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江苏乡村民宿经营方式多元,苏南、苏中、苏北的民宿发展差异显著,线上体验更丰富.基于生态文化理念的江苏乡村民宿调适路径如下:统筹民宿选址与空间布局;优化集群式民宿的生态空间肌理;设计民宿聚集区配套文化景观;彰显民宿外部建筑与内部装饰的在地生态文化;重视地域生态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的动态传播;充分展现业主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2.
发展乡村民宿是有效提高乡村产业融合、提升农业农村价值、促进农民增收、助力脱贫攻坚、实现"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本文对乡村民宿的内涵、影响乡村民宿发展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完善政策体系、厘清乡村民宿内涵、因地制宜塑造特色、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等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师的独特属性是“在地性”,“在地性”是对乡村教师基于“乡土”的“职业”表达,是乡村教师传统与现代融合共生的体现。其有效回应和统合了当前关于乡村教师独特属性认知上存在的唯“职业性”与唯“乡土性”两种偏颇取向弊端。乡村教师在地性包含空间在地、情感在地、发展在地三重规定。然而,当前乡村教师却存在着日常生活区隔于乡村空间、情感归属脱嵌于乡村文化、发展理路悬浮于乡村场域等在地性消褪的问题。为此,需要从构建嵌入乡村世界的乡村教师日常生活叙事、打造涵养乡村教师情感的乡村文化生态、开拓乡村教师在地化发展的实践理路等方面去达成乡村教师在地性的实现图景。  相似文献   

4.
推进乡村人才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发展动力是实现乡村整体振兴的重要路径选择。以新内生发展理论为切入点,发现当前的乡村仍存在人力资源供给不足、群体有效参与不够、文化认同感偏低等困境。而职业教育作为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资源,能够有效推动人力资源供给,为乡村人才振兴提供智力支持;激发群体有效参与,为乡村人才振兴增添内源动力;提升乡村文化认同,为乡村人才振兴筑牢精神家园。在具体推进策略上,职业教育应以供需匹配为基础,优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涉农专业集群;以有效参与为关键,深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自治、德治、法治;以唤起认同为纽带,强化职业教育赋能乡村人文价值引领。这样既能解决乡村的内生发展困境,也能为职业教育拓宽大有可为的天地。  相似文献   

5.
乡村作为一个相对微观的区域,其旅游需求旺盛,具有实现全域旅游的先天优势,且全域化发展也能改善乡村旅游产品单一、原真性缺失等不良现状。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落后乡村通过科学规划首先实现新农村建设,而后进行文化提升,重塑乡情建设美丽乡村,最后建设"村景合一"大景区完成乡村和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乡村旅游品牌化发展模式。对乡村旅游全域化发展而言,科学规划是骨肉,乡村文化是灵魂,移步即景是最终目标。  相似文献   

6.
学校教育空间是物理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共构,它作为学生重要的成长资源理应展现出鲜明的教育性。但审视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的真实镜像,单调、封闭、刻板等主观体验充分表征了乡村中小学教育空间教育性的弱化。为更好地促进乡村少年成长,重构乡村中小学"恰切"教育空间成为推进乡村教育发展的必然诉求:促成实体空间与虚拟空间的融合;完善主流文化空间与乡村文化空间的互补;保持校内空间与校外空间的有效链接;保障限制空间与自由空间的均衡。  相似文献   

