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东西”一词词典里说有三个意项。一是泛指各种具体的或抽象的事物(dōng xī),如“买东西”或“语言这东西”。二是特指人或动物(多含有厌恶或喜爱的情感)(dōng xī),如“这老东西”“这小东西真可爱”。三是指东边和西边,后又指从东到西的距离(dōng xī),如“东西五里。南北十里”,甚至以此将“东西”拆开来用引出了更丰富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杜甫《兵车行》是名篇,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新版高一教材也在“选读文本”中选录了此诗。其中“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一句的注释,此套教材别出新裁地单单“截”出“陇亩无东西”一段加以注释。注曰:“[陇亩无东西]耕地上培成的土埂不成行列。陇亩,耕地。陇,同‘垄’。无东西,不成行列。”  相似文献   

3.
析:“Here you are.”表示所给的东西是所要东西中的一个,是泛指,并强调所给的对象。“Here it is.”表示所给东西是对方指定的,强调所给的东西。  相似文献   

4.
儿子写日记了。每写完一篇我都要看一看,检查一下是否有错别字。一天,儿子对我说“妈妈,今天的日记我写了一首诗。”我说:“好啊,让妈妈瞧瞧。”翻开儿子的日记本一看,我笑倒在床上,儿子写了首没有名字的诗:“爸爸妈妈家有个东西,爷爷奶奶家有个东西,姥姥奶奶家有个东西,你猜那是什么东西?原来是我这个小东西。”  相似文献   

5.
“东西”何以代物用“东西”一词泛指物件,其由来说法甚多。据清人梁章钜所著《浪迹丛谈》,说法有三。一说东指儒教,西指耶酥教,用此一东一西两教就可包容一切了,所以“东西”一词可代表一切事物。一说明代崇桢皇帝问大学士:谈交易买卖,只说买卖东西,而不说买卖南...  相似文献   

6.
曾有记者问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他沉思片刻回答:“幼儿园。”他解释说:“幼儿园教会我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可见,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将会受益终身。  相似文献   

7.
创造必须具备两个要件:一是“创”,二是“造”。所谓“创”就是打破常规,所谓“造”就是在打破常规的基础上产生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不打破常规,无所谓“创”;不“造”出具有现实意义的东西,只能是天花乱坠的想入非非。  相似文献   

8.
语言这东西     
说了几十年话,听了几十年话,教了几十年语文,越来越觉得世界上真正变化无穷的是人的语言。就说“东西”这个词,字典上说是泛指一切物件,但实际上一切是“东西”不是“东西”的东西,都可以叫“东西”。 “语言这东西”、“金钱这东西”、“爱情这东西”……什么不是“东西”?连人在内:“好东西”、“坏东西”、“鬼东西”、“狗东西”、“什么东西”、“不成东西”……虽然不雅但确有其说。  相似文献   

9.
“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于身。”新教材将“少益耆食”注作:“稍微渐渐喜欢吃东西。少,稍微。益,渐渐……”“稍微渐渐”连用,来修饰“喜欢吃东西”,显然诘屈聱牙,语意不畅。原因何在呢?原来就在于将“少益”之“少”理解错了。  相似文献   

10.
在一次世界各国诺贝尔得主的巴黎聚会上.有人问一位诺贝尔科学奖得主:“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是最主要的东西呢?”这位白发苍苍的老学者回答道:“是幼儿园”。“在幼儿园能学到什么东西呢?”,“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们,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东西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道歉,午饭后要休息,要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他所提到的,都属于行为养成习惯的教育范畴.都属于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11.
1988年1月,当75位诺贝尔奖得主聚会之时,有人问一位科学家:“请问您在哪所大学学到您认为最重要的东西?”这位科学家平静地说:“在幼儿园。”“在幼儿园学到什么?”“学到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拿;东西要放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大自然。”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最重要  相似文献   

12.
小读者们,你读了下面这则故事后,难道不认为舌头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吗?其实,故事的本意,是想形象有趣地说明语言表达的奇妙作用:它有时是“最好的东西”,有时是“最不好的东西”。  相似文献   

13.
何为“教育”?教育就是“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的东西”,教育家B.F.SKINNER如是说。当那些有形的字母、公式、定理、篇章从我们的大脑消失的时候,最后剩下的东西是什么?我想,应该就是作为一个独立“人”的本身,其内涵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在一个人身上的存留度。  相似文献   

14.
nice一词在现代美国口语中的使用率很高。美国人见面时用“nice”,分别时也用“nice”,请人吃饭时还用“nice”;形容有生命的东西可用“nice”,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可用“nice”。总之,“nice”一词是美国人信手拈来,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5.
神奇的表演如果成功,别人肯定会说:“那家伙背后长眼睛。”我背朝桌子!道具]笔记本、笔盒、尺子、手帕、橡皮等9样东西表演场所]教室或家里观众]3~8人好,我就选这个!123在桌上摆放9样东西,然后在观众中选出一人,对他说:“请在9样东西中选1样,触摸以后说:‘我选好了。’”自己背朝着桌子。等对方说“我选好了”后转回身。“有谁愿意上来,一边按顺序摸这些东西,一边向我提问:‘他刚才摸的是这个吗?’”让其中一位观众上前来。“是这个吗?”“不是。”“是这个吗?”“对,就是这个。”虽然观众在触碰东西时自己完…  相似文献   

16.
在语言的长河中,“我”从不被人重视,因为“我”貌不惊人,是“短词小字”,但“我”在口语中使用频率却很高。见面时用“我”,分别时也用“我”,请人吃饭时还用“我”;形容有生命的东西用“我”,形容无生命的东西同样用“我”。总之“我”是被人们广泛运用在很多场合的一个词。  相似文献   

17.
“晒”是一个常用汉字,指把东西放在太阳光下吸收光和热。生活中,能用来“晒”的都是具体之物,如“晒衣服”“晒棉花“晒粮食”等。但如果你现在还认为只有具体之物才能拿来“晒”,那就错了。如今“晒”字很活跃,先前一些无法“晒”的东西,都可以拿来“晒”了。请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8.
尹娟  许华 《早期教育》2007,(4):23-23
嘟嘟和妈妈去爬山。远远看着山,嘟嘟说:“这么矮的小山,我三步两步就能爬上去了!”妈妈说:“等到了山下再说吧!”来到山脚下,嘟嘟抬头一看:“啊呀!这座山怎么变得这么高大了!”妈妈说:“我们看任何东西都是远处的东西显得小,近处的东西显得大。”嘟嘟不好意思地低下头说:“我知道了,这是近大远小。妈妈,我们来比赛爬山吧!”  相似文献   

19.
年初,俞可平先生提出“民主是个好东西”的观点,让人为之一振。但可惜的是,“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前提是什么?俞先生没有指出来。一个论述缺乏明确的前提,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教育”不仅是“民主是个好东西”的前提,而且在民主政治的建设和国家现代化的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0.
1988年,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记者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所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回答说:“在幼儿园。”并说在幼儿园学到的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别人;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事要表示歉意;饭后要休息;要仔细的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这些。一位卓有成就的老科学家毕生所涉猎的学问可谓博大精深,而他认为所学到的最主要的东西,并不是玄妙艰深的“高精尖”,而是幼儿园学到的一些“小儿科”。这足以证明,从小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