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是对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制度传承,它有效契合了各省“精准在地”师资培养的需求,日益成为乡村教师补充的重要渠道,但其政策效能却未能充分发挥。政策执行是政策系统的关键,本文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的模型分析,发现政策执行目标笼统与偏离、执行主体角色模糊与冲突、政策执行机制分割与乏力、政策执行资源短缺与低效等多重因素致使政策执行出现偏差。要治理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政策执行的偏差,需搭建组织,建立教师定向培养组织体系;统整理念,以“新乡土性”整合培养实践;完善政策,科学优化教师定向培养政策;强化培养,追求高质量的乡村教师培养;加强评价,创设“以评促建”的提升机制;保障实施,改善政策环境提升政策效能。  相似文献   

2.
定向师范生培养是高校师范教育在新时代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课题,在现有的教育培养模式中,城市化倾向明显,与非定向师范生培养模式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分度,缺乏乡村文化浸润,难以滋养定向师范生的乡土情怀与乡土认同。乡村教师定向师范生乡土认同存在身份认同、职业认同和文化认同三重向度。乡村文化中蕴含劳动基因,劳动教育与乡土认同存在深度契合。劳动教育通过建构身份认同、培植职业认同、增强文化认同来培植重塑乡土情怀。劳动教育可从价值引领、课程实践、志愿服务和文化浸润四个路径展开,以培植学生的乡土认同感,形成乡村文化自觉和行动自觉,并将乡土认同转化为定向师范生扎根乡村、服务乡村、振兴乡村的内在动力。  相似文献   

3.
乡村教育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支撑。作为乡村教育主力军的乡村教师,其主要来源于公费定向师范生,而公费定向师范生政策大都具有定向、分类及本土化培养三大特色。研究发现,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存在利益化、去乡土化等问题。为了助力乡村振兴,公费定向师范生的培养应注重采取加强政策宣传力度、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组建全程育人导师制及厚植乡村情怀教育等措施,从而为乡村地区输送一批安心从教、热心从教、舒心从教、静心从教的优秀教师队伍。  相似文献   

4.
刘福才  周磊 《中国教师》2011,(13):15-18
<正>我国自2007年始在六所部属师范大学开始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试点工作。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是我国教师教育领域关于师范生培养与分配制度的改革政策,该政策以免费待遇和就业保障来实现国家对师范生的定向培养和安置,目的是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  相似文献   

5.
定向师范生是各地政府为了解决农村及偏远艰苦地区师资紧缺的现状而制定的"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措施和政策。如何强化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使之成为一名能胜任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学工作的优秀师范生,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系统化顶层设计教师职业技能的训练和考核,运用阶梯式的训练顺序,多样而丰富的训练方法和考核方式"三个方面对定向师范生教师职业技能培养进行论述,对实施定向师范生培养政策的院校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是巩固乡村教育脱贫攻坚成果与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重要举措。通过分析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改革背景、改革历程,剖析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存在的师德教育实效性不强、与乡村教育需求脱节、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相分离等问题,提出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改革的举措:培养目标定位乡村教育、课程体系服务乡村教育、实践教学融入乡村教育,以此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提升人才培养新规格,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新融合,为地方师范院校推进公费师范生培养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7.
马颖 《教书育人》2023,(24):20-26
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的目标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质量,希望通过免费和编制吸引优秀师范生到乡村工作,保障乡村教师队伍的持续供给,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在乡村师范生学习、生活过程中,均离不开伦理关系的影响。乡村师范生定向培养的伦理困境主要集中在理性与非理性、乡村与城市、稳定与发展三个方面。面向师范生的伦理关怀需要以乡村生活背景为基础,以尊重师范生意愿的人文关怀为宗旨,以相关制度为保障,以师范生终身发展为目标。  相似文献   

8.
当前地方公费师范生政策旨在以优化“出口端”均衡配置师资,促进城乡教育公平,但受政府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公费师范生需求、高校内生动力难以由外部政策激发、政策现实立场引发情感阻抗等因素的制约,陷入“留不住”与“不适合”的“数”、“质”双重困境。为此,可从“入口端”破局,招收包括优秀在职乡村教师在内的愿意扎根乡村教育者为公费师范生,为建设“留得住”、“教得好”的乡村教师队伍提供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9.
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投身乡村教育是优化乡村教师队伍的重要途径之一。目前,非公费定向师范生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了解程度低;但对其八大举措的认同度高,认为提高乡村教师生活待遇是基础,提高乡村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水平是根本,提升乡村教师能力素质是关键。《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能切实促进非公费定向师范生主动投身乡村教育,但他们对《乡村教师支持计划》的落实持观望态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师范院校应细化政策文本,落实责任主体;创建活力机制,提升职业发展空间;加强在校师范生师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实施情况是对该政策效果进行评价的基础,也是完善与继续推行这一政策的前提。通过对北京某师范大学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状况的调查分析表明: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及"优化师范院校生源、提高教师教育质量"等目标得到了有限实现。同时,就业政策实施中存在政策部分失真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就业政策目标多重,易导致"目的失真";仅靠就业政策,难以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和提升教师职业的社会地位等目标;政策存在"免费"与"优秀"、"有志"与"优秀"两对错位的矛盾。此外,还可能产生免费师范生学习动机减退、阶层固化等非预期结果。进一步完善与继续推行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政府应完善、落实相关政策,加强政策宣传;免费师范生培养院校应细化免费师范生准入、退出机制,加强培养及政策宣传;免费师范生应合理选择,坚定信念。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以来,英国政府对师范生多采用免除学费和住宿费的资助政策。1890年设立的走读师范学院对师范生免收学费。20世纪60年代,受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影响,政府对包括师范生在内的所有大学生采取免费政策。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英国政府对大学生全面收费政策实施后,政府通过提供助学贷款、生活补助金、助学金等方式来资助师范生。在师范生毕业后试用期满,英国政府根据其任教科目给予合格者奖励,以鼓励优秀大学生从教。这些经验对完善我国免费师范生教育政策,提高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高考志愿的填报,实际上是考生根据招生政策和个人实际,表达自己希望就读的高校和专业意向的过程,也是一个职业定向与职业选择的过程。高考志愿是招办调档、高校录取的依据,所以,志愿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录取结果。  相似文献   

