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教学论及其指导下的教学实践的根本问题出在“学生—知识”的二元学习观上.其根本谬误在于割断学生与客观世界的真实联系,其严重危害在于导致学生的“创造无能”.因此,有必要实现学习观转型,建构“学生—知识—客观世界”的三元学习观,进而更新教学论研究的基本问题和基本路径,着手教学论的重建.  相似文献   

2.
蔡育清 《教师》2023,(11):54-56
文章从小学数学“教—学—评”一体化出发,通过对当前生本课堂存在的问题开展深入分析,总结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单一、学习评价模糊等问题,并结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开展“教—学—评”一体化的教学实践,在教学实践中引入信息技术、教学清单、学习清单、项目式教学等具体教学措施,为教师及学校解决小学数学教学问题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3.
如何评价研究生翻转课堂有效教学,为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改进提供一个参照系和路线图,这是推进研究生翻转课堂理念和实践深入发展的一个关键问题。在目标—活动—评价一体化思路的引导下,兼顾翻转课堂模式“课前学习+课上主动学习”这一固有的结构,初步设计了一个由“课程设计”“课前学习”“课堂参与”“反馈与评价”“学习成果”五个一级指标构成的研究生翻转课堂有效教学评价框架。这一评价框架得到了实证研究的初步验证。对于这一评价框架,教师可以灵活应用,采取各种变式。  相似文献   

4.
针对“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改革的问题,按照“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线上网络教学资源为基础,线下传统课堂面授为补充,依据课前—课中—课后三阶段的学习框架完成理论教学,再通过“实验+实训”双结合的方式进行实践指导,最后按照考核评定标准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考核,设计出“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的教学内容,目的在于充分发挥“网络教学+课堂面授”混合式教学的优势,以提高“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率,推动“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教学的改进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2012年,为了改善语文课堂“浅阅读”的现状,课题组申报了市级课题“高中语文‘深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得出了“深度学习”的起点在于“生成”的结论。2015年,为了进一步研究“生成”在课堂中的运用,课题组申请了市级课题“生成性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实践研究”,实践证明,深度学习的关键在于在情境创设和课堂生成中,引发深度学习。2017年,课题组研究并总结出了深度学习视域下高中语文课堂的特点:生成与聚焦、组合与分享、体验与实践、持续性评价。2020年起,课题组在前3个阶段的实践研究基础上提炼出“生成式教学行为链”的设计与实施,并成功申请2022年四川省教育科研资助金重点课题。本文围绕“生成式教学行为链”,探究其内涵和学科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6.
李仰 《中学物理》2024,(2):33-37
在新课标导向下,探索指向核心素养的初中物理表现性评价,分析、确立评价目标,细化学习目标,将表现性评价嵌入初中物理教学中,通过创设物理实验真实情境,让学生提出问题,以思维进阶的问题链驱动学生学习任务的开展,根据学生的表现来评价目标的达成以及学生能力的发展,构建“问题—任务—评价”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教—学—评”的一致性,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针对“教学评一体化”实践中存在的学习目标模糊、课堂评价缺失、情境创设有误等突出问题,提出以系统思维优化关键节点,推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一是紧盯“学生学会”,定好可测利评、系统一致的学习目标,持续引领教学进程;二是做好课堂评价,在提升教师课堂评价能力的基础上,做到评价导航,及时诊断反馈;三是创设有效情境,通过设计真实情境下的“大任务”、构建“项目化”学习情境,不断拓展教学深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高阶思维。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颁布后,“地理实践力”“跨学科学习”“表现性评价”等概念表述得到重视。但是当前的地理学习评价,仍存在着去情境化、表面化、缺乏真实实践过程等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了解地理实践力与表现性评价间的关系,以乡土地理资源为例开展教学活动设计:确定以地理实践力为导向的评价目标;创设真实情境的地理实践活动评价任务;制订发展性评分规则,实现教学评一体化;针对表现性任务的活动过程,设计相关评价量表。  相似文献   

9.
目前一些小学科学课堂中的逆向教学实践还存在照搬照抄、浮于表面等现象。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本研究探索实践了“3+X”的逆向教学设计优化方案,即在“确定预期目标、选择评估证据、设计学习活动”三阶段基础上演变出“开放型、交流型、真实型、情感型”等X种操作变式,依据不同跨学科领域、不同课型、不同课堂评价的形式生成若干操作步骤及策略,通过逆向设计的课堂教学激活学生科学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工程思维、计算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等。  相似文献   

