教学中师生的双主体性。  相似文献   

13.
合作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因此,在课堂上如果能给学生留点“交往”的空间,引导学生交往、合作、学会与人相处,不仅能营造平等、民主、轻松活跃的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和合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发展学生的个性。一、教师以合作者身份进入教学过程现代教育观认为:教师的职责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而更重要的鼓励学生思考,鼓励学生质疑,为学生提供自由的空间,给学生提供帮助和支持。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变“教师先问,然后学生回答”这种限制学生思维的方式,给学生提供“交往”的机会。…  相似文献   

14.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教与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因此,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就不曾发生教学。如教学只是单方面体现教师的“教”,而没有学生的反响,教室里只有教师的声音.而没有学生的反馈.这种教学就不是真正定义上的教学。只有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才是教学过程的本质。“互动”在英语课堂上尤其显得重要。在教学中.我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具体体现在下面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中,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常常采用谈话的方法,将“预设”好的问题与结论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猜测,这种“请君人瓮”式的教学,使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状态。久而久之,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被长期压抑,因而学生的素质发展成为了一句空话。对此,《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姜珊荣 《中学文科》2006,(12):68-68
吕淑相先生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活”其实就是激活学生的情绪,使之精神振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再将这种积极性迁移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去。对于思想品德学科来说,由于理论性比较强,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比较枯燥、不易产生兴趣。因此,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活”起来,是有效实施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前提。那么,在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  相似文献   

17.
新的教学理念让我认识到,教学本质之一是交往。“把教学本质定位为交往,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可是,如何实现这种交往?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是一种比较理想的学习方式。学生积极讨论、交流,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当然,也有教师和同学之间的互动。合作学习使课堂教学不仅成为一个认识系统,也成为一个准社会系统。学生在这里体验到了平等、民主、友情,也体验到在集体中探求知识、积极参与的乐趣。  相似文献   

18.
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交往的过程,成功的教师注重“浓缩”多种情感与学生进行有深度、全方位的交流。这种浓缩的情感应当包括三种:一是教师的“爱人之情”,二是教师讲授中的“感人之情”,三是教学中的“审美之情”。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将这多种情,传达给学生,并使之内化在深层素质中。   教师的“爱人之情”。一个教师如果不爱自己的教学对象,对学生没有满腔的爱心,他的教学是很难搞好的。只有具有爱的深情,教师才会更好地备课、讲课,从各方面提高自己。这种爱心会渗透到教师的一言一行之中,学生们能强烈地感受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教学理论强调,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是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往来实现认知信息、心理动作、意情态度的交流和沟通。这就对教师提出了营造一个动态课堂的要求,即创造一个能让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氛围,给学生提供充分的课堂自由思考、自由选择的空间和机会等。可是在教学中,教师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动”;教师又哄又奖只有少数学生“动”起来;要不就是课堂闹哄哄,该讲的未讲清楚,该听的未听清楚,或者发言者抓不住要害,听发言者心不在焉。像这种“动”,就没有“动”好。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  相似文献   

20.
教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学的本质问题是教学论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从其独特的交往目的、主体、信息、介质、关系来说,教学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往。研究教学交往本质对于教学论学科的发展、教师和学生的成长以及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深层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