7.
我国乡村旅游中民宿发展状况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乡村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乡村旅游的发展水平。我国乡村民宿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成绩,但存在着缺少规划、破坏乡村地景风貌,缺乏农村文化内涵,缺乏前瞻性、整体性的地域整合规划,房屋及土地权属复杂,发展后劲缺乏,经营者素质不高,服务、市场意识低下等问题。通过彰显地方特色、实施精品策略,研究游客心理、加强卫生意识,制定有效规划、塑造良好形象,加大政府支持力度、充分运用现代技术等手段可以促进我国乡村民宿又好又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的根与魂,缺少乡村文化内涵作为精神内核,乡村旅游业将失去生命力。乡村文化作为一村一地发展历程的有效见证,如若不挖掘不利用不传承,极有可能销声匿迹。因此,乡村文化与乡村旅游业的有效融合,不论是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还是对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振兴的实现均是一件利事。辽宁省具有丰富的乡村文化,为其深度发展乡村旅游业提供了优越条件。本文在分析目前辽宁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着重探讨了辽宁省乡村旅游文化的构成,如遗址文化、民居与村落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等,并针对乡村文化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提出几点可行性的建议与对策,以期促进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乡村教师乡土文化自信缺失带来乡土文化主体空心、教师自身发展困难、乡村教育发展滞后等多重现实危机。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需厘清其乡土文化自信形成的条件,通过“创新乡土文化内涵,唤醒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认同;重塑乡土文化空间,推进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实践;提升乡土文化素养,激发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觉”三条路径,培育新生代乡村教师的乡土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乡愁具有空间恋地、时间怀旧、主体泛化和社会记忆等要素。美丽乡村建设应以"生态家园"理念留住乡愁空间恋地情结,以"追寻民俗日常生活"理念留住乡愁时间怀旧情感,以"产业引导和人性尊重"理念留住美丽乡村建设主体,以"建构乡愁的社会记忆"理念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11.
河北省乡村旅游肩负"旅游产业扶贫"重任,又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推动力量,为促进河北省乡村旅游向休闲化、特色化、品牌化方向转型升级,分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主要有乡村旅游产品由过去单一的食宿接待模式向田园综合体、旅游小镇、休闲农业、精品民宿等多业态转变,政策支持力度加强,乡村旅游开发主体多元化等;剖析了河北省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包括文化挖掘少、开发雷同、人才不足、宣传力度不够等;从文化升级、产品升级、制度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河北省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思路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建设乡土课程是乡村学校阻遏“离土性”冲击的必要路径。在乡村振兴和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要坚持既回归乡土又面向未来的立场。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有利于践行在地化发展理念,赓续优秀乡土文化根脉,助力乡村学校高质量发展,增强学生的乡土认同感。乡村学校乡土课程建设的路径应为:明确乡土课程建设育人和结合乡土性与时代性的目标,通过选择适宜课程内容和协调课程内容组织以完善乡土课程内容体系,转变课程实践观念和优化课程实践过程以实现乡土课程实践变革,构建多主体参与的乡土课程建设共同体。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以詹姆斯·凯瑞的传播仪式观为视角,分析我国乡村传统文化衰落的原因以及当今我国乡村文化的表现形态.文章认为,随着现代社会的转型与发展,乡村文化共享公共空间的衰退以及乡村文化仪式和传播主体的缺失是导致乡村传统文化逐渐衰落的重要原因.同时指出乡村文化在嬗变的过程中逐渐与异质文化互动融合,在传统文化日益衰落的同时形成了乡村多元文化混杂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在滁宁(滁州、南京)两地经济交往不断密切的背景下,滁州积极提出“大江北”战略对接南京,既是对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的一次创新,也是促进市郊乡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文章以滁州市郊水西村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采用SWOT分析法深入剖析水西村当前发展的优势、劣势、机遇及挑战,梳理未来发展定位与建议。研究认为以下四点对策利于缓解水西村发展瓶颈:一是建设本土智库,激发主体活力;二是改善生态质量,提升人居环境;三是推动三产联动,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四是挖掘乡村文化,建设特色品牌。以期实现水西村良性可持续发展,也为其他乡村的规划与发展提供参考,有效有力推进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文章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6.
分析城乡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文化生态型乡村重构的问题所在,指出生态文明与经济文明的碰撞是文化生态型乡村发展的外在驱动力,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链接城乡一体化发展。本文认为文化生态型乡村因势利导顺应外在发展的动力,结合乡村旅游发展的内在驱动力,进行乡村空间的特殊重构:表象物质景观保持原有风貌,与自然和民俗浑然一体;内涵物质空间以提升功能为主,适合现代城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并以乡村旅游项目策划为切入点,凸现乡村性,规划建构乡村意象空间。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乡村旅游业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共享经济时代。共享经济可以有效整合乡村闲置资源,提升旅游者乡村旅游体验,促进乡土文化传播,为乡村经济增长注入新的动力。发展共享民宿,建设共享农庄,打造共享型社区,借助共享平台丰富乡村旅游产品和服务是共享经济时代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变化驱动乡村旅游产业的优化与升级。河北省乡村旅游产业升级必须解决好产业发展的基础条件,强化主导驱动力,有效协调多元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防控产业升级带来的风险。乡村旅游产业升级的关键是提升产业内在价值水平。价值水平的提升应以游客文化体验需求为核心,以区域内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为支撑,科学合理设计创新性体验项目,构建基于体验价值链的产业发展集群。  相似文献   

19.
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任务是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在于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在地化发展,即在城乡融合基础上发挥“三农”主场优势,发展符合乡村特征、具有乡土特色的农村职业教育,培养“留得下、靠得住”的乡村人才。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农村职业教育进行在地化变革,首先要在内涵上做出相应调整,要发展成为植根乡村、注重农民在职培训的“为农”式教育;其次要对教育对象进行根本转变,以农民为主要对象;最后在发展策略上要进行在地化探索,包括教育团队、资源、内容及方式的在地化,以推进乡村人才振兴。  相似文献   

20.
学习型乡村建设是实现学习型社会的基石,也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振兴背景下学习型乡村建设是赋能乡村人力资源集聚的必然选择、促进数字乡村建设的必要举措、涵养乡风文明和终身教育的内在要求,以及实现农民职业化发展的必经之途。目前,终身学习、全民学习和全过程学习的学习型乡村建设无论在思想认识、运作机制还是在合作意识等方面面临着挑战。建设学习型乡村须激发主体的学习动机,完善学习激励机制;加快学习共同体建设,培育乡村学习愿景;加大学习型乡村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构建多元协同建设格局,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