10.
依托区域资源创设真实的问题情境,开展案例式教学,可在真情境、综合性、实践性的学习活动中,引导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活世界相关联,促进地理核心素养的养成。在明确基于真实情境的高中地理教学设计原则基础上,提出真实情境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实践思路:区域资源—核心概念—融合—问题情境—教学实践—多元评价,并通过“水循环——圃田泽的前世今生”这一教学案例呈现具体的教学实施过程,以期为真实情境下的案例式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颜琳 《江西教育》2023,(6):17-21
<正>传统的习作课堂过于注重教师的作前指导,学生写出的作文千篇一律,学生的主体地位无法凸显。如何改变传统习作教学的“教—写—评”模式呢?笔者经过多次教学实践,提出运用“项目化”学习方式,即通过“选定项目—制订计划—活动探究—独立习作—成果交流—活动评价”的活动流程改进习作课堂。该模式重在引导学生聚焦习作核心目标,在真实任务的驱动下,以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探究项目习作素材,先写后教,实行作后指导,  相似文献   

12.
李肖莉 《广西教育》2023,(16):4-8+52
本文基于“自然语文”的内涵及特征,论述“自然语文”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母语学习自然规律,从四个方面建构小学阶段“自然语文”的实践策略,包括:还学于生,让教学从教师的绝对权威走向师生心灵的自然融通;顺学而导,让教学从教师的固定预设走向真实课堂的自然生成;定标导学,让教学从文道分离走向言意兼得的自然建构;关注评价,让教学从评价缺失走向“教—学—评”的自然珠联。  相似文献   

13.
<正>2022年版课标在“课程理念”中指出:“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变革。”学习情境是指为了特定教学目标而精心设计的一系列学习任务、实践活动或问题场景。真实的学习情境并不意味着要把生活的原形搬进课堂,可以是现实中的真实,也可以是“可能的真实”“虚拟的真实”等。在写话教学中,创设真实的学习情境,可以将写话任务转化为趣味任务,有效推动写话教学。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基于真实情境的单元整体教学模式在“免疫调节”复习课中的实践与应用,在概念教学过程中,依据学科核心素养,确定学习目标;创设教学情境,导入核心问题;围绕情境与问题展开活动;组织学习小组深度讨论与评价;指导学生迁移运用并解决实际问题,以此增强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提升课堂效率。  相似文献   

15.
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教—学—评”一体化在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之间建立了关联,将评价镶嵌于教学过程中,使教学与评价、学习与评价不再孤立,评价贯穿于课堂的始终,监控并反馈“教”与“学”的活动,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文章通过剖析部分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学目标、学习活动、评价任务等要素相互之间脱节的问题,在写作教学中引入“教—学—评”一体化的设计理念,以具体任务落实“教—学—评”一体化在初中英语写作教学中的构建与实践。  相似文献   

16.
核心素养对变革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建构一种基于“问题—对话—评价—重构”方式开展的课堂实践活动——“分享—创生”学习范式,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分享—创生”学习的含义、内涵,教学的基本形态、范式结构、操作流程以及教学具有的基本特性和这一范式的育人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创设“真实而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所谓“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笔者以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能将语文学习与孩子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孩子们认为学习语文是有用的,是能解决生活问题的;二是要能在课堂中设计出真实的语文学习情境,提高孩子们对于语文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三是能够设计孩子在课外的语文学习实践活动。那么,在课堂上如何设计真实而有意义的情境,让孩子们的语文学习真实发生呢?笔者以二下《亡羊补牢》几个教学片断为例来说明。  相似文献   

18.
为了培养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我自创了“三节奏语文教学法”。通过多年的实践,操作简单,行之有效,供同行们参考。1.课堂预习。课堂预习我们要求学生做到:四看、三查、二议、一标。即:看文题、看课文、看插图、看课后问题;查字典、查词典、查有关资料;议层次与段落、议中  相似文献   

19.
崔聿 《教学月刊》2023,(3):12-17
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变革学习方式,将传统课堂中被动、重复、零碎的知识与技能学习,转变为在真实的学习情境中主动地运用迁移策略解决真实问题,让学生在个体的成长中获得丰盈的生命体验。这种由“输入”到“输出”的跃迁,需要教师对两个层面进行重构。教师既要基于单元大概念,整合单元教学资源,创设单元大项目,构建“单元导读—知识建构—成果展示—反思评价”的学习路径,又要贯通“单篇”与“单元”教学,设置“关注主体—初步生成—评价促读—修改展示—评价深入”的学习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这一意义建构的过程中深度投入、具身沉浸,从而不断内化知识、提升高阶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20.
循证教学主张教师经验、智慧与教学证据的最佳结合,其核心是基于证据实施教学。余姚市兰江中学进行了建构“促进学习的评价”理念下的初中循证课堂的实践研究。学校基于“促进学习的评价”教学理念,以评价为核心,以“目标理解”“内容建构”“方法多元”“理答高阶”“反馈强化”等为评价维度,运用“诊断量化表”“问题描述表”“诊断书”“整改书”等循证工具,通过实施“观察—描述—反思—改进”评价策略,探索循证教学路径,打造优秀课例,并创建了校本化循证教学资源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