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正>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诵读,培养学生正确的诵读习惯,以帮助学生感知文本内容,融入自身情感与经历,与文本产生共鸣,从而领悟文本内涵。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多样化诵读,使其在诵读中品味语言之美,意境之美,情感之美,促进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优化。一、注意范读,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对于学生而言,尤其是小学生,他们一般具有较强的模仿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2.
诵读是语文文本教学过程中的必要环节,也是学生体会文本人物情感的重要路径。文本诵读需要多重感官参与,讲求眼到、口到、心到、耳到,实际上就是将各种信息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传入大脑,然后进行整合表达的过程。诵读能够牢牢吸引学生的文本学习注意力,提高学生对文本内容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感知文本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3.
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程度上与学生的感知能力相关,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离不开诵读,诵读是学生感知文本信息的直接途径。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通过科学的引导,将学生带入浩瀚的书海,教给他们正确有效的方法,让学生领略诵读带来的乐趣。  相似文献   

4.
阅读是初中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同时有效的阅读也能更好地提升初中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新课改下,语文教师要加强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教学,采取有效策略,促使学生更好地进行阅读,进而促进学生更加健康全面的发展。一、加强学生对文本内容的诵读阅读分为诵读和默读,学生通过诵读可以更好地实现心口一致,也能更好地理解文章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该教会学生有感情地诵读课文,  相似文献   

5.
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诵读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教学中进行诵读要注意不同的层次及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  相似文献   

6.
耿泽相 《双语学习》2007,(7M):105-105
诵读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在语文教学中有重要作用。诵读在感知言语声音形态的同时,实现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在教学中进行诵读要注意不同的层次及教学模式,注重对学生进行创新思维的引导。  相似文献   

7.
<正>语文阅读教学回归文本教出"真味",指的就是语文阅读教学时,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以阅读文本为中心,深入了解阅读文本承载的内容、风格、情感、表现手法等,更要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涵泳、品味等语感实践,思考文本中运用独特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作品的主题、作者的情感倾向等的原因,从而学会鉴赏与学会运用文学作品中生动鲜活的语言文字。故此,阅读教学  相似文献   

8.
在教育改革背景下,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了小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任务。文言文是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受到了教育者的广泛关注。文章以部编版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材中的《囊萤夜读》为例,从诵读的特征和小学语文文言短文诵读的价值出发,从初读、研读、诵读三个方面探讨小学语文文言短文诵读的教学策略,以促使学生在理解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读通、读顺、读懂文言文,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独立思考,合作讨论,角色扮演等实践中真切地感悟到文本的内涵。  相似文献   

10.
语文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或者生活内容都包含了一定的情感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中的精神内涵,从而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上的幸福感和满足感,促进学生人格的发展,使学生成为一个具有良好品质的人。本文主要从"诵读诗歌、分享写作、阅读绘本"等环节出发探究"幸福语文"的教学方法,以期学生能够借助语文学习形成一种良好的人格。  相似文献   

11.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诵读是常见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可培养学生语感,增强生本对话,加深文本理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认识到诵读的重要性,把握诵读类型,强化诵读训练,以发挥出诵读的教育意义,让学生在吟咏诵读中把握文本深意,形成审美情趣,提高语文素养。一、强化朗读训练,深化文本理解朗读是诵读的主要方式之一,是语文阅读学习的基本而有效的方法,可发挥学生主体性与主动性,可帮助学生理解语句意义,感悟文本  相似文献   

12.
正语文作为一种社会交际工具,其核心功能在于能够熟练"运用"。阅读教学应该对接现代社会对语文学科的教学诉求,建构"理解"和"运用"并重,并且朝向"运用"的教学实效来转变。我认为聚焦语用,坚守其价值,是语文教师对阅读教学的尊重。一、借助文本,提升口头语言表达能力1.诵读,积累语言课堂教学是积累语言的主渠道,语文课本是语言积累的主要内容。教学中必须摒弃乏味的提问、繁琐的内容分析、机械的练习,代之以教师引导下的对文本的感知、理解、感悟和运用。要凭借默读、朗读和诵读去充分感知文本,使学生在不断的诵读中积累文本中优秀的语言。  相似文献   

13.
读是阅读教学的支点,有效的诵读是学生理解文本的前提。本文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就诵读的不同方式,指出诵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不同作用。范读,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齐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品读,再现诗文意境;跳读,把握文本脉络;指名朗读,给学生搭建自我展现的平台。作为语文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引导学生把书读好。养成良好的诵读习惯学生才能终身受益的。  相似文献   

14.
文本解读不能是教师对文本内容的解释和发掘,而是借助文本推开语文学习课堂,引导学生展开更广泛而深入的阅读学习,从而建立更完善而系统的阅读认知,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成长.诵读、解读、研读、读写等呈现了文本解读的不同环节,体现了深度学习的基本路线,所以教师要做好规划,以提升文本解读学习品质.  相似文献   

15.
乔立英 《考试周刊》2009,(47):61-61
本文对新课程小学语文诵读教学作了探析,旨在阐述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所起的积极作用。在语文教学中注重诵读教学就是在围绕文本内容的基础上,注重学生语文学习激情和兴趣的激活,鼓励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读过程中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提高他们的阅读理解水平。诵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学习习惯,而且能够让学生在诵读中积累丰富的知识底蕴和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16.
语文阅读教学是培养学生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和语文素养的关键环节,而朗读是提升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必不可少的方法.小学语文学习的不同阶段,教学目标有所不同,第二学段中,阅读教学的内容在"读"的基础上添加了"写"的要求,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读与写"设计教学活动,教学中按照"单元导读"的指导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诵读感受文本的情感,...  相似文献   

17.
<正>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作为接受主体,文本作为接受客体,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使得文本主体与接受主体进行对话与交流,使一维的文字成为具有立体层次性的多维元素。这种主体相互融合的多维,需要利用诵读不断深化,在情感的交融中获得。在这种情势下,教师进行诵读教学时务必要把握课堂阅读教学规律。一、诵读与课堂教学规律(一)整体性的诵读教学文本的组成具有整体性,而这种文本主体性就体现在这种整体性中,同时,学生的基本理解和后续理解都要归结于这种整体性。可以说,整体性是文本的基本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经典诗文有意识地音读、意读、情读、品读,学生便可感知文本内容,品味到传统的文化精髓,潜意识中继承人类文明的智慧。因此,通过经典诵读提高初中学生语文素养研究很有必要。而通过什么方法诵读经典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方法更加有待我们语文教师的思考。  相似文献   

19.
“体验式”阅读课堂中,应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探究与体验来引发思考、形成感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教师应确保学生在教学中的情感体验要在亲历中形成。“体验式”阅读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激情诵读,品读文本的韵味;构建趣味真实的情境,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知文本的深刻意蕴;链接读写环节,使学生在情感感悟中增强表达能力。  相似文献   

20.
高中语文诵读教学以规范性诵读训练形式,可以引导学生真正达到"口诵心惟"的诵读境界,对文本进行高级审美鉴赏。然而低效、形式主义、机械化是困扰诵读教学的几个主要问题。本文从诵读教学与诵读赏析、写作表达的关系入手,以诵读与想象、诵读与思维训练、诵读与写作几个角度分析诵读教学的有效策略,旨在通过有效策略提高学习者的语文素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