13.
乡村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振兴背景下教师教育研究的新对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主要集中于培养主体、培养定位、核心素养、培养体系、培养效果五大板块。现有研究明确了系列理论问题:地方师范院校是培养乡村定向师范生的主要院校,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以“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为根本指向,“本土化培养”和“全科教师培养”是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的核心任务,等等。乡村定向师范生培养研究还存在需要改进之处,如研究内容和理论深度需要拓展,研究方法不应限于理论思辨为主,应形成多学科研究范式等。未来研究应注重拓展研究内容、深化研究层次,强化实证研究取向、提倡研究方法多元化,确立多学科研究范式、开展多学科和多视角研究。  相似文献   

14.
公共教育学是教师教育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和基础课程.自2016年开始,江苏省每年在高考本科提前批次定向招录乡村定向师范生,开展乡村教师定向培养.教学对象的变化促进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改革创新,如何推动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式和教学方法创新,强化定向乡村师范生的职业认同感;如何将乡土文化融入"准乡村教师"职业道德从而"铸魂塑魄";如何重新理解和重建更具乡土性、在地化、开放性的教学逻辑,成为公共教育学课程的价值追求.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实践转向包含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重构与重建,将来自真实的乡村生活情境,具有乡土性的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文化体验与"准乡村教师"的职业生命体验相融合,同时将教育学体系的理论形态转向乡土的实践形态,让地域性和地方性知识走进课堂,促进具身教学和案例教学以及数字化学习资源与学习内容深度融合,紧扣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展开双向评估,最终实现教师教育公共教育学课程建设的"乡土表达".  相似文献   

15.
循证教育实习是科学评估师范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现实需求,更是提升乡村教师定向培养质量的未来所向。以乡村教师定向培养中的小学全科教师为例,对全科师范生的10节实习汇报课进行循证评估,发现职前阶段尚未建立起全科教师实践教学标准与质量评价体系,特别是全科教师的乡土认同感、乡土知识储备以及乡村教学能力在实践环节均暴露出不足。需要全面推进教育实习质量的循证活动,构建凸显乡村教育属性的全科教师教育实践评价体系,以提升全科教师人才高质量发展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支撑力。  相似文献   

16.
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研究,对于落实新时代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这一关键目标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发现,既有研究聚焦了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的概念界定、价值探讨、困境梳理、实践路径等问题。研究仍明显存在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内涵不够清晰、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系统性实践方案及实证研究缺乏等问题。未来研究应进一步明确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的意涵,深化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的理论基础,推进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深化定向师范生乡村文化认同教育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7.
为缓解新疆教师缺乏的现状,自治区于2010年起在疆内6所高校实施免费师范生政策。为研究新疆免费师范生职业认同的现状,对新疆5所大学的1032名免费师范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显示,免费师范生在性别和生源地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是否独生子女、专业、年级、民族以及家庭月收入上差异显著。基于调查结果试图从营造"尊师重教"的社会氛围,提高教师的职业吸引力;加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工作;培养免费师范生的跨文化适应性;加强对教育实习的监管,与基础学校构建"双导师"制的教学模式,为免费师范生的教育和培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进一步促进新疆免费师范生政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定向师范生是乡村教师的重要来源。近年来,随着定向师范生培养规模的扩大,师范生违约问题逐渐显现,打乱了乡村教师的补充计划,影响了政策效能。基于25个省份的乡村定向师范生政策文本和3个省(市)的实地调研数据发现,当前的政策以“前补偿+约束”的方式形成契约关系,强调师范生的责任与义务,缺乏对在读师范生以及服务期师范生持续性的激励,易引发师范生的违约行为。为了降低违约率,应基于激励相容的原则,强化“后激励+约束”设计,弥补个体预期和政策目标之间的差距,避免政策“后激励”不足。  相似文献   

19.
公费师范生政策是国家于2007年在六所部署师范院校实施的一项师范生免费培养政策,旨在培养大批优秀的教师,提倡教育家办学,鼓励更多的优秀青年终身做教育工作者.公费师范生是国家优秀师范生群体的代表,公费师范生政策鼓励公费师范生到农村、到边远贫困和民族地区任教.本研究基于公费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意愿调查,揭示目前公费师范生服务农村教育意愿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公费师范生对于农村教师职业价值认同和现实选择的对立;公费师范生就业追求与农村教育现实工作条件的矛盾.鼓励公费师范生积极投身农村教育事业,应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完善农村教师薪酬管理制度;淘汰不合格的农村师资;改良师范生公费教育制度等.  相似文献   

20.
隐性契约和显性契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分析的新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部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本质上有别于传统定向性教师培养制度.笔者通过分析教师培养过程中社会、政府、教育机构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意图提升政策执行力,修正不完善之处,使该政策有效发挥促进科学发展及和谐社会建设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